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grassW2016-05-21 18:59:01

六四评谈之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夏天的草

 

 

 

开篇小故事:王同茹是长沙仪表厂工人,她并不支持北京的六四学生运动,她说:国家在大学生身上投了那么多钱来培养他们,不是让他们闹事的,学生们应该专心学习,好好报效国家。看到电视里学生和李鹏等的对话,王表示完全难以接受,学生凭什么那么趾高气扬,在对话中没有半点谦卑,显得缺乏教养。虽然她理解学生运动的初衷,但对由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领导的运动却不支持。张二蛋是一个山西农民,从包产到户政策尝到甜头的他同样不支持六四学生运动。在全国各地,当时90%以上的工人、农民和其它行业普通群众不支持学生运动,相反,他们担心学生运动会将国家形式搞乱,虽然说不上坚决拥护中央对六四运动的镇压,但至少不反对。

 

秀才造反,三年不就,说的是读书人造反因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往往是热热闹闹一阵,然后便悄无声息。六四就是一场典型的读书人造反的闹剧,一见血,便如鸟兽一般飞散。还是让我们回到20世纪八十年代,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到了1989年,邓小平的农村联产责任承包制已经搞了10年了,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首先,困扰集体化时期的粮食自给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五谷杂粮已经把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肚子填得饱饱的,人们开始向更多的肉食进军了。家用电器开始慢慢进入农村的家庭。所以,当时的农村人口是基本满足于当时的现状的,至少与过去比,人们的生活是好的,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生活已经比解放前的地主要好得多。这时,六四运动出现了,这种讲民主的行为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实际,自然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也不会在农民中引起共鸣。

 

在城市里,日用品市场已经丰富,当时因为工业企业还未改革、裁员,所以国营企业工厂工人还没有痛的感受。不过,日渐市场化使得许多国营企业效益不太好,工人的生活就不如农民那样生机勃勃。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人的生活质量可是比农民要好得不知多少倍,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工人哭,农民笑,知识分子做花轿”的说法。即便如此,工人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生计的,而且,当时的家用电器也已经普遍进入了工人家庭。所以中国工人对此时出现的六四运动没有实质上的心理共鸣,自然也不可能积极投身其中。

 

缺乏工人、农民支持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成了一场秀才造反运动。那么,为什么这些将做花轿的未来知识分子的学生要闹事呢?虽然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但他们的经济实惠却不高。例如“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就出现在那个年代。相反在知识分子所接触的民主、自由世界中,是没有这种奇怪的反差的。于是,想得到经济实惠的知识分子就醉心于民主、自由中了,接着鼓动学生用反腐败的口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天国。

 

江泽民对这个问题看得准,他借用邓小平的势,将知识分子敲醒,浩浩荡荡地投身到闷头发大财的历史洪流中,并以此成就了中国21世纪的迅猛崛起。

 

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的六四就只能靠年轻人的热血与幻想支撑,它的失败从一开始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六四那些好得出发点,不能否认当时热血青年的爱国、报国之心。但是,美好的愿望和善良同样不能作为幼稚与荒唐的遮羞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阿方2016-05-22 19:37:23
仪表厂工人
一唯2016-05-23 19:42:04
估计你没经过六四。如没经济上的失误,就不会有六四。问一下,工人的评论什么时候说的,那时她敢反过来说?
Quarx2016-05-24 15:13: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