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2004-04-24 20:30:56
很久没有听到古琴曲了,更很久没有听到古琴版的《高山流水》了, 如果古琴是恋人,《高山流水》就是她的心灵。 ------------------------------------- 琴樂是历史悠久並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相传琴产生于上古之世,由伏羲或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是琴的创始,继之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说明当时琴是有五根弦,已具有「宮商角徵羽」五音,这大约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也就是七弦琴的原始阶段。其后进入了周朝,经过文王、武王在琴上各增一条弦,成为七条弦,解決了旋宮转调的需要,使古琴的音乐功能达到最高阶段,所以它流传到今朝,古琴自七弦定制,成为七弦琴之日起,它已经是一件完备的乐器了。 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乾,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最开始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征、羽。

古人认为琴所奏出的音乐乃天上瑶池之乐,所以又把琴称作「瑶琴」。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弹是指: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有一次孔子鼓琴于室中,颜回从外面进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 古人可以从琴声中得到丰富的信息,比如《史记》的《乐书》中说可以从琴的「宫、商、角、征、羽」这五音中听出一个国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状况;《东周列国志》记载,师旷可以通过琴声占卜战争吉凶;《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水镜先生门外偷偷听琴,水镜先生忽然停止弹奏说「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调。必有英雄窃听。」 2002年11月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还有一个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描述了他的弹奏:“昔者侉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就是说,伯牙鼓琴时,马儿停止了吃草,仰起头来欣赏。 据《太平御览》中记载,伯牙年轻时曾从成连先生学琴。苦学三年,却未能出师,他达不到空灵的境界。于是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能授你琴艺,却不能移人之情,我的老师方子春能做到这点。他住在东海之中,何不去向他学艺?”二人遂同行来到蓬莱仙山。成连说要远迎恩师,独自驾舟而去,谁知他去而不返,留下伯牙独自一人在岛上。 伯牙四望无人,只见海水激荡奔涌,海鸟悲鸣呼号,山林杳杳冥冥,伯牙怆然叹道:“先生将移我情”。于是抚琴高歌,创作了《水仙操》,韵律与心神合一。曲终之时,成连的船象箭一样出现在伯牙的面前,从此,伯牙弹琴出神入化,成为天下妙手。 而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和《列子》中。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有一次,身为晋国大夫的俞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 当俞伯牙意在表现巍峨的高山时,钟子期会回应道:“善哉,峨峨兮若泰。”而当意在流水时,钟子期会感慨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俞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心领神会。俞伯牙游览泰山时遇到暴雨,只好在悬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抚琴来渲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而不停的雨声,后来是山崩的巨响。每奏一曲,钟子期都能说出伯牙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不已。 后来,钟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万分,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让他为之抚琴的人了。于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再抚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琴谱 古琴谱称为指法谱或称减減字谱.指法谱即是将左手按弦的手指及所要按的弦,如中七(意即用左手中指按第七弦)放在上方,将右手所要弹的弦及指法摆在下方,组合成如上图的指法谱.又因為指法谱是用汉字减少笔画而形成的,所以亦称减字谱. 目前所知最早的琴曲谱《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國之丘明(公元493~590年),为唐人手抄卷子,藏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乐曲谱。 旧时相闻海外有仙人会古琴,激动得钻进图书馆淘了三天三夜找到一本《高山流水》手法谱,废寝忘食译成简谱,寄去,彼笑回:弹琴务须五线谱.俺老土,以为天下无谱不简.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古琴《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古远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而我却再也找不到少年时听的那版古琴《流水》。 ------------------------ 寂寂高山巍巍在,逶迤流水去不还。 mp3下载
曲...2004-04-25 00:17:15
强赞!多谢!!
风的印记2004-04-25 00:46:40
太美了,多谢多谢
陶醉的一塌糊涂2004-04-25 01:02:53
太喜欢了!!!能不能多多介绍些古琴的曲子呀
贝儿2004-04-25 01:46:36
一个月前你在哪儿呀?
贝儿2004-04-25 02:00:34
能不能请你帮我讲解一下这两个版本? 多谢,多谢.
月溶2004-04-25 08:11:18
谢美图和讲解
michael_gt2004-04-26 02:36:03
本人孤陋寡闻,敬请古琴与古筝的区别?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