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胖子2014-10-23 23:10:49

这次回国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国内期间,母亲,姐姐和我一起走访了我们的苏北农村第二故乡,一个四十多年前我们全家下放并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年及学生时代的地方。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怀旧情结,尤其是当人渐渐变老时,非常喜欢回忆过去,喜欢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这是不是因为风华正茂年代已去,而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对过去的一些美好回忆呢?

记得父亲在世时,就曾经提过,想去我们下放的地方看看。只是当时自己年轻,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还劝父亲不要去。

这次回国,姐姐提到此事,母亲也想看看当年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了。我们的草屋及菜园还在吗?那里的老熟人都好吗?所以就趁着国庆长假姐姐有时间,搞了一次"一日游"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及对故乡的思念。

一九六九年,我们全家从省城下放到苏北农村。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记得到达农村的第一夜我们住在农民家,。那时已是十二月份,天气异常寒冷,全家就蜷缩在一个只有稻草铺在泥地上的"床"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棉被,我们都冻得夜不能寐。

当时,我虽然很小,但那一夜我突然懂得了什么叫凄凉。

我和姐姐在那里读完了小学,然后去离我们村十里路外的公社读初高中。为了上学,每天要走来回大概需要一小时的乡村泥路,直到父亲后来在中学教书分到了一间房,我和姐姐才得以住校,而不用每天那么辛苦的来回奔跑。母亲就一个人住在村里,在村小学里当老师。

再后来,父亲又调到县教育局工作,我跟着父亲去了县城上高中。姐姐高中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母亲还是一个人留在村里。她在那里住的时间长达十年,由此,她和村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农村生活虽然很苦,但我们也有不少值得留恋和回忆的欢快日子。我们和当地孩子一起逮黄鳝,捉螃蟹,抓小鸟,摸鸟蛋,採老菱。每年暑假,我们要下田劳动接受再教育。农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做的事,很难完成生产队交给我们的任务。这时,总会有好心人帮助我们。

时,农村条件实在太差,大家都很穷。父母是带薪下放,条件当然比当地人好很多,所以村里人几乎每样东西都来借,钱,粮油,还有粮票,油票,自行车,甚至 盐,反正能借的都借过了。 其实说"借"只是好听一些,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能力偿还。有些人家穷得连衣服都没有,冬天小孩子只能留在床上过冬。这时,母亲就会将我们的衣服送给他们穿, 以便让他 们冬天能够下地活动而不至于受凉生病。

回国后的那天早晨,我们驱车前去那里。过去,坐长途汽车我们需要五六小时才能到达,这次因为道路宽阔,再加GPS导航,开车三个小时就到达了那里。

在去的路上


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草屋早就不在了,现在看到的是一幢一幢二层小楼。我们怎么也找不到我们当年住过的村庄、小桥和河道。就走到一户人家询问当地老乡。巧的 是,我们问的那个人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激动地握住母亲的手不愿松开。他清楚地记得,母亲当年把我们穿的衣服送给他们家,他当时才五六岁,还不太愿意穿女孩 子的衣服,觉得穿上很难为情。后来为了能下地活动,去上学,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家当时是村里最穷的。他告诉我们,我们搬走后,村里同意他们全家搬到我 们住的茅草屋,因为他们家的房子实在是太破旧,已几乎要倒塌了。他们在我家的那座茅草屋住了很多年,后来村庄改造,所有的房子都拆掉,我们住的那个村落就全部变成了农田。

小时候天天上学的路


我家草房原址已成稻田


我家以前菜地原址


农民的两层楼豪宅


原生态小黑猪


我们被告知,村里人现在条件都很好,留守在家的人不多。大部分人了,尤其那些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挣钱,有些人干的还相当不 错。和母亲同辈的人大部分已不在了,和我们同辈的,有的人都已经当了爷爷。去了村里,还真没见到几个人,也没有人在地里干活。我们一去,惊动了村里留守的 那几个村民。几十年没见,大家都非常热情地出来打招呼,自报姓名。我们居然能够一一地将每个名字和我们记忆中的人对上了号。

高兴时刻


真是岁月如梭,老了,大家都老了!当年整天流着鼻涕的小孩子,如今已是有孙子的爷爷了。他 们都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坐坐,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可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不早要赶路,我们只好委婉谢绝。临走时,他们一送再送,一直送到村头。

送别


看到乡亲们过得都很好,我们非常欣慰。这次的拜访我想也满足了父亲的遣愿,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一定能感受到并为之而高兴。

笑比哭好2014-11-28 01:59:19
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