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微信,每日里在网上花时间浏览各种转发的贴子多了起来。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既觉涨了些许知识,又觉在这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世界里,也浪费了不少光阴。无论如何,有了微信,穿越了时空,开阔了眼界,交流了信息。
几次读到同学转发的贴子,“胡适语录”,其中简短的只言片语,浓缩的经典哲理尤如提壶灌顶般的透彻。还记得几十年前为了应付高考,硬着头皮去读鲁迅的小说,杂文,如果没有复习班老师的详解,断是读不懂鲁迅笔下的人物的。
如今想来:胡适之伟大在于他的先知先觉,鲁迅之伟大在于他的犀利尖锐,他们二人都有优于常人的思维穿透力;也在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文人学者还有相对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发表言论自由的空间,这也才使得他们的所思所想被保留了下来,我们才能够读到他们的著作。
胡适被屏蔽了多少年?直到两岸文化有了交流,互联网时代信息开始互通,我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鲁迅因政治的需要,在彼岸被拔高了若干丈,他的针砭时弊的言论只能局限于49年前的中国,绝不能用来对照后来繁衍出的阿Q们的后代。于是文化上的偏执和历史的断层让后来的读者,从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上都受到被修改了的书籍的影响。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商们和出版社们又在大力提倡读书了。问题是:读什么样的书?有多少好书供读者去读。到西单图书城转々,一楼入门处摆得大多是最畅销书,财经,金融类,每本都是教人如何快速发财的致富经。二楼,三楼图书架子被压缩挤占的一年胜过一年,更多货架上摆放了文娱体育类甚至服装手包等能挣钱的商品。书架过道的地下总是坐着些只读不买的年青人(读比不读要好些),书城空气中弥漫开来不清新的味道;比起西単大街上世界奢侈品富丽堂皇的名店来说,书城显得越发地含酸。看得出来,互联网的冲击也让图书市场在萎缩中渡日。走到二楼角落里的两个书架旁,有几个年青人围观在前。显然,这里的唐诗宋词因最近的一档文娱节目而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我驻足,随手取阅了几本如砖头般厚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又先翻看了封底的价格,数字令人咋舌。暗自私量,既使买回家去也不会真正把这些诗词读完,它们又成了家中的摆设。余光扫过,那几个年轻人也如我一样取了书翻了几下,又放了回去,真正拿唐宋诗词书籍去交款的人并不多。更多的读者随手取走的是《央视诗词大賽诗词注释》。此书共一百来页不到二十块钱一本,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好奇之心了。
记得我们在文革中停学,唐诗宋词做为历史糟粕是禁读之书。家父的几本唐诗三百首,李杜诗选之类的书都被当时的红卫兵抄走,焚之一炬。我们上学读的是著名的老三篇和毛选四卷,这几本书成了我们学习汉字和文章书写的启蒙之作。若干年后,当女儿在东京读到初一,我看到她带回来的日本语教科书(幸好一直珍藏至今),汉文编中就收录了中国格言:《守株待兔》,《矛盾》,《苛政猛於虎》和《渔父之利》。在唐代诗文部份有杜甫的《登黄鹤楼》,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朝辞白帝城》和杜牧的《江南春》等中国诗词名篇。在汉文编第三部份,史话和论语中还介绍了论语第十章,孟子的《何必曰利》以及《卧薪尝胆》。看到这些汉文读物,我既感亲切,又令我这个中国人顿觉汗颜:《论语》当时我连听都没听说过,在东京却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必学之识。难得是,唐诗日语译文用尽心思,句式都基本压韵。在女儿用日本语抑杨顿挫地背诵这些中国诗句时我不由地想:在中国被抛弃了的传统文化却在日本获得了欣赏和继承。中日之间即有多年的恩怨世仇,更有文化的相互交融。日本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很强,使得他们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步伐很快。日本在六十年代已经在二战的废墟上建成了一个工业强国,而我们的国家在六十年代却把自己的文化精髓彻底破除,全民停学停产十年,令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认识一个写了几个中篇和几部长篇小说的女作家,虽然她的书还能被出版社接受出版,但销量很少。她曾向我抱怨说,现在没几个年轻人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读书的。我沉默了,竭力阻止自己可能伤人的话出口。心中的问题自然是有的:能引发人的兴趣,激起读者的思考,获取知识能量的好书不多吧?只有这类书才能让读者掏腰包,花时间去拥有,去阅读,否则还不如去网上搜々,手机上溜々,看几部电视剧省心省力,无处不在的快歺文化让人更加懒得去读书。若在公交车上,有人捧本书读,肯定会被众人暗中嘲笑为out了,而这位傻X若还没傻到痴呆,一定会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将书收起,拿出手机去读那些被各个网站小编们炒了多少次的明星轶闻艳照,某人发财致富的励志故事,借以打发时间,保持与公众行为的一致性。
两个多月前,我从老父书柜中取了本胡适文集一卷,试读了几页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理解之愚钝。虽然胡适是中文白化文的先驱倡导者,但因缺少了在学校时古汉语学习的那段基础训练,加上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网络语言与上世纪语言表述上的差异,让我感到读起有些吃力。读书日,在于每天都要读,日积月累地增加知识。
说明:上面的图片均为珍藏下来的东京都初中一年级日语(国语)教科书封面和部份目录。写于 2017/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