如今的北京据说人口已经三千万往北去了,到处乌央乌央都是人!但是如果你想找人烟稀少的公共场所总还是有的。我就可以给你指点一个去处 — 坐落在北京动物园左近的古动物馆。离开人群拥来挤去的大街走进博物馆大门,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空漠冷寂立刻从四面八方包抄上来,走过世界各处的博物馆还没见过如此冷落的景象。大门旁一张桌子后面的售票员呆呆地看着我。"现在有什么展览?"我问。"骨头!"他把对这份工作的全部厌恶用两个字简练地表达了出来。我不由地笑起来,交给他二十块钱买了门票,转身交到收票员手里。大厅里一共三个人,售票员,收票员,我。
世纪之初,Sigrid Schmalzer在加州大学读博期间到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来进修了一年。那时她注意到博物馆的展览自七十年代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动,她很可能也和我一样体会到中国人对这些'骨头'的极端冷漠态度。但她的第一本著作 “The People’s Peking Man: Popular Science and Human 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却用了'人民的北京猿人'这样一种说法,真是很有深意。这让人联想起'人民艺术家'、'人民解放军'、'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好总理',这些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说法。Sigrid最初一定觉得这些说法十分怪诞,后来她终于明白'人民'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政府',人民艺术家是被御用的,人民解放军是皇家军,人民公仆是朝廷官员。所以当她了解了Peking Man的御用猿人身份时,'人民的猿人'就成了非用不可的形容词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