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曾坤”2005-05-26 17:06:50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一想起这段难忘的岁月,耳边就会响起那脍炙人口、激汤山河的《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救亡歌曲,就自然想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从精神的角度看,应该说,冼星海在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卓着功勋,无人出其右。
冼星海的影响融进了历史,超越了国界。在全世界华侨华人当中,不知道冼星海的恐怕不多。这位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4部交响组曲、2部交响乐、2部歌剧、1部交响诗、1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会吟!此乐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里。那是1938年武汉沦陷后的事,着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并在农历除夕夜的晚会上做了朗诵演出。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教授的冼星海听了激动不已,躲在一个小窑洞里,抱病一气写了整整6天,同年3月31日完成作曲。4月30日由邬遮零指挥于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5月11日由冼星海指挥再度演出,随之传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引起巨大轰动。

冼星海这个名字,作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象徵,将永不分离地同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至今,在世界上有两条大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在澳门,是他的诞辰地,位于澳门半岛新口岸一条长450米的冼星海大马路;另一条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市,是他逝世的地方,原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两条马路,承载着冼星海人生的起终点,虽只有短暂的40年,但却见证了他战功盖世的一生!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就失学随母亲去了新加坡,在澳门总共呆了7年。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35年回到上海,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在这些作品中,他娴熟地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之称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干杂役等维持生活。由于劳累艰辛,几次晕倒在塞纳河畔的梧桐树下,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着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主题曲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他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是他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被迫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后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华夏儿女2005-05-26 20:57:50
最喜欢“黄河颂”,每次听都热泪盈眶!
nes2005-05-26 21:52:51
据说冼星海在延安那艰苦的岁月曾经用碗代理钢琴作曲,令人钦佩!
狼主2005-05-27 03:02:28
其作品《风》曾在法国获奖,当问及要何奖品时,答:“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