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日本2006-10-28 13:44:51

( ZT )

音乐家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 1770.12.17.-1827.3.26. )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

1770 年 贝多芬出生于 德国 城市 波恩 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 男高音 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 van )并非德语中的“ von” ,并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显示了其家乡。“路德维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 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 莫扎特 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 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 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 巴赫 的《 平均律钢琴曲 》和作曲。

1783 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 年 在 维也纳 与 莫扎特 会面。

1788 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 年 在 波恩大学 学习

1792 年 在 海顿 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 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 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 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 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 拿破仑 。

1804 年 拿破仑 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 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 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 年 11 月 15 日 ,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 年 - 1819 年 经历 4 年的创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 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並在 5 月 7 日 首演,盛况空前。

1826 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 , 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 年 3 月 26 日 逝世于维也纳。

1827 年 3 月 29 日 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

1.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 32 岁前后

o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2. 盛期:约十年时间

o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3.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o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4. 晚期:最后的十年

o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1.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2.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3.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4. 乐曲曲式的变化:

· 第 6 交响曲有 5 个乐章,不同于以往的 4 乐章结构。

· 谐谑曲的使用替代了原来的小步舞曲。

·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 (No.9) ,消失 (No.5,7) 。第 9 交响曲 2 , 3 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 3 乐章;第 5 , 7 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 2 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 1/3 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贝多芬交响曲的一般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速度的奏鸣曲式,是交响曲的最重要乐章。

第二乐章:抒情性的乐章,通常为行板慢板,也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乐章:快速的谐谑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式 / 奏鸣曲式 / 变奏曲式,是欢呼胜利的终曲乐章。

可以说,贝多芬在交响曲当中,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述这个世界。



影响

 

贝多芬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从此之后,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罗伯特·舒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开花结果,繁盛了整个19世纪。

贝多芬的音乐可谓是西方音乐的典范及开源之作。在交响曲方面,他赋予了交响曲“神”,使之形神兼备。第六交响曲用标题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在第九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都是一大创举。后世纷纷效仿。

作曲家布拉姆斯,瓦格纳和马勒都直言,自己是在贝多芬的指引下创作的。布拉姆斯直至40岁仍不敢写交响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未有能力超逾贝多芬。瓦格纳就是听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和《费德里奥》序曲,才下定决心作一个作曲家的,而其乐剧的理念,就是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里面发展成型的。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说到底就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延伸。

时至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仍然是音乐会里演出最频繁,唱片灌录次数最多的作品,深受当代听众的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九交响曲的原谱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下载地址


http://www.sharebig.com/d/sohrrqjpk/03N2gB24543393705/%E8%B4%9D%E5%A4%9A%E8%8A%AC%E4%BA%A4%E5%93%8D%E6%9B%B2%E5%85%A8%E9%9B%86.rmvb.htm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  重新上传...《北京乐与路》
•  老片新看...《豪门夜宴》(sharebig)
•  成龙-《特务迷城》
•  日片一部...《极道之妻:情炎》..[05日本动作大片]
@^_^@2006-10-28 21:36:03
谢分享,隐居日本!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