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比哭好2007-09-18 07:25:14
今天.......
















http://news.sohu.com/20050801/n226516360.shtml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後,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後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因为这首歌是以传唱的形式流传开来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在抗战初期,作曲家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时,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 language="java">

那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究竟是谁创作的呢?

??《松花江上》的署名问题,历史最终拂去烟尘,给出了公正的答案。在陕师大附中教师韦成枢的诉说中,在作家高建群对当年随队寻找张寒晖墓址的追忆中,在省作协干部王晓渭对父亲王汶石与张寒晖交往的缅怀中,张寒晖伴著《松花江上》的永恒旋律而永存┅┅

??资料

??抗战悲歌《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麽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该曲采带尾声的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吟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悲愤情绪的积聚在歌曲的尾声形成爆发性的高潮。《松花江上》在1936年11月发表後,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哀婉悲愤的抗战悲歌,曾那样广阔地回荡于满目疮痍、战火燎原的中华大地,闻听此曲,多少人或思乡情切泪如下雨,或转战千里奔赴战场,这首歌对于当时寇深祸亟、灾难频仍的中国,对于辗转于水深火热中的亿万苍生,所起的那种唤起、激励作用,任何人做任何想像也不为过。

??令人惊讶的是,《松花江上》并非产生于东北,而是诞生于西安。1936年秋,时任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陕师大附中前身)国文教师的河北人张寒晖,在西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瞬间便唱响古城,然後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2002年冬日,寒风中,陕师大附中2000余名师生再度唱响《松花江上》,以哀婉激愤的歌声迎接校友的“归来”,张寒晖的雕像正式坐落于不远处的草坪上,表情沉静,若有所思,文质彬彬,意气风发。

??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韦成枢对记者表示,《松花江上》大家耳熟能详,张寒晖的名字他也早就熟知,但把他们与陕师大附中联系起来,还是自己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偶然所得,此後便开始了多年的研究、采访与考证,张寒晖的身影也随之逐渐生动起来。

??歌声共鸣那种深重的民族创痛

??“那时候,张寒晖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东北危机、华北沦陷的情况,每每提及国难当头,常常满脸悲愤,不能自已。”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远年校友,韦成枢根据多方的采访与考证进行著还原,他说的“那时”,指的是张寒晖1936年应聘于西安二中,担任初秋28级(1939年毕业)的班主任及国文老师之时。

??张寒晖一生,四处奔波流离。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通缉而一度被迫回乡。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後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艺术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此後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活动。1935年,张寒晖二次入陕,投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在二中时,张寒晖还排练过《鸟国》等多部爱国话剧,在学校大操场演出时,校内外数千余人前来观看,交通常常为之堵塞,随剧情进展而群情激愤,身在剧场而如在战场。他组织成立了20多人的“斧头剧团”,赴陕南演出,宣传抗战,张寒晖常常疾呼:“厉我兵,秣我马,大家齐动员!此耻不雪,此仇不报,不活天地间!”张寒晖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与剧中这样呼号。

??“九一八”爆发後,蒋介石一纸“绝对不抵抗”命令,使东北沦陷,1935年,十余万东北军被调至陕甘两地,拖家带口,愁容相对,乡音一起,一夜征人尽望乡,而那是个什麽样的家乡呢?那是一片遭受侵凌的荒芜的故土,曾经富庶繁荣,如今满目疮痍。广大东北军将士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寇,重返故乡,古城西安街头,拥塞著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胞,时年30来岁的张寒晖,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强烈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唱出了那种深重的民族创痛,感人肺腑,不久便唱遍全国。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春暖寒晖下夕烟,松花江水去潺潺。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著名诗人萧军曾这样悼念张寒晖。民族苦难血泪中浸泡而出的《松花江上》,的确是一曲哀歌,一曲惊天动地的哀歌,催人泪下,使人奋起。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谈《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时,也曾经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究竟什麽力量使人断肠呢?

??“《松花江上》的流传绝对不是偶然的,真正是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党永庵这样解释,“它的歌词通俗易懂,它的旋律容易上口,最重要的是它与时代息息相关,反映了时代与人民的呼声。”为纪念张寒晖百年诞辰,党永庵还专门填过一首词:“常忆君来日,蓬头颅,栖陋舍,哺学子,披烽火,咏国殇。梦断家山,惟有和秋雨,泪洒残阳。叹白山黑水,大豆复高粱,年老爹娘,断愁肠。纵掷笔怒,粉墨舞,长夜啸,愧惆怅!枉年少,头闲白,路苍茫。”党永庵给记者念来,最後强调,“留下百年绝唱,润华夏、天地生香。看黄河东去,凭大海长吟:松花江上。”

???多少年来,《松花江上》以其悲怆激荡的音符,永远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泪。“松花江上”是当时祖国山河的代称与象征,震撼、振奋了多少人,多少进步青年唱著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战场,民族心灵的创痛,悲凉愤懑的气氛,那东北沦陷的痛苦,多少年後仍令人闻曲悲叹、感发兴起。《松花江上》的旋律,将永远激荡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奋起。本报记者?王锋

YYKDFAN2007-09-18 09:30:48
9.18!痛彻心扉的呼嚎!!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
YYKDFAN2007-09-18 09:33:46
非常感谢笑笑内容丰富,详实又深刻的好帖子!!
笑比哭好2007-09-18 10:06:25
惭愧.....
秋凉如我心2007-09-18 13:48:11
刻骨难忘这一天!
神婆笑笑2007-09-18 14:00:31
好喜欢你做的帖子!~∶)))
TyHongAu2007-09-18 14:58:30
纪念9/18.謝妳的好帖.
frog-2007-09-18 15:07:08
.....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弹弹)2007-09-18 15:51:21
谢谢笑笑好贴
johnz0022007-09-18 16:30:18
谢谢,很受教育。
weston2007-09-18 16:34:52
谢好帖!
箫笛2007-09-18 19:08:41
好文配好歌,感谢!这歌要是美声版的就更好了!
贫委2007-09-18 19:59:14
顶好帖!永不能忘,落后就要挨打的
艾丽姨姥姥的毒蝇纸2007-09-18 20:51:51
谢好贴!!
一程歌2007-09-18 21:49:13
永不忘!
冰山火海2007-09-18 22:53:47
谢谢笑比哭好!惭愧,大家都把这个日子记得比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