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beifenglai2016-05-09 00:51:57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在贾府祭祀祖宗的重要章回里,朱慈炤大费笔墨细细地介绍了“慧绣”:

  “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纵观前八十回,还有哪一样物件得朱慈炤如此用心描述,文字笔划一一细讲;得贾母如此重视珍爱,正月十五祭祖日里摆出?这“慧绣”究竟是何来历?


  其实第五十三回一开头就给出了答案!写的什么?请看“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的力尽神危。”

  原来这“慧娘”就是“晴雯”!晴为黛影,慧娘也是黛玉!



  怪不得朱慈炤写道:“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呕心沥血,蔫能不早夭?

  为何十八?晴雯补雀裘,是暗指杨嗣昌补救崇祯的危亡江山,可惜功败垂成,崇祯自天启七年登基至崇祯十七年亡国可不正是做了“十八”年皇帝就死了么?

再看“慧绣”的特点:

  “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所以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慧娘”仿的是唐宋元明名家,无清,至明止,从只仿“唐宋元明”,我们可知慧娘为明朝人!而且朱慈炤更是着重于描述“草”字、笔“草”,那么《红楼梦》中的主角仙草到底是明朝哪位历史人物呢?


  再细看朱慈炤对“慧绣”中所绣的字的笔划描述:“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共四划,这是一个字!猜猜这写的是什么字?


  1勾踢---- “|_”, 一勾一踢实为两笔,乃是左边一竖,右下一笔,看照片示意图

  2转折---- “一|” ,有转折自然是两笔,乃是上一横右一竖连起来一笔写成的转折,看照片示意图

  3轻重---- “一”

  4连断---- “ |”,这一竖本是一笔,但因为被一横中间截了,本是一笔却看似断开,故称“连断”。


  将这四笔放在一起,答案揭晓:“田”!

  原来,慧娘姓“田”!


 

“慧绣”的“慧”实为“惠”,“慧”和“惠”虽有区别,但又是通用的,譬如说《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慧”被写作“惠”,又譬如“六祖惠能”亦被写作“六祖慧能”。因为“惠”是田秀英谥号“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中的第四字!朱慈炤是第四子!朱慈炤为了避讳,故用“慧”字。

  田秀英的谥号是“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明朝皇后的谥号字数按例为12字,但也有9字、13字和15字的;妃嫔谥号则例为2字,只有极少数的妃嫔因受宠才会享有6字谥号。

  可是自称是崇祯知己的顺治竟将与他无怨无仇的田秀英的谥号由原本的“恭淑端慧静怀”删减并且修改为两字,以衬托他给周后上的谥号!清朝的谭吉璁《肃松录》中记载:“(崇祯神主)题曰‘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周后神主题曰 ‘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黄后’,田妃神主仅存‘恭懿’二字,余被磨去矣。”顺治这熊孩子,给崇祯周后整了那么多字的谥号还嫌不够,居然又把脑筋动到了田秀英的头上,这谥号也是可以乱删改的么?终于也如崇祯一般经历了一番痛失爱子爱妻滋味,不知临死前的顺治是否真正理解了崇祯给田秀英上的这6字谥号的意义?


  “慧绣”的“绣”字,其实就是田秀英的“秀”。朱慈炤为了避母亲名讳,故用同音字“绣”替代了“秀”!如秦始皇名“政”,秦朝为避讳于是采用同音字“正”来代替;明朝为避朱元璋讳,“元”改为同音字“原”,“元年”变“原年”,“元来”变“原来”。

 

“璎珞”屏风是何意义?

书中脂批说的明白:【甲夹:按,璎珞者,颈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

小小颈饰居然被做成了屏风,那屏风估计跟IPAD差不多大!怪不得会被摆在案几上,可是朱慈炤的这种安排难道没有人觉得十分奇怪么?


第五十三回交代的清楚,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都是祖祀日子。“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

贾母在正月十五还是祖祀的重要日子将璎珞屏风十六扇特意取出来摆放于案几上:“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


而且朱慈炤接着再次强调贾母的“榻下并不摆席面,只有一张高几,却设着璎珞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精致小高桌,设着酒杯匙箸,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 摆璎珞屏风时,还要摆酒和果子在“高几”旁的“精致小高桌”。


请注意这一系列的描写:“每一席旁边设一几”,每一扇璎珞屏风都被摆在“高几”上高高的供着,每一扇璎珞屏风前又都摆了:香炉焚香、花瓶供花、上等香茶! 另外还专门在“高几”旁的“精致小高桌”上摆放酒水鲜果!


这是什么场景?这分明是祭祀的摆设!

宁国府腊月三十祭祖,“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荣国府贾母正月十五“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阵容齐整,分明也是祭祖的排场!这紫檀璎珞屏风原来就是荣国府的祖宗神主牌位!



那么这璎珞屏风到底是谁的神主牌位?

答案:“慧绣”“璎珞”!

看不懂?换成同音字看看:“惠”“秀英”落。



慧娘姓“田”,“慧绣璎珞”合起来即“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秀英】” 【落】!


【惠】是田秀英谥号的第四字,【落】在《红楼梦》中指花落即暗喻人亡。原来这是朱慈炤为了避母亲讳,而换用了同音字!


原来四皇子朱慈炤让荣国府老祖宗贾母供的是自己母亲田秀英的神主牌位!宁国府腊月三十祭的是朱明祖宗,荣国府正月十五祭的是朱慈炤母亲田秀英!

怪不得璎珞屏风用的是紫檀,“紫”乃紫禁城的“紫”,喻指皇宫,“檀”为香木,田秀英是“朱”明天“香”,自然只有“紫檀”才配。

贾母还“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在自己这一席, “只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又是点出“四儿”这个身份。

贾母是朱明的祖宗,宝琴和宝玉都是朱慈炤,黛玉是崇祯和田秀英,湘云是明史,这正好是一家人!唉,朱慈炤的心酸谁人能识?

 

朱慈炤又写到“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


这慧绣璎珞屏风乃是荣国府祖宗田秀英的神主牌位,怪不得“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老祖宗贾母这边”。


贾府原有慧绣十八,即“已进了上的两件”和剩下的璎珞十六扇,这十八也是暗合慧娘只活了十八岁,即崇祯自天启七年登基到崇祯十七年亡国身死只当了十八年皇帝!


“慧绣璎珞”一共十六扇,音同“惠秀英落”,即“田秀英亡”十六年,正是应和后文的宝玉所做的《芙蓉女儿诔》中的“迄今凡十有六载”,都是指田秀英自天启七年嫁给朱明崇祯到崇祯十五年被害死所经历的十六年!


贾府“上年将那两件慧绣已进了上”,指的是田秀英先于明朝覆亡前两年(即崇祯十五年)就已然身故,只同崇祯相守了十六年就“英落”了。


字字写来不寻常,重重玄机暗中藏。

朱慈炤这一番大费周章的详描细画“慧娘璎珞” 为的是点出父亲崇祯执政十八年亡国的历史,更是描述自己对母亲田秀英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
 

知道了慧娘是田秀英,我们才明白了那些描述慧娘字句的来历:

----慧娘是姑苏女子,因为田秀英籍贯本是陕西,但她是父亲“田宏遇为扬州把总”搬到扬州后所生,所以才会被史书记载为“思宗贵妃扬州人”。有人会质疑说:姑苏是苏州,不是扬州。对极了,朱慈炤就是要避开东林党的耳目,所以故意扰乱视线。

请看《红楼梦》中是如何说黛玉是扬州人的:黛玉父亲林如海 “本贯姑苏人士”,可是后来林如海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于是举家搬到了扬州,所以第十九回里宝玉编耗子精偷“香玉”的故事说黛玉:“哎呦!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吗?”朱慈炤在此强调姑苏女子黛玉乃是扬州人。慧娘就是黛玉,扬州田秀英是也!



----慧娘的绣工最佳,因为田秀英绣艺精湛,至今已经三百多年仍完好保存在成都文殊院的“田妃绣彩”不就是明证么?(田妃绣彩的照片请看下图)书中晴雯的针线手艺无人能比,黛玉的针线也是没得说:宝玉夸赞黛玉做的荷包精巧,就连凤姐都请黛玉帮忙做针线。相形之下,宝钗做女红的场景描写虽很多,却既不见凤姐请宝钗帮忙做针线,更不见宝玉有任何称赞。宝钗针线做得多不过是为了在人前讨巧卖乖罢了,只有样子没有质量!就如同周后采购纺车,结果学不会,居然想装个样子也不成功,最后只好停机砸车泄愤!不过人都有长短,周后虽然不善劳作,但是妆模作样、害人性命的手段却是十分高明,不得不佩服啊!



----慧娘是“书香宦门之家,精于书画”,因为田秀英“父宏遇为扬州把总”,把总为明代陆军基层军官。明朝驻守京师兵分三大营,统兵官中有此官;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亦有此官,比守备低一级。明初多以功臣、外戚充任。后来职位日轻,到了清代就变成了低级军官。

“田贵妃幼习钟、王楷法,遂臻能品,凡书画卷轴,上每谕妃签题之”顺治对崇祯的字推崇备至,却不知崇祯赞赏的是田秀英的字!

“田贵妃工写生,常做群芳图,上留之御几,时展玩焉。”“思宗命特付装潢,特加赏览,每页钤“承乾宫印”,“南薰秘玩”。上端有思宗题诗。明亡,散落人间,有蒋氏得其二页,一为海棠,一为芙蓉,幽逸冷艳,皎然独绝。”田秀英是书画兼绝,功底深厚。



----慧娘“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所以慧娘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

那是自然!皇贵妃的绣品如何能是市卖之物?!除了现在保存在成都文殊院里的“田妃绣彩”外,史书上记载的也不过是崇祯的偶尔恩赏:“刘文烈理顺为御史时,上赐以宫花补子,精织异常,云出自出(田)贵妃手。今犹在雍正文烈祠。” 所以田妃慧绣天下虽知,但得者甚少。

这对“慧绣”描述的一字一笔莫不是朱慈炤对母亲田秀英惊世才华的赞美和追忆!

请看照片,这就是现保存于成都文殊院的“田妃绣彩“, 虽然保存条件简陋,虽然已历经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是光彩夺目。


为何朱慈炤又偏偏写下:“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


翰林文魔们究竟是谁?为何他们定要将“绣”换成“纹”?


翰林是自唐朝才有的官名,开元年间(713一741年),唐置“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制诰。明朝翰林学士,掌编修国史、编辑奏章、讲读经史和草拟诏谕等高级文墨工作。因其常在帝侧,“备天子顾问”,颇能左右朝政,也可干预官吏的黜陟,所以特受尊崇,虽品列第五,侍坐则在四品京官以上。清沿明制,翰林院主要负责编纂史书、编辑百官奏章、记注诏令、拟撰文告勒命、侍皇帝皇子讲解经史等等。


“翰”又音同“汉”。满族以西方为大,而汉人崇拜东方,因此这个“翰”又暗指“东“。原来“翰林”暗指的是拟撰诰令、编修史书的“东林”文官!


那么一切就清楚了,请看翻译:“竟有世俗牟利者,近日将周后的恶行劣迹假冒是田秀英所为,用以欺世盗名谋取私利。有那一干东林党文官魔鬼们,因深恨田秀英的优秀,却不与他们同路,更令他们的代理人周后失宠,便说这田秀英不贤不能,若要按照事实真相实说,就会暴露了周后和他们的丑恶嘴脸,便大家商议了,将田秀英的真实历史隐去,利用撰“文”著史极尽所能地诋毁田秀英以美化同党,所以世上已难找到如实记载的真史了。如今世人都跟着东林党文人的假“文”伪历史人云亦云,再也不知原本的事实真相!”


原来,这“绣”被改成“纹”讲的是翰林院东林党将田“秀”英的历史强换了“文”!


这是朱慈炤对翰林院东林党“文魔”们篡改史书歪曲诋毁母亲田秀英的悲愤控诉!是这些掌握着著史权的文字魔鬼将田秀英的历史改头换面以粉饰自己欺世盗名! 这些东林党文人都是披着人皮的恶魔!文魔!


看去轻描淡写似平常,却是笔笔血泪字字伤!

 

那么这些翰林院的东林党文人魔鬼们都是谁呢?

  譬如说在《玉堂荟记》里造谣说田妃不是田弘遇所生的太子的老师东林党杨士聪,官至【翰林院检讨】。
  百科词条这样介绍杨士聪:“崇祯对杨士聪寄予厚望,恩宠备至。任命其为太子老师之一,而杨士聪日后所为实负厚恩,故为人所不耻。杨士聪为人阴险,毫无气节。明朝灭亡后,杨士聪先投降大顺做户部侍郎,后又入清为官,官至谕德。其所撰野史《玉堂荟记》多有其他史料所不载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他因东林党门户之见,记述当时史事曲意回护其座师周廷儒及其他东林党人,甚至恶意篡改,”论明末事多有偏颇”,而因为其成书甚早,后来成书的谈迁《国榷》、李逊之《三朝野记》,因作者同为东林人士,都引用其不少说法。”

  再譬如说杨士聪的好友,在自己的“以诗证史”的“诗史”中颠倒黑白栽赃田秀英的同样也是太子老师的东林党名儒吴梅村,曾是【翰林院编修】。
  吴梅村曾任满清国子监祭酒。前文已经讲过吴梅村篡改明末历史的地方就不重复了,其实吴梅村的不尊重历史的文品早就被多位历史学家批评过,除了清朝的史学家赵翼外,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末代翰林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诗话》(卷二十)中也指出吴梅村“虽志在以诗为史,而事实舛误及俗调浮词亦所不免”。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亦在《清诗纪事初编》批评吴梅村作于顺治十八年的《清凉山赞佛诗》杜撰顺治五台山出家是“妄作”,“乃去天万里,遽作勘定语,为世口实”,吴梅村所自称的“足以证史”根本就是不值一信!

  又譬如说美化周后诋毁田妃的《思陵典礼记》的作者东林党孙承泽,崇祯朝的刑科给事中。明朝灭亡后先任大顺政权的防御使、后中央一级大员谏议;满清时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曾任【提督翰林院四译馆事】。
  孙承泽在顺治时曾上疏举荐吴梅村等多人。顺治元年七月,孙承泽上疏为满清殷勤献计献策剿杀抗清义民;“孙承泽谨启为畿辅盗贼尚繁,伏乞严敕抚镇道将各官,实图料理。。。。今贼势已大,谅非州县所能办,须专责之抚臣,督同镇道,极力搜捕,使贼力窘势迫,各缚渠魁。。。。”( 见《吏科都给事中孙承泽启本》)其人对满清主子的奴颜媚骨,对抗清义民的穷凶极恶,实在是无耻之尤!“不死神话”孙承泽自称先自缢、后服毒、再投井,想尽了一切办法殉国却皆得不死,于是毅然投敌!孙承泽临死前自赞“孤心留取照幽墟”,这是自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啊!这厚颜无耻不服不行啊!


  正是假死殉国的洪承畴和自比文天祥的孙承泽这些东林党人让朱慈炤创造出了假天祥贾瑞这个人物!


  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至此,我们方才品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内里真味! 也才真正知会了脂批的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的所言真义!
 

xibeifenglai2016-05-09 01:03:39
欲知《红楼梦》的更多历史揭秘,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