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无畏2007-12-31 12:45:22

生命是水, 情感是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促成行为的一种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某种行为的发生,提高其效率. “海晏河清,燕海鹤江,杨柳拂堤,雨雪霏霏,史海滔滔,诗韵浓浓,情感潺潺,杨柳依依,海燕飞飞,江水静静,采萍清清,蝶花恋恋,烟雨蒙蒙,落木潇潇,长江滚滚”. "正向情感的力量 人的头脑和心智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所组成的,外界的任何资讯,会先经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官接收,传送至意识,然后再经过整理、分类、储存于潜意识中,之后当我们需要时,这些资讯就会如同档案般被—一从潜意识内唤醒或取出。潜意识是无法分辨是非善恶的,无论意识给了它什么样的资讯或想法,它都只会照单全收,而且对任何的指令都会—一连接加以实现。 从各项证据可以显示,潜意识是联系人类心灵与宇宙间无限智慧的一个桥梁。我们能以潜意识为媒介,以一种目前人类尚无法了解的方法,籍以和宇宙无限智慧相沟通。而这种智慧,是造成人类进步、产生各种发明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人类所有问题解答的来源。换句话说,透过潜意识,人类可以将构想改变为事实,使愿望成真,使问题得到解答。但因为人类目前对潜意识所知有限,也感到陌生,而目前所知的,是潜意识具有实现愿望的能力,我们要完全控制潜意识相当困难。但是,经过长久的研究,目前发现控制潜意识的最佳方式,即是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将想要实现的构想、愿望或目标,交由潜意识去处理,也就是说,你的心灵通讯系统是由发信装置的潜意识和收集装置的创造性想像力所组合的。" 美丽的音乐,歌声是雨,"如墨溶于水,柔柔地化入心田,情感之原野青色青青,一片葱葱。" 祝唱坛每位朋友新年快乐! 难忘今宵 BY 晓玉/又忘名字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ktv_best&MsgID=32476 picture 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z/7T8Q== zt 超其形 而 得 其 神 ――谈王酩歌曲创作中的境界 李需民 大凡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刻下“民族性”这一印痕,可以说没有超越民族性的音乐作品。但是,同为民族性却又有着高下之分:有的形似,有的神似,有的形神兼备,有的超其形却得其神。笔者以为,超其形而得其神是创作中的上乘境界,是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比如白石老人画的虾,已非是技巧层面的话题了。 杰出音乐家王酩的歌曲创作在民族性上已达超其形而得其神的上乘境界,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回首50-60年代的中国歌曲创作,其主要手法或是在原民歌中截取片断然后予以发展,或是抓住民歌音调中的典型核腔(多是三音组)重新建构,当然还有一种少数人试图套用西方技法写中国歌曲。前两种方法做到了形似,当然形似中也包含了神似因素,但特点是你假如把作品予以解剖,基本上都可以还原回某一首民歌或某地域的民歌族群。后一种连形似都达不到,自不必多说。 到了80年代,王酩、施光南、张丕基等作曲家在创作中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手法(与其说手法莫如说创作观念――哲学的,审美的),在西洋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契合点,也找到了适于表达民族情感、韵味,然而又不是传统民歌旋法也无西洋技法痕迹的独特的个性化音乐语言,并借助这种音乐语言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也很好地表达了源于心灵的情感,使作品超脱、具有极高品格和境界。 比如王酩为电影《知音》所作的插曲《知音》,一咏三叹、如泣如诉、古韵悠悠、情境交融,实在是一首情神兼备的上乘之作,谁听谁都会说具有典型的中国风韵,然而你又找不出古曲或民歌旋法进行典型核腔的影子,虽然王酩自己说有借鉴昆曲,但那已非旋法等的技巧层面。 《知音》这样的上乘之作源于王酩哲学、美学、及其他综合艺术修为,也包括人格修为,而非单纯技法所能为之。它是融通中西、超越技法、舍形求神、进入创作自由王国的必然。 再如王酩为电影《小花》所作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A段旋律仿佛是从心灵流淌的泉水,灵动、自然、情真意切,B段犹如从心灵喷涌发的瀑布,酣畅淋漓,富有张力。整首歌真切感人,民族韵味十足,如果你细品味,还会隐约感觉到一种飘逸,一种超俗境界,这是神来之笔,不是单纯靠写作技巧所能得来的。 同样,如果分析《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旋法,你依然找不到传统民歌旋法进行中典型核腔的影子,它不像某首民歌,也不像某一地域的民歌。王酩舍弃了通用的民族音乐语汇,而用了融通中西的个性化音乐语言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情感与神韵,达到了超其形而得其神的上乘境界。 “超其形得其神”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美学境界,它源于作曲家王酩站在人文制高点对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也源于王酩大师将中西合璧得来的高超技法化为无形的超逸与超越。 现在已是2007年,当今的中国歌曲创作状况怎样呢?尽管不乏追求个性与民族神韵的作曲家,但大多在名与利的诱惑下一味媚俗,重新拣起60年代的创作手法,用人们熟悉的传统音乐素材或典型旋法进行的核腔堆积建构作品,只不过较之于60年代多加了个欧美的节奏型LOOP而已,如果予以解剖,好多可以还原回某一首民歌或某一民歌族群,当然,这不失为创作手法的一种,不过,如果大家都这样而且乐此不疲,那中国音乐界就缺少了点境界,缺少点高度,缺少了点音乐家该有的超脱。 在纪念杰出音乐家王酩逝世十周年之际,聆听大师留给人类的音乐经典,感受大师的至高境界,缅怀之中有了几分宽慰--王酩先生的名字与他的伟大作品一样不朽!
water62007-12-31 16:14:54
谢谢推荐分享~~ 无畏新年快乐 !!!
书童2008-01-01 08:44:31
谢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