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肩2002021-11-24 14:53:40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七节 遂州克幽

  禅宗净众派的龙头老大无相禅师除了有无住禅师这个得意弟子以外,他还有另一个著名弟子克幽禅师在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弘法,且颇有声势。
  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克幽禅师真正的法名了,因为“克幽禅师”的法号,来自于唐代宗的赐名,而并不是他真正的本来法号。
  克幽禅师生于公元728年,俗家姓李,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县),因为他的父亲到四川担任官职,所以,他们一家人便迁到了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定居。
  因为父亲在政府部门任职,所以克幽禅师从小就被父亲言传身教,对于儒家学说,那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探究。克幽禅师那个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去考取功名,像父亲一样在政府部门混个一官半职。
  不过,有一天克幽禅师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非常严重。克幽禅师躺在床上,那是异常的难受啊。就在恍恍惚惚之间,克幽禅师忽地看到自己的周围燃起了异常猛烈的大火,而且大火一点点的往自己的身上燃烧过来,克幽禅师不由得惊恐万分。一番挣扎后,克幽禅师终于回过神来,刚才的猛火原来是自己的幻觉所致。
  不过,这一把猛火也把克幽禅师彻底烧醒了。猛火是虚幻不实的,哪么自己的这个身躯,同样也是虚幻不实的啊。而且自己的身躯被猛火烧得一干二净后,那个真正的自己最终还在吗?如果在的话,哪么自己又会在哪儿呢?
  这些问题,自然是在儒家经典中找不到答案的。这些问题,只有在佛经中只有在寺庙里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啊。所以,克幽禅师便立即发愿,自己病好后,一定出家为僧,学习佛法。
  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理,克幽禅师的病终于好了。自然,克幽禅师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准备出家为僧学习佛法去了。
  而在当时的四川禅宗江湖,声势最为显赫,市场份额最大的,当属无相禅师的净众派。
  于是,时年二十五岁的克幽禅师立马收拾好行李,来到了成都净众寺,找到了四川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无相禅师,表达了自己愿意终身追随无相禅师闯荡江湖的愿望。
  无相禅师和克幽禅师两人在方丈室里喝茶聊天,一番交流后,无相禅师觉得克幽禅师人品端正,出家意愿异常坚定,并且学识渊博,不由得对克幽禅师刮目相看。要知道那个时候读书人是比较少的,不像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
  自然,无相禅师立马就收下了克幽禅师,并且对他悉心指导,把自己肚里的禅法一股脑的全部传授给了克幽禅师。
  克幽禅师本来就是个好学之人,而且理解能力又非常出众,所以没用多久,就完全领悟了无相禅法的心要。
  看到有人能继承自己的禅法,无相禅师不由得非常的高兴,他对克幽禅师道:“你就如同香象过河一般啊,我的禅法你已经完全领会了。我们净众宗这派的发展传承,以后就全靠你了啊。”
  智诜禅师传下来的“南诜”派系,不论是处寂禅师,还是无相禅师,或是无住禅师,他们都是非常注重悟后保任功夫的,都是十分热衷于苦行坐禅的。
  所以,无相禅师看到克幽禅师已经领悟了自己的禅法,于是便安排克幽禅师到四川彭州白鹿山去修行禅定。
  克幽禅师遵从师命,来到了白鹿山上,找了一个僻静之处,自己搭建了一个茅屋,然后就在那儿隔绝世缘修习禅定。有名师的指导,有静幽的环境,克幽禅师的禅定功夫自然突飞猛进。
  克幽禅师虽然拥有禅宗正宗的毕业证书,而且禅定功夫精湛,可是为了精益求精,他又来到了河南南阳淅川县白崖山党子谷,找到了他的师叔祖慧忠禅师学习深造。
  慧忠禅师作为慧能大师的亲传弟子,不论是对于马祖一系、神会一系,还是处寂一系的传人,只要有机会,他都是非常热心的对他们指点和提携的。所以,对于找上门来的克幽禅师,慧忠禅师同样倾心指教。自然,克幽禅师在当时最为顶尖的禅宗大师之一慧忠禅师的指导下,禅学修为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克幽禅师学识渊博,禅功精湛,而且又受到过无相禅师和慧忠禅师的亲自指导,自然知名度那就与日逐增了。就连深宫中的唐肃宗也听闻了克幽禅师的大名。于是,晚年的唐肃宗马上派出使臣,把克幽禅师迎请到了皇城中居住说法。
  唐代宗继位后,对克幽禅师依然尊崇有加。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把克幽禅师请到了禁宫之中,为自己以及众多的皇室成员说法。克幽禅师于是来到了禁宫,为唐代宗宣讲了《仁王般若经》。
  不过,在京城待了三四年的克幽禅师,终究觉得京师这种繁华之地不适合自己,于是便向唐代宗写了份辞职报告,请求回到彭州白鹿山继续清修。
  唐代宗看到克幽禅师去意已决,也只好在他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不过,当克幽禅师离开京城的时候,唐代宗竟然亲自带领着满朝的王公大臣把克幽禅师送到了京城的光顺门,算是给足了克幽禅师面子。不过,这也反过来证明克幽禅师在京城弘法,是受到了朝廷的高度支持和赞扬的。
  克幽禅师回到了长期修行过的白鹿山,不过,他在山中也没清净几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8年,当时的东川节度使杜济,把克幽禅师迎请到了遂州石佛寺(今遂宁市光德寺)担任主持。
  克幽禅师来到石佛寺后,广开禅法,致使学徒云集,石佛寺一时间名震江湖。
  这天,克幽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讲道:“你们都是参禅悟道之士,千万不要跟那些凡夫俗子学习啊,因为他们不学正法,追名逐利深陷泥潭而不自知。他们成天追逐着那些外在的事物,每天杂念丛生欲望不断而无有穷尽,如此流浪生死,实在是可叹啊。我们佛门弟子,都需具备福智二门,行住坐卧,皆不离此心,如此则能六识清静,妙周三界。所以经中言道:‘所见色与欲等,所闻声与响等,但心不生,则诸法空寂。’”
  从克幽禅师的上课内容来看,他所弘扬的,还是比较正统的佛教教义,和同时期风靡天下的石头宗和洪州宗的南宗顿教学说,还是有相当的区别的。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克幽禅师在寺院中坐禅,忽然自己的周围出现了很大的一圈圆光,而克幽禅师就端坐在圆光中,显得异常的端庄和神异。不但如此,周围所有的花卉,竟然全部神奇的变成了莲萼。
  寺院里的僧人也好,前来烧香拜佛的信众也好,一个个看见后,都是惊异得不得了,都觉得克幽禅师简直就是菩萨下凡啊。
  克幽禅师在禅定中出现这种瑞相,消息传开后,自然受到了僧人以及广大善男信女的狂热追捧,前来石佛寺参学之士和烧香拜佛之人,那就更是络绎不绝了。
  不仅如此,当时的皇叔李朴、遂州刺史鲜于叔明等人因为敬仰克幽禅师的禅法,也常常来到石佛寺向克幽禅师请教佛法。如此一来,克幽禅师在川东地区就稳稳地坐上了禅宗江湖的头把交椅。
  自大唐开国以来,皇帝们一会儿把佛教排在第一,一会儿又把道教排在第一,一会儿又两教并尊。皇帝尚且如此,佛道两家自然是互相争宠,斗争不断,并且谁也不服谁。
  而唐代宗继位以来,虽说也信奉道教,不过在佛道两家中,又有点偏重于佛家,这就更引起了道教人士的强烈不满,所以他们便频频向佛教发起各种各样的挑战。
  这不,京城里道教界的知名人士史华,又向佛教界发起了挑战。这个史华道士,曾经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九月,和法钦禅师的徒弟崇慧禅师在京城里互相斗法,各自在公开场合展示着自己的修行功夫,不过,这场争斗最终以史华失败告终。
  但是史华并没有吸取教训,他回去后想到,自己在修行功夫方面输给了佛教界人士,哪么也许在耍嘴皮子功夫方面,可以胜过对方。所以,史华又在京城里上蹿下跳起来,要和佛教界人士耍耍嘴皮子功夫,看看到底是佛理深奥,还是道理玄妙。
  唐代宗李豫知道消息后,不由得非常的高兴,因为这下又有好戏看了啊,看这些东西,可比看那些奏章舒心多了啊。
  所以,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宗下诏,邀请克幽禅师马上到京城来,和史华道士耍耍嘴皮子功夫,看看到底是佛理高明,还是道理奇妙。
  唐代宗亲自派人来邀请,克幽禅师自然马不停蹄的就来到了京城。然后在朝廷的安排下,克幽禅师和史华两个人坐在一起,双方唇枪舌剑鏖战多时,最终史华理屈词穷,满脸羞愧的告辞而去。玩真实的修行功夫斗不过崇慧禅师,耍嘴子功夫赢不了克幽禅师,史华实在是羞愧难当啊。不过,技不如人,不服不行啊。
  唐代宗看到克幽禅师取得了胜利,非常的高兴,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人啊,看来自己倾向于佛教,是英明之举啊。自然,克幽禅师受到了唐代宗特别的尊崇。
  所以,当克幽禅师回川时,唐代宗对克幽禅师那是给予了丰厚的奖品的。
  克幽禅师从京城载誉而归,在四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于这种学识渊博的高僧,对于这种当朝天子眼里的红人,从地方政府到普通信众,有谁不喜欢呢?所以,此时的石佛寺,前来参禅悟道烧香拜佛的各界人士,又比以前更多了啊。
  克幽禅师虽然回到四川弘法去了,可是唐代宗对克幽禅师始终念念不忘。他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六月,除了给克幽禅师送来了一件紫衣,还把石佛寺名字改成了“禅林寺”,更赐予克幽禅师“克幽禅师”的法号。所以,“克幽禅师”并不是克幽禅师的本来法号,而是来自于唐代宗的赐名。
  过了两年,唐德宗继位,他对于克幽禅师同样尊崇有加,特意下诏,又把克幽禅师的寺院改成了“善济院”。皇帝能给一个寺院赐名,那是对这个寺院和寺院主持天大的恩宠啊。
  没过两年,遂州大旱,寺院及其周围所有的井水和泉水都彻底干涸了。没有水喝,所有的人都开始惊慌起来。
  不过,还是有一个人没有慌乱,而且还非常淡定的,他就是克幽禅师。
  克幽禅师拿着柱杖,来到了寺庙的院子里,然后往四周打量了一番,然后盯着寺院西北方的山上看了一会儿,随即就拄着柱杖往那个地方走去,自然,一大帮弟子立马就跟着克幽禅师一起来了。
  克幽禅师来到这儿后,瞧准地方,然后把自己手中的柱杖重重的戳了下去,这一下,竟然有奇迹发生了,只见柱杖戳下去的地方,崖石居然裂开了,随后泉水就从裂缝里涌了出来。跟随在克幽禅师后面的那些人不由得大喜过望,随即一个个高声欢呼了起来。
  有饮用的水源了,整个寺庙和周围地区自然又安稳了下来。
  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克幽禅师在一次集会中,忽然毫无征兆的对大家说道:“我在这个红尘俗世的缘分已经到头了,不久后我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了。”
  大家一听,不由得感到莫名其妙的,因为克幽禅师才六十岁,而且身体一直好好的啊。
  不过,既然师父都这样说了,那肯定不会欺骗大家的。这种事情,谁敢张起嘴巴乱说的啊。
  当时的遂州刺史韦成武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带了一帮政府工作人员来到了石佛寺拜见克幽禅师。克幽禅师在当时已经成为了遂州地区佛教界的头号老大,而且还受到了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朝的尊崇,并且还拥有皇帝的敕号。这种人随便有个什么情况,地方政府自然会是高度关注的。
  韦成武见到了克幽禅师,立即恳请克幽禅师不要“离开”这儿,应该久住世间,以便能更好的济度世人。
  克幽禅师笑着道:“我从来就没有离去啊,只是我和你们的缘分尽了而已。”看来,克幽禅师还是深谙佛家不来不往不生不灭真意的。
  到了九月十一日,克幽禅师把大伙儿都召集到了大殿中,然后告诉大家道:“我离开这个尘世的时间到了,你们各自珍重。”说完后,克幽禅师就在座位上圆寂了,享年六十岁。
  遂州刺史韦成武得知克幽禅师圆寂后,立即命令克幽禅师的弟子们在寺庙里修建墓塔,并且把克幽禅师全身安葬在墓塔里。
  不过,仅仅五十多年后,到了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在全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克幽禅师身前主持过的石佛寺以及他自己的墓塔,都没能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幸免。除了石佛寺被彻底摧毁外,克幽禅师的墓塔也被推翻了。不过,克幽禅师的墓塔地基不知为何深深的沉陷了下去,形成了一个莲池。大家随时都可以看到池中有莲花盛开,可是当有人走过去想摘取的时候,盛开的莲花却又忽然不见了,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当时的遂州刺史王简在自己的办公场所老是见到一个老和尚徘徊在庭院中,多看几次后,王简不由得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安排衙役去把这个老和尚带过来问话。
  不料这个老和尚看到有衙役过来,拔腿就走,衙役自然紧追不放。就这样,双方你追我赶一路奔波,一直来到了废弃的石佛寺。到了寺里,这个老和尚直接就跳进了克幽禅师墓塔沉陷后形成的莲池中。
  衙役自然不敢跟着跳下去找人啊,于是就在池边守着,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什么动静都没得,衙役没办法,只好跑回去给王简汇报情况。
  王简一听,居然还有这种怪事。于是他立马带人来到了石佛寺,随即马上命人放干了莲池里的水,然后掘地搜寻。
  这一下,还真有成果出来了。老和尚虽然没找着,但是却在池子里掘出一具如金锁相连的异骨,上面赫然还有“观音大士”四个字。而这个地方是克幽禅师墓塔之地,这具异骨,那自然就是克幽禅师的遗骨了。所以,大家都认定克幽禅师就是观音菩萨转世啊。
  面对这种神奇的事情,王简自然立马就用特快专递上报给了朝廷。
  唐昭宗李晔一看,有菩萨转世,这是好事啊。于是立即从国库中调拨出一笔庞大的钱财,下令马上修复石佛寺以及克幽禅师的墓塔,并且还在墓塔前新建一座观音殿。不过,里面的观音菩萨塑像,并不是传统的女性观音造像,而是以克幽禅师的形象塑造的观音菩萨造型。这样,这座观音殿,就成为了全国非常罕见的男观音殿。而克幽禅师,也就变成了“男观音”。
  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敕与石佛寺“广德寺”寺名,从此后,广德寺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而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克幽禅师作为禅宗净众派的高僧,虽然在禅法上不能和同时期的石头宗和洪州宗媲美,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使得广德寺在历史上前后十一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和嘉奖,这在全国的寺庙中都是不多见的。这对于佛教在川内的传播,那是有巨大的引领作用的。而且克幽禅师被朝廷认定为观音菩萨转世,从而在当地形成了观音信仰和观音香会,更是对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八节 建阳双杰

  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学业大成的马祖道一离开了南岳衡山,来到了福建建阳佛迹岭。当然,马祖道一到这儿来,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此时的马祖道一,那可是个一身绝技的顶尖高手,他现在要做的,除了行走江湖,和那些同样身怀绝技的高手交流切磋外,就是要找个理想的根据地,把自己浑身的绝技传承下去。
  马祖道一来到佛迹岭后,便在此处建造法堂,开始聚众收徒。
  志贤禅师和明觉禅师都是本地人,他们看到马祖道一在佛迹岭开始招收学生了,非常高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啊,他们自然就赶在别人的前面,来到了佛迹岭求学,从而成为禅宗史上有记载的马祖道一最早的嗣法弟子。

  一、甘泉志贤
  志贤禅师,建阳本地人,俗家姓江。
  志贤禅师小时候就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孩子,而且对于各种法律法规族规家规都是非常遵守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自然,对于佛家的那些戒律,志贤禅师更是丝毫不敢触犯。
  马祖道一从南岳衡山来到佛迹岭弘法,志贤禅师听说后,立马就赶到佛迹岭来参拜马祖道一,从而成为了马祖道一最早的学生之一。
  马祖道一因为刚开始在佛迹岭聚众授徒,所以学校的条件自然是有些艰苦的,但是志贤禅师从不在乎这些,他每天除了跟随马祖道一上课学习禅法外,还抓住任何机会任劳任怨的干着担水拾柴之类的各种杂活。对于这样的学生,马祖道一自然是满心喜爱的。
  虽然马祖道一在建阳佛迹岭只待了两年就转到江西临川西里山弘法去了,但是,马祖道一依然在佛迹岭培养出了诸如志贤禅师、明觉禅师等优秀学生。
  志贤禅师从马祖道一那里毕业后,便四处游荡江湖。后来志贤禅师游方到了浙江金华山赤松洞,这里原来是赫赫有名的黄初平(黄大仙)修道之处,而且金华山历来都是佛儒道三家都非常看好的地方,风水极佳。
  志贤禅师看到这里山岭俊秀林木茂盛,而且百步之外就有小溪以及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而且人烟稀少清幽异常,所以立马就喜欢上了这里。
  于是,志贤禅师就在山顶上搭建了一间茅屋定居了下来。
  附近那些淳朴的山民看到又有高僧在山中隐居了,便利用砍柴打猎采药等等进山的机会,常常背着米粮和蔬菜来供养志贤禅师。
  看到这些虔诚的信众跋涉着山路背负着食物来供养自己,志贤禅师每次都是默默的把东西收下,然后继续坐着禅。
  日子就这样平静的一天天过去了。
  这一年,老天爷不知怎么了,整个金华地区忽然干旱起来。志贤禅师在山上还好点,山中还有点溪流。可是老天爷一滴雨都没下,那些山民可就非常痛苦了,人畜要喝水不说,特别是地里的庄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慢慢的干枯死去啊。
  山民们抬着丰盛的供品来到附近的神庙给龙王爷烧香叩头,可是天上还是没下一滴雨,这可怎么办呢?
  忽地,有人想起了山顶上隐居的志贤禅师来,这个禅师几乎没看见他下过山,一天到晚都在修炼,应该是个深有功夫的人啊。而且听说他还是禅宗江湖的头号老大马祖道一的高徒,那就更应该是佛法高深之人啊。想必他应该可以使老天爷下雨吧。
  于是,大伙们来到了志贤禅师居住的茅屋,恳求志贤禅师施法降雨。
  对于这些虔诚的信徒,对于这些常常不辞辛劳背负食物前来供养自己的淳朴山民,志贤禅师早就想找机会报答他们的供养之恩了。
  于是志贤禅师拄着拄杖走出了茅屋,一边用拄杖敲打着旁边的岩石,一边望着天空大骂道:“你们这帮孽龙,怎么可以如此无能呢?怎么可以一滴雨都不下呢?我佛如来明确要求诸菩萨、天龙八部、护法神灵等众要保护救助老百姓的,你们怎么胆敢违抗佛祖的法旨呢?”
  等到志贤禅师敲着石头刚一骂完,天空忽然神奇的哗哗哗就下起了大雨。大伙儿在旁边看得简直是目瞪口呆啊,这也太神奇了吧。看来,这个马祖道一的高徒,果然是个了不得的高僧啊。
  大雨来了,这真是及时雨啊,这对于在干旱中艰苦度日的金华百姓来讲,这场雨简直就是甘露啊。大家后来知道这场雨是从从来不犯任何戒律的志贤禅师“破口大骂”而来的,一个个都对志贤禅师感激不尽,自然,志贤禅师在金华山那是声名远扬了。
  金华山是座非常有灵气的山脉,所以自古就有很多道教和佛教的人士在此隐居修炼。
  在志贤禅师隐居的赤松洞东峰,也隐居有一位禅师,这位禅师法名神暄,和志贤禅师同是建阳老乡。
  神暄禅师是个非常神异之人,他在金华山上隐居,每天都在一心一意的念诵七佛俱胝神咒,而且日夜不辍,自然,通过修习念咒法门,神暄禅师获得了很多的感应,也出现了很多的祥瑞。
  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神暄禅师来到了志贤禅师居住的地方,来拜访已经颇负盛名的志贤禅师。
  神暄禅师虽然修行功夫自觉深厚,不过志贤禅师在和他交谈一番后,就发觉他还是没有领悟佛法真谛。
  于是志贤禅师对他道:“师兄如此持咒,以后一定会有魔事发生的。你想要灭除魔事,必须识得自己的根本才是,你如果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会发现原来无佛无魔啊。”
  古往今来,修炼走火入魔之人,那是比比皆是啊。因为大凡修炼之人,都是一天到晚寻思着要出感应的,都是想着要有某种功夫某种神通的。殊不知你认为有“佛”在,那么就一定有“魔”在,没有“魔”也就不会显示“佛”。这就好像有欢乐,就一定有痛苦存在一样。因为如果没有痛苦的话,那么你的欢乐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佛和魔,痛苦和欢乐,实在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任何人稍不注意,就会求“佛”得“魔”,适得其反。所以《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而禅师们在此基础上则更进一层,强调魔来打,佛来亦打。就如前面讲过的玄素禅师道:“非但僧,佛来亦不著。”后来的临济义玄禅师别说魔,就是佛、祖来了都不好使,因为他“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所以,高明的禅师在修炼时,都是不着魔求,更不着佛求的。从而无佛无魔,一念不生。但是就在这一念不生中,自然会生起正念,获得正果。但是这个正念和正果,恰恰是你不能起心去追求的。这就和道家的无为而后无不为有点类似,你先要无为,然后你才能无不为。
  不过,一个人要想体悟到无佛无魔之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还好,神暄禅师修行多年,根基深厚,听闻了志贤禅师一番话后,不由得恍然大悟,他对着志贤禅师拜谢不已。
  回去后,神暄禅师既然在“理”上已经领悟了,自然在“行”上面那就更得心应手了。他每天依旧念诵神咒,不过神暄禅师感觉到功效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大有进步啊。看来,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没过多久,志贤禅师离开了金华山,来到了长安游方。对于这样一个颇负盛名的禅师,而且还是禅宗江湖头号老大马祖道一的高徒,京城里那些禅宗江湖上的知名人物立马就会同一些社会名流,来邀请志贤禅师去给京兆尹当师父。志贤禅师在山野隐居惯了,自然不会去官府处当老师的,所以立马就拒绝了。
  第二天,志贤禅师离开了长安,来到了山西五台山游方,没两天他又来到了太原的甘泉寺居住。
  那些行走江湖的禅客们和众多的信众,听说志贤禅师在甘泉寺居住了下来,一个个都跑到甘泉寺来找志贤禅师学习禅法。弄得甘泉寺一天到晚热闹非凡的。
  后来,志贤禅师在甘泉寺无疾坐化,被朝廷赐予 “大远禅师” 的谥号。

  二、千顷明觉
  明觉禅师,俗家姓猷,祖籍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市)。他的祖父在岭南为官,后来随着祖上迁居于福建建阳。
  明觉禅师生于官宦之家,自然是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于儒家的经典非常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明觉禅师还是个非常爱好学习的人,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都会不辞辛苦去请教他人。所以对于任何求学方面的事,明觉禅师从来就没有懈怠过。
  后来,明觉禅师不知怎的,又喜欢上了佛经,并且一看之下就被佛经里面高深玄妙的佛理给吸引住了。
  公元742年,马祖道一来到了建阳佛迹岭开山弘法,明觉禅师知道消息后非常高兴,反正马祖道一就在自己的家乡,也不远。于是明觉禅师立马赶到了佛迹岭参拜马祖道一。
  见到马祖道一后,明觉禅师对于马祖道一那是钦佩不已啊。于是马上跪拜在地,请求马祖道一为他剃度出家。马祖道一见他学识渊博,而且是真心求道之人,于是也就为他落发了。
  明觉禅师在马祖道一的悉心指导下,很快的就领悟了禅法大意。
  从马祖道一手中毕业后,明觉禅师便开始闯荡江湖去了。他先后来到南岳、天台、四明等地游方参学,遍访当地的高僧,并且与他们切磋交流。
  随后明觉禅师又来到了径山参访高僧,在径山,明觉禅师从不以自己是禅宗江湖的头号老大马祖道一的法嗣自居,他每天照样和大家一起干活,乃至于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也毫无怨言。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明觉禅师来到了浙江天目山隐居,当地的信众看到大名鼎鼎的明觉禅师居然来到了天目山定居,于是大家合力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千顷禅寺,供明觉禅师居住和修禅。
  公元823年春,整个天目山地区方圆数百里开始大旱,直到第二年二月都没有好转。
  天干物燥,自然是非常容易引起火灾的。这不,明觉禅师居住的山上,这天就忽然引发了野火,山火越烧越旺,蔓延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眼看就要烧到明觉禅师居住的千顷禅寺来了。
  寺里的僧人们一个个都非常的恐慌,却又毫无办法。他们只得来到方丈室,一个个无助的望着依然安坐在禅床上的明觉禅师,都想看看明觉禅师能不能想出办法来避开这场大火。
  看着大伙们惊慌的面孔,明觉禅师平静的道:“大家无需惊慌,我和居住的天目山有缘,所以我会一直在天目山居住的,而且以后我也会永久的安身于此处的,所以,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使我离开这儿,这场大火同样也办不到。所以,这场大火会很快就熄灭的。”
  说完后,明觉禅师闭上双眼,又继续坐禅去了。
  没一会儿,原本晴空万里干旱异常的天空,忽地乌云密布,继而雷声大作,紧跟着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满山的野火自然很快的就被浇灭了。而持续了快一年的干旱,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及时雨中结束了。消息传开,整个天目山地区的人们,一个个对明觉禅师都惊叹不已。
  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十九日,明觉禅师在天目山千顷禅院圆寂。如此的话,明觉禅师就应该是个非常长寿的人了。
  因为即使明觉禅师在二十岁的时候,来到建阳佛迹岭跟随马祖道一学习禅法,那么他就出生于公元722年,到他圆寂的那年,明觉禅师也是一百一十岁高龄了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