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宽2009-04-09 01:19:22


【不能不听】钢琴: 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贝多芬奏鸣曲精华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很多,精品也很多,如果你静下心来听,会越听越喜欢。我最开始对《月光》和《悲怆》印象最为深刻,而对后者情有独钟。考虑到大多数朋友可能更喜欢《月光》,还是将它放在第一吧。


贝多芬
- 钢琴奏鸣曲 No.14月光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Op. 27/2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为代表,应该非《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Op..27-2 莫属。这首属于贝多芬中期时期的杰作,不仅浪漫动听而且还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光”。对喜欢过中秋节的爱月民族来说,聆赏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时更增添几分亲切感。但是,您知道吗?贝多芬当年写这首作品时,乐念竟然与月光毫无关系。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8226;琪察尔迪她是一位姿色美丽的意大利歌唱演员,比贝多芬小14岁,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贝多芬以此曲题献给他第一个恋人朱丽叶8226;琪察尔迪。当时贝多芬已患耳疾,生活是“何等孤独、何等悲哀”(贝多芬语,下同),而遇到她后,贝多芬生活中“出现了希望”。贝多芬教她弹钢琴,两人热烈的相爱,贝多芬称她为“可爱的,具有魔力的姑娘”。但由于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因此为两人的恋爱投下了阴影。等待着贝多芬的肯定是品尝失恋的苦果。不久她便移情别恋,成为一名伯爵夫人。

贝多芬在遭受耳聋、失恋种种打击后,心灵深处的孤寂、伤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情感触动了音乐家的灵感,《c#小调钢琴奏鸣曲》便由此产生。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该首作品虽然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别具一格的结构已令人耳目一新。他自称这首乐曲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为他自身情感流露的需要,他把第一乐章处理成慢板,在色彩比较黯淡,平缓而连绵不断的三连音衬托下,中声区出现一条缓慢而又伤感的主题,犹如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孤独者在冥思,并喃喃自语。随着音区的提高,使人感到仿佛作者的呐喊,宣泄痛苦,但又压抑住了,最后又发生了痛苦的呻吟。虽然伴奏织体、力度、速度没有大的变化,但音区的变换不同,和声的交替仍能细微地刻划作者心理的变化。

贝多芬逝世几年后,一位德国诗人路德维希8226;莱尔什塔勃(17991880)在刊物上发表他的听后印象说:“乐曲的第一乐章使他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象湖面上荡漾着小船那样的情景。”“月光奏鸣曲”之名由此而来。不久又有人以“月光”为背景,编撰了一个凄苦而动人的故事:在银色月光下,贝多芬在郊外一间破屋里邂逅一对酷爱音乐的亲兄妹,贝多芬为其演奏并创作了《月光》。

“……从远处、远处,

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

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

充满了无限的愁思;

另一些是沉思的,

纷至沓来的回忆,

阴暗的预兆……”

二、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連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1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1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3《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8226;冯8226;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e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执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实际上,这首奏鸣曲被变奏后常常成为恋爱影视的背景音乐。该作品感染力巨大,脍炙人口。 

《悲怆奏鸣曲》分三个乐章

1. 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庄然、活力的快板) 

2. 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慢板) 

3. Rondo: allegro(急速的快板) 

第一乐章。C小调,快板。主要以奏鸣为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浑的重板和断奏,给人以深邃、凝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部分则富于流动感。该乐章已经做为钢琴演奏考试(10级)的弹奏曲目,用于判断演奏者对乐曲和创作者本身的理解。 

第二乐章。降A大调。如诗的慢板。采用了三段体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驱散了第一乐章深邃感。该章节被改编成多种变奏版本。成为轻音乐中名篇,常被其它艺术引用,象征纯洁或爱情。且该乐章对流行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乐章。C小调,急速回旋的快板。亲切和活泼给人一种青春不安与自信。也有人认为曲中有浓郁的思乡情绪。但以作品的标题来看,很像要表示一种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该乐章有许多结尾都有贝多芬式的特征。表达了作曲家那种自信张扬性格。许多专业人士对该乐章的评价最高。也有许多被改编的版本。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 Op.312

这是31作品中,在内容上特别强烈的乐曲。以“暴风雨”称呼这首钢琴,原因是因为有一次贝多芬的学生辛德勒向他询问d小调和f小调钢琴奏鸣曲表现什么时,他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首乐曲就因此而称为现在的名称。乐曲写于1802年夏天。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 

第一乐章 最缓板与快板(Largo - Allegro)d小调,4/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包含了沉思、激动、疑问三种不同的速度。第二主题从叹息呻吟的音调,上升为悲壮激昂的热潮。展开部首先以最缓板开始,接着转为快板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发展。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第一音调发展为意味深长的喧叙调,然后热情激动的快板回答了喧叙调提出的问题。在再现部中,音乐形象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得比展开部更为尖锐。 

第二乐章 慢板(Adagio),降B大调,3/4拍,奏鸣曲式。如果说犹如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是戏剧的第一幕,那么明净、安谧的慢板第二乐章就是暂时的宁静。它像一首夜曲,第一主题是庄严沉静的内心歌唱,旋律不断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上交替着,象征着纵横驰骋的思维活动。第二主题则是纯朴而明朗的,具有民歌的风格,用F大调呈示。没有展开部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是变化再现,第二主题回到主调再现。 

第三乐章 稍快板(Allegretto)d小调,3/8拍,奏鸣曲式。用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一种活泼奔放的精神境界。 

贝多芬 - 钢琴奏鸣曲 No.23“热情”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Op. 57

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作于18041806年间。其《热情》的标题由出版商根据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之势而命名。这首作品呈献给布伦斯威克(Brunsvik17771849)伯爵。伯爵女儿泰丽莎与约瑟芬,都曾是贝多芬的爱恋对象。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6年。当时,他已写作《英雄交响曲》,正在酝酿与写作《命运交响曲》。时代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贝多芬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拿破仑,曾是抗击封建君主暴政的英雄,但取得政权,拿破仑却加冕称帝,这就粉碎了贝多芬心中的憧憬,使艺术家陷于深深痛苦之中。他意识到,自由必须由人民自己去争取。 

此时,他的耳聋疾患加重。时代的重压与个人的不幸,使英雄贝多芬愈益显出英雄本色。他选择了斗争,用自己的音符构筑起一座座英雄性的纪念碑。在这首奏鸣曲中,充满了激烈顽强的斗争精神,洋溢着令人感奋的热情。 

这首作品在出版时,被加上了“热情”的标题。由于标题与音乐情绪及作品实质相符合,多年来,一直沿用了这个恰当的标题。评论家把这个奏鸣曲比作“火山的爆发”。 

3个乐章: 

1.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2.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变奏曲形式。由主题与它的3个变奏组成,情绪上趋于平静,与第一、三乐章形成对比,其结尾有风雨欲来之感。 

3.从容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以激烈地连敲减七和弦开始,第一、二主题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种力度。呈示部结束时有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为急板,最后就像是企图冲破所有障碍,有势如破竹之力度。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c-moll Op.10-1 (献给冯8226;布朗伯爵夫人) 

Op.10中包含三首奏鸣曲,这三首都很有贝多芬的个性,相互之间并没有类似,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明显特征。第一和第二首是三个乐章,第三首却又回到四个乐章,构成相当大型的乐曲。在Op.10中,充分地表现了贝多芬是如何地苦心孤诣,为各种奏鸣曲能在古典的简洁与内容的充实两者兼容并蓄情形下,打破惯例,脱离既成的模式而勇往直前的姿态。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的思索。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在这乐章中盛入象孤魂独自般的歌曲,显示出凝聚的内在性已达到异常的境界。此慢饭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中最优秀的典范,是贝多芬充满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贝多芬的内在成长在音乐中完美地描绘出来,它给人们的感受是突出了一种热情升涨的因素——抒情、诗意,时而带有自由的即兴性质。随处展现的激烈热情,在下降的强大琶音以及悲怆的强音中震鸣,从灵魂深处进射出来的不安憧憬,变成了副主题中往上飞舞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弱奏的变奏音群,并且散发出怪异的光芒。

在这个庄严的世界中,其深处往往蕴藏着一股热情,为了表现出这样的世界,贝多芬使用了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只以第四十五小节中的一个和弦代替了应有的展开部。主要主题在再现部和尾奏中再一次露脸时,是以华丽的变奏进行,从而引发出优美深邃的诗情。整个乐章音乐有深刻的生活喜悦;有对高尚的人类精神的长处认识;有对周围世界崇高、光明的看法;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在充满幸福和创造力宁静时刻的肖像。

贝多芬在这乐章中写得异常小心仔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艺术构思和平整性,把它作为第一乐章和终曲戏剧性紧张激情之间的一个内心世界小岛。它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高音声部始终凌驾一切,旋律线条清晰自由,节奏极为精巧。为了弥补省略的展开部,有些地方把主题进行了灵活美妙的变奏。因此,必须把所有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做出来,准确地找到正确的统一脉动,找到基本的速度,以防止庸俗的表情和太多的自由,要把“心之歌”透过键盘流露出来。

兰兹曾正确地评论道:“这首(Adagio)同时是庄严的,又是朴素的,仿佛从管风琴的管中流出。”罗曼8226;罗兰发现这儿是“宽广、稠密的描绘的范例,有某些过多的圆润……,这儿洋溢着从容不迫的、宽广的旋律外形,在结尾形成了柔和的源流。”

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在这个乐章中,是贝多芬坚强天性风格的体现,它充满了幻想与幽默,含有诙谐性的要素,在极快速度的范围内稍带着渐慢的幽默,使其音乐的表现更富光彩。主要动机充满焦躁之情,也只有粗野的外貌,似乎是非钢琴式的,与猛烈地显示前进动力的主要主题相比时,副主题又显得多么崇高、庄严、悲怆,带有精神勃勃的刚毅性质,展现出平静抚慰般的音响。乐章的乐念极美,很有感召力,非常富于独创,形式上也十分紧凑简洁、结构良好,内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与炽烈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

这首手法极为简洁的奏鸣曲式终曲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在作曲上更加精炼了,这样优异的手法,被视为是《第五交响曲》的先驱之作。根据主要动机写作的,只有11小节的展开部末尾,那猛烈的“命运动机”已经清楚地敲响。这一终曲是贝多芬努力创作的探索和激动人心的见证,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它确实展现了贝多芬天才的禀性——高度分寸感的结合、苦难和欢乐的想象、苦难与紧张的探索。

这一乐章明显含有诙谐曲的要素和多彩的暗示,其内容正如贝格评论的那样:“它蕴含着远为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的东西,象一首谜语,藏着骚动和怨诉。”兰兹却在终曲中发现其中电光形的旋律,就象“阴沉的雷雨之夜的闪光。”安8226;鲁宾斯坦形容这个终曲“非同一般的紧凑和强烈。”按照罗曼8226;罗兰的看法,这儿感情“在旋转……内心的惊慌,不正规的对比……尖锐的停顿……这些预示了《月光》、《热情》终曲中的暴风雨。”

正确地理解第五奏鸣曲的终曲,可以把它看作是贝多芬未来宏伟构思的灵感草图,它的幅度、激情是真正贝多芬式的,它具有沉着的态度、自制力的高潮,到处可以觉察到贝多芬在努力尝试和捕捉创作意识中形成的影像。 

贝多芬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 Op.10-2(献给冯8226;布朗伯爵夫人) 

第六钢琴奏鸣曲与第五钢琴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乐章的,但没有前一首的戏剧性。第一乐章和终曲体现了轻巧、戏谑的情绪,第二乐章割爱了普通的、充满感情的徐缓乐章,而代之的是

枫叶如丹2009-04-09 01:34:53
又见浪宽精彩大帖!不能不听!!顶!!!!
bachata2009-04-09 01:50:39
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的"月光" 
小得2009-04-09 02:14:10
非常好听,介绍详尽,顶美的意境:))
yy8882009-04-09 02:24:49
介绍得真细!好听!
yaya^2009-04-09 02:55:07
经典曲子,图也配得不错~~
浪宽2009-04-09 03:30:14
谢谢枫叶“!,!!,!!!!”春假出去晒了几天太阳,又回来了。
浪宽2009-04-09 03:31:43
谢谢bachata,新朋友“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的"月光"是要点。 
浪宽2009-04-09 03:33:25
本想再放几张图片,实在没功夫了。谢光临。
浪宽2009-04-09 03:34:24
得益于网络,找资料方便。
浪宽2009-04-09 03:36:38
大雅好,我还欠你8个things 呢,找机会送你:))
johnz0022009-04-09 04:24:27
引人入胜的介绍,钢琴曲听来趣味无穷。
Forever_Young/2009-04-09 05:12:59
不能不听!谢谢浪宽好介绍!先顶慢听慢读。。。
爱乐人22009-04-09 06:17:03
非常喜欢你的音乐课!!感谢!!
小声音2009-04-09 08:02:53
继续听课学习ing,还要抽时间再来细看,谢谢浪宽老师:)))
lili~2009-04-09 15:41:11
如溪流般流淌而出,谢浪宽分享浪漫抒情,引人入胜的贝多芬奏鸣曲精华
DooDoo2009-04-09 15:54:04
慢慢听浪宽大侠讲课
breeze~2009-04-09 17:15:19
一贯的详尽认真介绍,顶&谢谢浪宽。
浪宽2009-04-09 17:34:09
是啊,听贝多芬 “月光”第三乐章,就想起我儿子当时考10节时天天练琴的情景。咋就听不厌呢?
浪宽2009-04-09 17:34:55
不敢贪功,介绍都是来自网路书本。
浪宽2009-04-09 17:38:52
问好丽班。出国晒了几天太阳,洗了无数次澡,回来想起了贝多芬:))
浪宽2009-04-09 17:44:29
谢谢洋洋,小小,微风,爱乐人捧场。
beautiful-2009-04-10 03:06:01
不能不听的经典好音乐,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