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2019-07-23 22:50:39

“国花”与“国运”历史惊人相似,一定“国花”,厄运将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古往今来,中西内外历史的人物历史事件都,有成功,有失败,但都可以借鉴的,经验可以吸取,教训可以引以为戒。名人、伟人都有不同的失败与教训,时过境迁,从侧面观察好来人又可以吸取其精华。
“邻国之花,可值警醒”;不必国花,仍是奇葩。
  近日,中国花卉协会发起的投票“是否同意推荐牡丹为国花”引发网友热议。
当然只是民意的调查,不可能、也没有权利独自规定什么花是国花。
由于对花的理解不透彻,或者对历史解读不深,总觉得现在是泱泱大国了,应该有国花了。这种非得要有一种花为国花的人可能认为国家有了国旗、国歌、国徽、国兽、果树等等,为什么就不该有国花?
这些人不知道无论国歌、国旗、国徽都是人为设计的东西,许多人将中国的“国宝”熊猫当作“国兽”也是没有根据的。要知道在法国人来四川第一次见到熊猫之前,没有一个文人、伟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憨厚的动物。遑论关于熊猫的古文古诗了,所以定为“国兽”完全是赶时髦、著潮流。
     自然界的花卉是大自然的精灵,都应该平等对待而不应该人为地“厚此薄彼”。
当今这一波“牡丹国花”推动者,在历朝历代都能够找到其原型的人物。
  唐朝曾将“牡丹”当做国花。这也是无稽之谈。国花国树都是现代化的概念,进入现代社会才有。唐朝作为古代封建王朝,那时候还没有国树国花的概念,所以唐朝没有国花国树。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正因为武则天偏爱牡丹,可能引起其他花神的嫉妒,让武则天死后没有正面扔好评价。唐朝的国运有她起始衰竭。大唐江山大厦开始倾斜。当然大唐盛世的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正好和武则天玩弄牡丹花,让后人觉得唐朝的国花就是牡丹了。
花与国运只是“巧合”而已?
  回顾近现代中国国花之选,1903年,清朝敕定牡丹为国花过程(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降懿旨,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其含义是说:牡丹象征大清盛世,雍容华贵,一派欢乐祥和的君民共荣的景象。之后,在颐和园,清廷修筑了:国花台。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君不见,从此以后清王朝气数已尽,直到19122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灭亡。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从制定国花牡丹到亡国不过9年时间。
  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曾创议梅花为国花,未付表决,但此后民国政府习惯上把梅花视作国花,如国军将领的肩章、帽徽上都饰有梅花,南京民国阵亡将士纪念碑建筑上多饰有梅花图案。
  即使这样从定国花的南京到跑到台湾岛的失败仅仅20年光阴罢了。
  无独有偶,中国第一女皇帝,和中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一个在唐代,尊牡丹为万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一个到了清朝,慈禧一句懿旨,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两人都负有败江山、毁社稷之恶名。
  历史不可能假设,但是历史往往重复,
  马克思说的好,历史往往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却惊人的相似。
  黑格尔说历史往往会重复发生,只是第一次是正剧,而第二次是闹剧。
  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美国在历史上从没有国花,然而美国经济在里根任内的复苏,得益于以减税和放松管制为主的供给派革命,整个七十年代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的努力到了收获期,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愿意相信,是里根经济学开启了美国战后的第二次繁荣,不仅将“日本第一”等神话击得粉碎,还再次引领科技创新、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苏联的崩溃更是奠定了里根“冷战英雄”的历史地位。
   “美国衰落论”开始兴起,1980年代里根总统时期,美国国力呈现微微走强状态;从里根政府宣布定玫瑰为美国国花以后,1990年代中期克林顿执政到小布什、奥巴马、再到特朗普,总体看,美国国力缓慢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美国走下坡路的过程是漫长的,正如英国从1890年代初丧失经济实力第一的位置,至二战后彻底让出全球霸主地位。
  1994年,中国曾举行过盛大的国花评选,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但全国人大认为各方分歧太大而没有做出决议。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需要通过一种媒介来表达友好的意愿;助于带动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证明了花卉协会无事找事,希望做点实事的心情可嘉,热情可圈可点,但一旦定下“国花”之后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个群众组织(协会)是无法解决的。
  从建国开始几十年,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换了几批,都没有定下来,其背景恐怕不是简单的没有国际交流的需要吧。
  “一花一世界”,花为天地之灵物,花团锦簇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毛泽东诗词有不少诗句提到“花”,有泛指,有特指,有比喻,或抒发雅兴闲情,或表明赏心悦目,或借此怀德明志。 “落花时节读华章” “吴刚捧出桂花酒”, “雪花飞向钓鱼台”, “万花纷谢一时稀”, “桃花岭上风”“桃花源里可耕田”中,而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风骨和神韵的,当属对于菊花和梅花的吟咏。“战地黄花分外香”,《卜算子•咏梅》, “梅花欢喜漫天雪”。尽管如此,毛泽东素来对人讲他心中的最爱是“指甲花”。
朱德爱兰花,中兰草简直是“举世闻名”。
周恩来爱花,尤爱马蹄莲、海棠花、君子兰。他爱马蹄莲洁白、纯洁。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
中国能简单地用一种来代表国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