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闹熊秘书2004-02-27 09:26:32



走进罗马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对于习惯了用记事本和PDA来管理时间的都市一族来说,必须做好迷失在历史长廊中的思想准备,因为在罗马城里行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跨越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从公元前510年建都以来,罗马城仅仅用7个丘陵,就围起了上下两千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遗迹不是被掩埋在厚厚的尘土之下,也不是被圈存于某个特殊保护区域,而是掩映夹杂在现代都市中继续维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甚至于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宗教凝聚力,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对于罗马,罄竹难书一词是极为贴切的。一篇有限的文章很难完整地阐述自己太多太多的感受,只能从一尊雕像,一泓喷泉,一座竞技场和一群教堂建筑,来放大罗马的点点滴滴。
  
  
   一尊雕像 —— 《圣母怜子像》
  
   《圣母怜子像》,一个宗教题材雕塑中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题目,却第一次把我真正地击倒了。在欧洲的几大美术馆里,也曾看过大量的宗教雕塑作品,也曾不止一次地赞叹过雕塑家们对构图表现力、对肌肉构造表现所表达出的执著追求和他们各有特色的精湛的雕塑技巧。可是,这些感想仅仅是停留在了直观认识的层面上。而珍藏于圣彼德大教堂内的米开朗琪罗的这座《圣母怜子像》,却以在极静中蕴含的极深的悲哀和无助感,在我毫无防备地看到她的瞬间,直接撞击到了我的心坎。没有繁复的构图,没有多余的景和物,没有后期作品中对强劲肌肉表现的执著,也没有对圣人的过渡渲染,展现在眼前的只有圣母的柔柔的轮廓线条(特别是下颌部分),柔若无助地摊开着的左手,和她怀抱中拥着的同样无助的软软的耶稣的躯体,还有那频添无限哀愁的白色裙摆。。。。。。语言的苍白性在这里是竟显无遗了。内心对母爱深深地感动,已经使自己无暇去不可思议作者何以能将石头的坚硬化作柔若无骨般的柔肌玉肤,又何以能将石头的僵顽幻化成清风弱水般的轻灵。
   事后回想,造成这种震撼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这和教会人员独具匠心的布置是分不开的。《圣母怜子像》独居于圣彼德大教堂宝藏馆中一室。在进入这个房间之前,你得进过好几间只有展橱照明的黑黑的展室,而后往右一拐,冷不丁地就进入了柔光普照的这间特别展室了。这在视觉上就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其次,《圣母怜子像》安放在一个不高的平台上,由于远近感的关系,第一眼看过去你会产生平视的错觉,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观者和作品的距离,加上和外面高高在上的雕塑相对比,使人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和米开朗琪罗所一贯追求的平实性紧密相关。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中,他敢冒大不讳而将写实的全裸人体引入宗教绘画,就可见一斑。再加上《圣母怜子像》是他23岁时候开始创作的作品,在对宗教理解和处理技巧上更多地倾向于写实性和平民性,从而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充满清新气息的不朽的杰作。


 一泓喷泉 —— 特利维喷泉
  
   和文艺复兴式艺术代表作《圣母怜子像》构图的整然有序的圆润静美相比,跃动奔放的特利维喷泉则充分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动感美。
  说起特拉维喷泉,你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但是如果提起电影「罗马假日」里扔钱币许愿的场景,你一定不会陌生吧。拜「罗马假日」所赐,特利维喷泉又有了一个新名词——「许愿池」。俗人的我也难以免俗,在一个烈日的下午,踏上了探泉许愿的路。
  没想到特利维喷泉小小地为难了我一回。出租车在一个小路口把我撂下后绝尘而去。凭着经验,这样有名的地方肯定在某个大广场上,找起来不会费劲。可是,从那个小路口进去后,两边虽然也是商店林立,可丝毫没有通向大广场的迹象,可墙上的标示却依然曲里拐弯地让我向前向前。走了几分钟后,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于是对照着地图绕过一个街区,居然在另一条街上又看到了去喷泉的旅游指示牌。只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难道罗马城内的条条道路也通特利维喷泉吗?
  这次信心坚定地一路走下去,终于在这条不太长的小路的尽头,一座建筑物环绕的小广场上,看到了强壮勇武的海神内德罗乘坐着由海马牵引的贝壳战车破墙而出,带着丝丝凉意迎面踏浪而来。站在这个比我想象的小的多广场上,看着这个比我想象的大的多的喷泉前,我才知道这个泉其实位于三条街的交叉口(特利维就是路的交叉口的意思),因此一开始的那条小路其实也没有错。可见经验主义有时还是靠不住的,这是闲话,按下不表。
  尼古拉・沙尔维设计的这座喷泉,大量运用了左右非对称构图,加上周围密集的建筑群,使整个喷泉充满了流动感和紧迫感。中心人物海神内德罗伸开的右臂和左腿,打破了雕像本身的安定感,但是雕塑的作者伯拉齐却利用身后披风膨胀的下摆来平衡了这种不安定,从而使整件作品依然维持了稳定的正三角形构图。这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巴洛克艺术风格是脱胎于以稳定见长的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事实。再看海神脚下的两匹海马和它们的驭马人,左边的海马奋蹄横向越出,驭马人重心后扬竭力收缰,而右边的海马却是反向扬蹄欲纵,驭马人则随势吹螺鼓劲。汩汩流动的泉水,奔腾跃动的雕像群,营照出了动感万千,魄力非凡的临场感。
  就在海神不知道该如何驾驭眼前那两匹各奔东西的海马的时候,我开始踅摸着怎样投钱币许愿了。由于每天冲着投币许愿来的游客实在太多了,喷泉的清扫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因此,近年来罗马市政府规定了禁止向池内投币的行为。其实,我觉得这个禁止还是有商榷余地的,和每年庞大的旅游收入相比,这项清扫费真的是九牛一毛,而且禁止了投币许愿的许愿池,其旅游资源的附加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也是禁而不止,有令不行。喷泉周围散落着好几个警察,每当看到游客投币的时候,他们一般都背转身子,装作没看见。以至于我只要顺着警察的背影看过去,就能看到破空划出的晶晶亮的硬币。终于,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背对喷泉,匆匆许了一个愿,然后迅速地将一枚欧元硬币扔向了池边坐着的人群里。也不知道最后是哪个幸运者收藏了这枚被许了愿的硬币,亦或我投的力度大了点,那硬币直接投入了喷泉的怀抱,就不可知了。


 一座竞技场 —— 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
  
   一部电影「罗马假日」让特利维喷泉多了一个更平易近人的名字,而另一部电影「角斗士」又用现代电影艺术语言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罗马的另一角——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
   建于公元80年的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让人联想最多的就是鲜血淋漓的人兽之斗和奴隶角斗士间的殊死搏斗。这也难怪,电影「角斗士」是这样,很多文学作品也多以此为题材,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更是直接将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视为了古罗马奴隶制度的代名词。其实,建立圆形竞技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公众娱乐。虽然,人兽斗和奴隶角斗都是真实的历史,但是更多的时候这里表演的是杂技,大型舞蹈表演,甚至于灌满海水上演一场模拟大海战。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点,杂技(circus)一词的原意就是绕着竞技场行走的意思。
   为了保证能有足够的时间远眺近观,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直奔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等开门。很远就望到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拱形门洞连着拱形门洞的4层高的大看台。看台背后一轮冉冉上升的红日,给剪影似的圆形竞技场平添了一份庄严和凝重。爱你没商量。选好角度,看准时机,轻按开门,先将戴着朝日桂冠的科洛塞奥没收到了相机里。
   站在一楼通向售票口的回廊里,我就觉得感到有些莫名的不真实感了。头上是高达近十米的花岗岩廊顶,两边是一个连着一个的拱形门洞。左边门洞外嗖嗖掠过的汽车,不断地将浓得抹不开的现代气息积压进来,而右边门洞栅栏内静寂的看台也悄无声息地驱使着千年的地气幽幽地逼将过来。我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有时间隧道,但我绝对相信,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时间夹墙,因为我正走在了这堵夹墙里。
  一旦进入了竞技场,喧嚣的都市就完群被阻隔在了历史的大门外了。失却了昔日铺满细纱木板的场地中央,使得原本不见天日的地下兽笼和通道的石头隔墙成了主角。四周星星点点残存的大理石座席,和通道里散落的大理石柱残垣,无不细述着当年的繁华鼎盛。闭上眼睛,似乎依然可以听到慢场的欢呼声,角斗士手中刀剑的金属撞击声,和夹杂于其间的人或动物的濒死的哀号声;而睁开眼睛,这一切又灰飞烟灭,化作了历史的沉淀,积落于观者的内心深处。。。。。。沿着陡峭而且每一级都很高的大理石台阶登上二楼看台,一股地中海特有的清爽凉风扑面而来。二楼完全镂空的拱形门群将圆形竞技场外的风景全都收为了布景。趴在石头围栏上向外俯瞰,我不禁赞叹其古罗马建筑家们的精致创意了。在还没有城市设计概念的古罗马,建筑家们已经开始宏观有序地建设道路和安排建筑位置了。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的正面不远就有一座小山丘遮挡视线,于是建筑师在有限的土地上,绕着竞技场开辟了一片宽度恰到好处的空地,在空地的外围疏密有致地种上了不同的植物,既起到了遮山幢景的作用,又保证了视野的开阔性,使人站在原本不很高的二楼看台上远眺俯瞰两相宜,颇具会当凌绝顶的气韵。
  步出科洛塞奥圆形竞技场时,已是烈日当空。再回首,这座庞然大物已经和蔼可亲了许多。


白菜叶子2004-02-27 09:34:24
谢谢这么好的原创!方便的话,请给几张你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