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只是loou轉載了影評人翁健偉一篇「給滾石的公開信」,以滾石昔日榮光對照今日凋零有不勝惋惜之嘆,也有若干批判之語。未幾,在滾石工作的林育靖和副總經理王方谷各自寫了長篇的回應,引起網友熱烈的反響。這兩天,王方谷再度寫了一篇長稿,分析滾石唱片這幾年面臨的困境與國語流行樂壇的種種問題,甚有可觀,網友的迴響也十分值得參考,這是關心流行音樂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對話。
*****影評人翁健偉「寫給滾石的一封信]及回应*****
親愛的滾石:
最近看到你在特價出售一批CD,往日的情景逐漸浮現,讓我不禁想起,聽說你最近幾年過的不是很好。
特地去唱片行,瞧瞧到底是哪些CD在特價。奇怪的是,相較於躺在架上的那些新作品,這些「中古」的音樂作品每張都那麼特別,那麼有吸引力。以前的唱片專輯封面,顯得清爽許多,也不必像現在這樣,永遠都塞滿了滿足企劃人員創作慾望的文案,滿滿的對聯跟口號,還有一堆始終不曉得該如何斷句的口號標語。
這麼多的專輯,見證了那麼多往日美好的時光,我納悶的是,為什麼你再也無法像昔日那樣單純了?
我記得是1991年,你喊出了「大費周張」這句口號,指的是同時發片的周華健與張國榮。你喊完了「大費周張」,接著喊「辛知杜明」,指的是辛曉琪與杜德偉。然後從那時候開始,台灣所有的成語就再也無法乖乖地一成不變,一定要玩這種同音異字的文法遊戲不可,導致現在的學生受到這種風氣影響,成語都是錯字連篇。諷刺的是,當初你用力喊出的「大費周張」,是等到張國榮去世之後,「寵愛」專輯才大賣。
你開始染上這種同音異字的文字遊戲之後,又開始不斷地找外國歌翻唱,從日本歌、韓國歌,從小室哲哉到酷龍,這麼多熱鬧的舞曲節奏跳上了國語歌壇,這是件好事。但也恰好證明了你從來都不會做舞曲,因為你根本不屑搞舞曲,對吧?你幾乎有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只認為音樂的最高水準(也就是暢銷歌的意思),就是一種叫做「李宗盛」出品的金字招牌,所以你因而音樂偏食,別的音樂都聽不下,也認為不夠資格。結果,你變成一個故步自封的可憐人。
你當然曾經試圖振作,改變,所以你讓蘇慧倫唱〈檸檬樹〉〈鴨子〉〈傻瓜〉,這些截然不同你以往的品味,卻是來自老外的創作;你堂而皇之稱呼「變身三部曲」,於是蘇慧倫在一年半的時間變身完成之後,就再也無法變出任何名堂了。我不相信你會記得蘇慧倫後來「Happy Hour」「懶人日記」這兩張專輯,我敢打賭,你連主打歌都不會唱。不過,你聳聳肩,因為蘇慧倫的「變身三部曲」,只是你在實驗「如何把外國音樂翻唱成國語市場的主流」,你的結論是要有一個活潑的少女當觸媒。蘇慧倫不行了,你找到更活潑、也更會跳舞的徐懷鈺。所以就她就唱著〈妙妙妙〉〈天使〉,幾乎跟蘇慧倫一樣在一年半出了三張專輯,然後她就遇到瓶頸,你也就過著自己的生活。
因為你找到了「五月天」,如果你可以讓出道好一段時間的蘇慧倫重新出發,把一個新人徐懷鈺捧成「平民天后」(事實證明了這位天后的下場果然超級「平民」),你當然有辦法把一個地下樂團捧成台灣青年搖滾的偶像奇績,直到他們必須解散當兵為止。
因此每隔一陣子,當你忙著這些舊愛新歡的輪替時,你就會動動以前好時光的歪腦筋。像是把李宗盛、周華健、還有一個我不記得是光良或者品冠(反正你從來也不在乎我們有沒有沒搞清楚這兩人的分別),三個人唱了一首〈最近比較煩〉;不幸的是,那年真正大賣的是林曉培唱的〈煩〉。但是你似乎無法從這個經驗學到任何教訓,現在你又把周華健跟任賢齊湊在一起,唱了一條比〈最近比較煩〉還讓人感到厭煩的歌,以至於我完全無法記住歌名。
但是李宗盛在〈最近比較煩〉提到了一句歌詞,「我問老段,這該怎麼辦」。親愛的滾石,老段就是創造你的人。你之所以誕生,是老段跟他的兄弟,在中影公司上班的時候,決定要利用下班時間創辦一本《滾石雜誌》,寫寫他們對於音樂的感想、評論。最後他們又覺得光是被動地寫些西洋音樂的評論,還不如捲起袖子創造有別於當時流行音樂的國語專輯,所以你就誕生了,滾石唱片推出了第一號作品,由吳楚楚、李麗芬、潘越雲演唱的「三人展」。
你瞧,親愛的滾石,你的誕生是那麼的帶種,可是今天,你把自己搞成這個德性,讓人不忍卒睹。你現在不斷發表的作品,就是當年讓老段聽了會頭痛的東西;你現在所發表的曲風,跟當年老段想要打破成規的理想背道而馳。
李宗盛在〈跟自己賽跑的人〉這首歌,唱著「親愛的Landy」,這個「藍迪」其實叫做張培仁,就是你曾經想要堅持理想的魔岩唱片總經理(李宗盛真的很奇怪,老是寫些公司內部事情的歌賣給我們這些不跟他同一個辦公室的消費者)。可是當曾以「流浪到淡水」大賣的金門王,驟逝時全身只剩下20元,我就知道你的理想消失的比富貴浮雲還快。你說要支持的每個創作者,通通都得自己救濟,反而在別的地方找到伯樂,像「糯米糰」還被香港人請去製作唱片。在這個公司簽約的歌手,結果一年後在別的公司出片。
你知道你自己的偏食,究竟錯過多少人嗎?曾經否定多少人的才華嗎?張宇當李宗盛的助理成天只能抄寫樂譜,最後這位老兄在別的公司推出「用心良苦」專輯。我想他假使一直讓李宗盛使喚,我們大概也不曉得他會寫歌。還有劉若英,她簽約之後你卻沒有點頭讓她發片,只能當陳昇的小助理,直到她演了《少女小漁》得到亞太影后,你就突然間讓她出片了。說到這裡,難道你自己都沒發覺,你把梁靜茹弄得很像以前的李心潔,而以前唱〈裙襬搖搖〉的李心潔,又很像剛出道劉若英嗎?我想這一點都不意外,反正你已經把徐懷鈺弄成唱〈傻瓜〉的蘇慧倫,我想你玩這種複製人的遊戲已經上癮了。
所以你才會把自己搞成今天的局面,你像個學不了新把戲的老狗,因為無法丟掉過時的想法,又忘記了理想的初衷,在那邊不斷地原地旋轉,讓旁人看了都尷尬。我知道你有投資手機鈴聲下載的生意,而且很賺錢,但是瞧瞧下載排行榜吧,上頭都是別家公司的藝人咧!
你還是老段當年滿懷抱負所創辦的滾石嗎?最近這三年來你做了什麼好事呢?現在的你距離你當年的初衷越來越遠,越來越像老段當年所無法忍受的那些事物。我看著唱片行那批特價的「中古作品」,還能從其中聽到一些溫暖與誠懇所帶來的感動。我不曉得你現在打算發表哪些作品,好讓我們的子孫聽了也能感動。
我只希望,你應該明白,音樂本是百花齊放、各自精彩,但你卻走在一個封閉的道路上,靠著以往的光榮照亮前方,以為能走出一番局面。只不過,你的昔日光榮還能燃燒多久呢?
回应
***翁先生鈞鑒,
偉哉斯言,相信很多人會因您如此讜論而心有戚戚焉吧,小弟相信,批評是一切工作動能啟動的元素,不吝給予批評,可見其居心是一份恨鐵不成鋼的悵惘,也相當程度的表現在對衰敗圮頹的憂心.
不過,請不用憂慮這種企業生存的波折,沙特說:\"我們正是為了將來,才評價過去的本身\".然而來自於批評者的批評,是否只看到現在的不確定,如果是,我們將您的批評視為策勵滾石將來的善意.因此,對於現在的不確定去檢驗過去的軌跡,只是書生之見.
前面我說過這是一種企業生存的波折,我想過份解釋裏邊的辛酸苦楚反而容易落得自艾自憐的指摘,我們也不想將事業經營的辛酸堂皇的裸露在這個公開園地,因此,與環伺在周圍國際公司間的競賽汗水不必說,孤獨的代表華人唱片公司的經營良心也不想說,小鯨魚與大蝦米的不平衡競爭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想要為華人在娛樂產業中永續站著一席之地的心情就當只是自作自受吧.
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與事實的落差;理念與務實的爭執;理性與感性的戰爭.
您是一位影評人吧,您了解國產電影的生態與現況嗎?您肯定了解,而我也肯定告訴您,我不了解,因此也不敢在霧裡看花的愚昧中提出批判.但是,如果我有機會批判時,我可能會說:\"侯孝賢,這麼一位電影天才,怎麼不能在電影市場上有立足的地方?電影公司的老闆們唯利是圖厄殺具有創作力的新銳導演;國產電影叱吒國際影展,卻不能見容於國內市場;那些電影公司市劊到令人憎惡.\"可是,我沒有這麼說過,不是因為我沒有機會說,而是我不懂國內電影生態,就好像我認為您也沒有那麼了解國內唱片生態一樣.容我給您一個建言,影評人有筆,文章動見觀瞻,這支筆若沒有拿穩,砍了別人也殺了自己.
請問電影界有一家公司像滾石存在在庸俗的唱片市場上維繫華人的音樂未來嗎??
是的,滾石曾擁有風光華麗的過去,也有老驥伏櫪的現在,並不能說他們沒有徐圖惕厲的將來.您可以在一堆中古CD中看到風味盎然的滾石,您也沮喪的批判不知長進的滾石,這些感性的嗚咽,都是因為她還存在,可是,為什麼不是說:\"在這個詭譎混亂的時代中,還好有以前我們所喜歡的滾石保留一絲生機,擔負著維繫歌手創作生命的未來的使命.\"雖然您可能會說:\"滾石並沒有做好她應盡的存在使命,只一昧抄襲;翻唱;媚俗,這樣的經營,不在也罷.\"我也想再以沙特的話告訴您:\"存在就是一種感知\",是一種反思;是一種對未來的顯影.如果您不屑她這種存在的意義,請您也以相同的高道德尺寸評價現在存在的其他唱片公司,如果您能肯定她的存在對未來的意義,就算您不願伸出您友善的雙手擁抱她,也請保留尖銳的筆鋒冷眼以對.
通篇我並未就您所提出的批評逐條說明,因為我認為這篇批評的本質與出發點並不踏實,雖然論點與關切之情均是良善,其實只是建樹不見林的以偏概全,站在唱片公司的角度而言,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鞭策動力,站在唱片從業人員的心情上,則必須收下批評,正面以對,有關立意良善的批評,我們一概承受,有關所謂\"不忍卒睹\"的指責,請您等待歷史的蓋棺論定吧.但是,千萬相信,我們不會是故步自封的可憐人.
這篇回應,並不代表滾石的立場,我也小心的讓他看不到錯別字,不知能否符合您的要求.
滾石唱片公司副總經理
王方谷
==============================================
***親愛的翁先生,
未曾謀\面,甚憾 !!
拜讀閣下大作,翁先生對我滾石精闢入裡之評論,可知翁先生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注意著滾石的成長與發展,實感銘謝,閣下對滾石的論證有三:
一,老狗變不出新把戲
二,背馳當初的理念, 且無法堅持
三,封閉
現就此三點提出我的想法:
一,歷史上新皇帝的上任,歌功頌德為趨炎附勢;前朝皇帝的退讓,卻鞭屍棄之為鄙之以泥,以過多的讚許推崇當下之時,再多也不嫌之,相同地,前朝之批判,往往過小而定之,因為歷史的評判總是在最後出現的,只以閣下自認為其落敗案例來蓋棺定論,唱片工業還未結束吧!!
二,時局的變化時時為之,歷史上的變法革新屢屢上演,泱泱大國之所以為之乃是在於變,滾石始終堅持創立之原則理想,變視為因應,並非捨棄,更非背馳
三,每一樣事物必定有其生命的週期,有興盛也就有衰退,但興盛不是永遠,而衰退不是死亡,蛻變前的化甬是一種等待
我的想法不是在反駁,而是期望有更多人來給予指導
但是不至其海,焉知其大,只在其井,天下是之,狹義的論證往往導致下列幾個結果
1. 唱片工業的扭曲
2. 消費者的錯誤認同
3. 以其認知的方向及理念來教育與灌輸, 比方做唱片就應當如此
一個即將走入30年的唱片公司,隨之起舞豈為滾石其廣納百川之氣度?閣下的恣意陳述實乃愛責深切之肯定,我由衷銘謝其用心與支持,期待更多的愛樂者除了珍惜過往的榮耀,也等待感動的來臨
小嘍嘍 林育靖 from Rock Records
——————————
小嘍嘍 林育靖 from Rock Records
滾石唱片公司副總經理 王方谷
兩篇回應焦點略有不同,所顯示出來的(在我個人的解讀下)卻是自稱嘍囉的員工對於產業的關注還比身在高位的副總來得更宏觀些。
我看不懂拿出『妳不懂我們唱片產業啦』『既然不懂就少火上加油啦』有什麼意思。搬出沙特就會讓自己顯得更懂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的話,那也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了呀。在我看來,這個部分的回應都屬於沒有必要、也沒有幫助的多嘴。何必呢?
請問電影界有一家公司像滾石存在在庸俗的唱片市場上維繫華人的音樂未來嗎?? 是的,滾石曾擁有風光華麗的過去,也有老驥伏櫪的現在,並不能說他們沒有徐圖惕厲的將來.您可以在一堆中古CD中看到風味盎然的滾石,您也沮喪的批判不知長進的滾石,這些感性的嗚咽,都是因為她還存在,可是,為什麼不是說:"在這個詭譎混亂的時代中,還好有以前我們所喜歡的滾石保留一絲生機,擔負著維繫歌手創作
生命的未來的使命."雖然您可能會說:"滾石並沒有做好她應盡的存在使命,只一昧抄襲;翻唱;媚俗,這樣的經營,不在也罷."我也想再以沙特的話告訴您:"存在就是一種感知",是一種反思;是一種對未來的顯影.如果您不屑她這種存在的意義,請您也以相同的高道德尺寸評價現在存在的其他唱片公司,如果您能肯定她的存在對未來的意義,就算您不願伸出您友善的雙手擁抱她,也請保留尖銳的筆鋒冷眼以對.
『可能您會說...』然後來個見招拆招,這是幹嘛?『也許我也可以說...但是我沒有。』拜託可不可以公平一點?既然雙方都以公開信的形式行之,那麼就好好讓對話可以互相到達對方耳中眼中,並且只針對人家有親口表達的部分作解釋,才有確實達成溝通的效果啊。嘆。
自顧自地假設對方立場並模擬對方的質疑,以哲人沙特為擋箭牌提出高深但似乎離題的回答,這樣的公開信透露的幾乎只剩下『其實我們很無辜很可憐只是妳們都不知道啦』的情緒,那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就沒有看到怎樣「收下批評正面以對」的動作了。
看看現在的情形,滾石的榮光的確幾乎只存在於歷史之中了。這樣的惋惜喟嘆有必要加上對其他公司的觀察與批評才能成立嗎?『就算我們滾石爛,還有比我們更爛的,妳怎麼不用一樣的高道德標準去批評她們?』『至少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榮光啊。』如果一封公開信只能表達到這類意見,強調只是個人意見不代表公司立場就變成必要的了。再嘆。
如果在滾石的認知裡,影評人翁健偉的論點中有幾項以偏蓋全謬誤之處,諸如:
1. 唱片工業的扭曲
2. 消費者的錯誤認同
3. 以其認知的方向及理念來教育與灌輸, 比方做唱片就應當如此
那麼,扭曲錯誤究竟何在,這不才該是公開回應澄清時該緊抓的重點嗎?如果在這理當才是重點之處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甚至隻字未提,這可就不是什麼『隨之起舞豈為滾石其廣納百川之氣度』了。這個時候管什麼不隨之起舞才叫有氣度不是很好笑?有知名影評人以公開信帶頭表達對滾石的關心,但是文中又顯然有種可能是大眾普遍對於滾石或整個唱片工業的錯誤認知與扭曲,既然要選擇回應,就該在這個地方作更翔實的澄清呀。什麼氣度?這哪叫氣度?把頭埋在沙坑裡的駱駝有氣度嗎?如果選擇回應是因為把這封公開信當作某種「公關危機」所以覺得不能悶不吭聲,至少需要有員工以個人名義表達相關意見,那麼是否真的有認清危機的來源何在呢?公開信的撰文者是敵人還是戰友呢?避免讓錯誤的認知繼續傷害企業形象不才是當務之急麼?錯誤認知何在?滾石(唱片從業人員)本身又有何(才是正確的)見解,這不正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時刻嗎?怎麼會是這樣回應的呢?怎麼平常宣傳唱片時坐擁成百上千萬的廣告預算一副呼風喚雨的模樣,但真正遇到公關問題時卻不懂得善用媒體的主動及時關注為自己多掙得一點認同感呢?三嘆。
***Dear Pokey
谢谢你寄来的文章,可是我有和老翁不一样的看法。
我觉得老段终究是个好人,至少从待人的态度上可以感受到他的修养。如果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环境,我将见不到老段、贾敏恕、张培仁、李宗盛这些人。
翁健伟的描述是事实,但他回避分析背景因果,以致造成偏颇的结论。他不在火线上作战,对市场这个致命因素视而不见,光批评滚石外部的表象,基本上是流於偏激而不负责的。这种批评,恐怕只会加深一般人对滚石的偏见,对滚石的处境雪上加霜。滚石很可怜,它在娱乐大众多年之後,还要被这些自命清高之士,凌迟至死。
老段曾经支持魔岩、支持巨石、支持古典部门、甚至支持音乐时代,他何尝不想做些有想法的事呢?只是受限现实而已。我在滚石的时候常说,我们是在吃流行音乐的奶,做些没营养的事。当流行音乐也挺不住的时候,我们这些「寄生虫」就优先被淘汰了。我完全理解,对滚石一点都不怀恨。先生存後求品质,批评者就算没见识,也得要有常识。
真正的关键在大众,是大众背叛或遗忘了音乐的理想和品质,而他们却往往是第一个回过头来抱怨和讥讽的一群。不探讨社会变迁、思潮流转,光批评一个商业公司是无谓的。 滚石又不是文建会支持下的「滚石文教基金会」。
看这句很凶的话:「曾以流浪到淡水大卖的金门王,骤逝时全身只剩下20元,我就知道你的理想消失的比富贵浮云还快。」实际上大众听过第二张金门王,马上失去兴趣,像玩过的妓女一样丢到角落
里。发掘金门王的是滚石,丢弃金门王的是老百姓,而大众还要回过头来笑滚石消失理想。谁功?谁过?
谁那么有理想,可以去集资来出第三张、第四张呀!反正别人的银子花不完嘛。有本事分析「金门王」一炮而红的背景,以及後来消失的原因,建议可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这样才堪称有本事的评论家,否则只是个嘴皮子而已。
翁健伟批评因为滚石的偏食,「知道你究竟错过多少人吗?曾经否定多少人的才华吗?]好指控!议论者该举证吧。於是翁健伟很认真的举了张宇和刘若英两个例子。圣母玛莉亚!以评论家对音乐的品评标准,若论这两例,我倒不觉得滚石「错过」了什么。我完全看不出被滚石“错过”的人才,真对当今流行乐坛有何扭转乾坤的份量。如果没有,这件事也能被当成控诉滚石的理由吗?
反过来看看滚石、魔岩系统发掘过多少才人,花多少心血?但大众用盗版来对待,不劳而获、恩将仇报,谁功谁过?
翁健伟最後搬出当年滚石创办的历史,笑骂滚石失去理想。我想,这就一如当年民进党一派烈士荣光,到现代反而常被媒体、学者糗得满脸豆花。我倒不觉得民进党有何本质改变,而是不同时空有不
同的政治生态。民进党造就了民主,就得承受民主带来的严峻考验。滚石也一样。它带给流行乐界新境界,也得面临新世代、新环境的考验。滚石也会老化、能力也有限,何况後浪永远在推前浪,用「失去理想」一语概之滚石目前的困境,只证明自己的IQ值有限。
我倒觉得,二十年前的滚石带种;二十年後是唯一奋斗不懈的老将,更带种!我们不但要夸他,还要卷袖子来帮他。
我觉得,做为一个批判者,应该有宏观而全面的视野,有广度,也要有历史深度,更要有严谨的逻辑。这样的论点才会更让人信服。
至於老段,乃至所有在火线上的工作者,我认为没有回应的必要、也没有反驳的立场。反正成绩是唯一证明自己的方式。战场是属於英雄的,是光荣的来源,也是最惨酷的地方。
流行乐界确实是到了突破瓶颈的时候,但我可以肯定,大众是衣食父母,也是创作者永世的斗争对象(流行乐界和严肃乐界皆然)。要有所成果,得去分析它、理解它、驯服它、引领它、影响它、改
造它…对市场现状的很多「非音乐因素」,也要去研究它,想出对策。这样周全的心得和见解,或许才是关心滚石者该有的心态。至於像翁健伟这样的议论方向,我认为是半点帮不上忙的。
最後我用一句话回答翁健伟丢出来、SNG记者连线级的不负责问话:「这么多的专辑见证了那么多往日美好的时光,我纳闷的是,为什么你再也无法像昔日那样单纯了?」
我的回答是:「你以为现在还是老蒋时代吗?」
***滚石真的不好 (文/张培仁)
这是魔岩前总经理张培仁的现身说法,大意无外乎替滚石出头。碍於不能明说自己好,只好用反讽笔法,真是用心良苦。一如荣誉之於军人,滚石「沙场老兵」就算舍命也不容许「理想」清白被质疑。己离开滚石的他原大可不必这么做,可见蒙古大夫的香港脚药真是害人不浅。 (派按,此段大概是杨忠衡的补充)
最近在网路上,报纸上,看见许多关於滚石的文章,觉得以一个曾经在滚石17年的沙场老兵,现在是旁观者的角度,有些话也必须说一说。
是的,滚石不好,他不应该太坚持自己在华语市场的象徵性地位,一直独资经营,应该在所有的唱片公司见好就收,逢高便卖的市场环境中早早收手,老段兄弟大可带著大笔现金,虽然不致於打高尔夫,每天游游泳倒也还行。顺便可以买买唱片行,做做偶像团体,再卖掉得了。
滚石不好,他不会做生意,不会像其它的唱片公司,要卖以前,大幅扩张行销费用,以 灌饱营业额,来增加卖公司的价值,也让周边媒体和员工可以成立媒体采购公司,大赚 一笔,人人开心。不会做生意,还不会做人。
滚石不好,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投资真言社,波丽佳音,中国火,魔岩和风云,最早更不 应该做罗大佑和李泰祥,後来也不应该做李宗盛,陈升,陈明璋,郭英男,伍佰和林 强。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怀抱理想并让他成功,不应该显示出能让理想成功的骄傲与自豪,就像别人一样,卖卖唱片,做做偶像就好,他一开始就不应该背负使命,开创产业 历史与繁荣,小生意做做,不会有人要骂她。
滚石不好,他不应该在全亚洲开设分公司,尝试与国际公司分廷抗礼,不应该承担与全球文化对抗的压力,应该像所有的人一样,早早就让自己的品牌和全球同化,大家都做欧美文化的殖民地子民,让小公司独立面对挑战,让大明星都被请去看葛莱美,赚的钱保证比现在多十倍,还苦撑十年,让游戏橘子也以为国际化很容易,两下就出现问题。
滚石不好,他不应该把总公司开在台北,开在东京汉城落杉矶甚至菲律宾大概都没有这么多的盗版和免费下载,以他在这么有限的人口的地方创造的营业额历史,依比例算也不会比Sony小多少,光是
魔岩全盛的时候,按比例算大概就至少抵的过Galvin 和 Virgin。也不应该做华语产品,在哪里都没有协助产业的政府,还要看著做盗版,光碟销售和档案分享的人,踩在唱片业的屍体上成为亿万富
翁。他至少也应该考虑把自己搬到琉球或者钓鱼台,这样媒体也会尊重一点,把它当做外来的和尚给一点尊重,版面大一些,也不致 於每天看著日本AV女优的报导多过本地文化产品的伤感。
滚石不好,一开始就不应该引进韩国的音乐来刺激本地发展,不应该承认别人的优势与能力,不应该学习模仿求进步赚钱再来培养本地人才,并且让所有的女偶像都照著徐怀 钰的路子卖唱片之後,再
来稀落滚石的方法不对,他不应该总是找新方法做唱片让大家跟的很累,应该静静的等待,不要创新,不要模仿学习,不要引进资源,让肮脏的事给别人去做,肮脏钱给别人去赚,坦白说,这种钱大
家都在赚,怎么没有人抱怨呢?
滚石不好,不应该培养这么多的人之後又不去用他们,让所有的人只好到国际公司上上班,或者自己开开公司,但是一旦诸事不顺,生存困难,就开始抱怨抱怨滚石,坦白说,我简直觉得抱怨滚石已经成为唱片业音乐圈寻求自我感觉良好的方法,大家闲来无 事抱怨完滚石就好像责任已了,心情大好,生存随之有道,成功明天请早。
滚石不好,当年经营传播电视没有快速的学会抄袭模仿即时耍贫嘴玩游戏的台湾电视精神,占据有利位置,滚石不好,没有在产业变化多端,全球瞬息万变的时候掌握新的方法与趋势,转型做为偶像
的培育中心,滚石不好,没有一天能够暂时卸下拓荒的行囊, (开发了20 年啊怎么还是荒地啊?),一旦韬光养晦用用祖产的精华就成为别人的话柄,滚石不好,没有早早把公司卖掉大家钱分一分走
进历史让大家欷歔凭吊,滚石不好,让20多年华语世界最大的流行文化母带资产还维持著在台湾人自己的手中,不被外国公司买掉,像圆明园或敦煌的雕像一般,放在大英博物馆,你要看还得买票
,滚石不好,每个人都从他身上得到过一点需要,他困难的时候,还可以让大家在旁边笑,但是
如果滚石真的不好了,卖掉,华人的文化产业会不会更好?
新人才就有机会吗?新作品就有天日吗?
新文化就能发芽吗?
那是滚石一个公司的责任吗?
滚石真的不好,承担了这么多的梦想和希望。
滚石再不好,请也想想,他有过的好。
张培仁 2003/6/2
探索滚石的问题在哪里?
别拿香港脚药来治SARS!
文/杨忠衡
我完全不怀疑批判滚石者(如翁健伟)是出於善意,如同上文所说,这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期许,所导致的失望与惆怅」。期许与惆怅人人得而有之,但翁健伟文中指名道姓,对特定对象开出诊断
和批判。不幸的是,这些评断与现实有相当误差。这就不是「善不善意」的问题,而是「是与非」的问题,是非问题就不容混淆。就像拿香港脚药来治SARS,不管用心何其良苦,不对就是不对,没得
妥协。
理想和经营两回事
我认为讨论问题,必需先把「理想」和「经营」分清楚。一般批评者推论程序是这样:一、发现滚石衰弱。二、推论:滚石经营不善。三、结论:滚石失去理想。「经营不善是因为失去理想」,这是简约而扭曲得厉害的逻辑。这帖药服下去,怕没病也要出病。不讲理想而大发利市的公司很多;坚持理想而倒闭的的公司也多,这是两码子事。我今天要厘清的议题是,滚石问题真的能用「失去理想
」解释吗?让我们平和的就事论事吧。
滚石果真失去理想?
首先来检视理想面。批评者诟病滚石近年「失去理想」。是不是果真如此?我想举事实来回覆。记得三、四年前,金曲奖入围名单发表,报纸头条标题是「滚石最大赢家」。我想请问,这些金曲奖评
审难道都是只看侧标、包装和文宣的草包吗?实际上,这些评审都是阅曲无数、最难取悦的尖嘴鸡,并不乏社会最严苛的评论者。在不留情面的剧烈争执下,仍然给滚石压倒性的肯定。如果得到这种
肯定的公司也被当成「失去理想」,我不晓得其他公司「理想」何在?如果批评者真认为金曲奖不值一信,容我把文章吃下去,此事不必再提。反正这个社会既无需公议,议论何用?
全球古典唱片业从九○年初飞黄腾达,十年内变成大厂交相购并缩编,小厂关门大吉。其间我曾拜访许多国内外唱片公司、媒体杂志,观察到的因果真是千头万绪,岂是一句「理想」可以综结?我可
以肯定,任何脑筋正常的唱片经营者都想做好唱片,只要条件允许。经营不好,事出必有因,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我很反对用「失去理想」这种廉价、不负责、诉诸情绪、不能解决问题的批评草率带
过。我要提醒的是,滚石战将没有一天不想做好唱片,事实昭昭为证(请参下篇张培仁的自白)。十多年来,我所接触的滚石高层人士,大都是自我期许甚高的工作狂。遇到环境逼迫、有志难伸,他
们比谁都忧郁。现在只因业务下滑,辛苦维护的清誉被人轻率否定,难怪觉得冤枉。他们也会问,大众为什么不愿花点心思来了解事理?
打击唱片事业的首要因素
再看经营面。滚石既有心做好唱片,为什么近年走下坡?做为一个局外人,我承认本没有资格,也不便在没有严谨研究下分析原因。我对流行唱片业所知,都是过去担任媒体工作时,从业界朋友处所悉。在此略述一、二,只是希望提供朋友们多一些思考方向,别只在家格物致知,酱在「理想」的愁怅里。
滚石下坡的分水岭是在九七年,那年滚石尾牙据说伍佰在舞台撒现钞。九八年急转直下,连公司尾牙都办不了。这反映出影响滚石的
第一个原因:经济景气。九七年全球发生什么事,请问经济学家便知。滚石海外公司撤退,约从这个时期开始。接下来,打击唱片事业的首要因素,依顺序是光碟烧录机、MP3、宽频网路和社会风气。
坦白说,现在要听哪位歌手的歌,我随时可以在十分钟内,从eDonkey、WinMX、BT上全抓下来。这种情况下,谁还要在晚上披上外衣、花一小时车程、到玫瑰大众去找一张不一定找得到的CD?九九年滚石高层告诉我,唱片利润正以两位数字百分比在缩水,滚石就算後门开银行,岂能无反应?生存基本法则,遇危机先舍叫好产品、保住叫座产品。滚石亦然,台面产品素质开始贫血,这是果,不是因。议论者只看表皮就下诊断,都是倒果为因。(社会风气是幕後大敌。滚石是流行产业,它的产品是一面镜。从它可以反窥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这是社会学的领域,即使聪明如鲁迅,也不时批评到镜中的自己,这部份在此先不提。)
头号隐形敌人
实际上,滚石很早就把头号敌人锁定在对付这个隐形科技敌人。平心而论,滚石算有远见,但错估了自己实力。在极端的例子里,滚石就思考当唱片完全无利可图时,如何维持音乐事业的获利。从九
七年起,无数「总」字辈的唱片制作菁英,就被安插到迎战「後唱片时代」的战役上。从滚石电视、滚石多媒体、滚石可乐、滚石网路到手机…我可以列举一长串「阵亡者」的名单,折耗得相当厉害
。这场仗非常惨烈,虽然有些不可磨灭的功迹,例如滚石可乐为素人音乐家开拓舞台、颠覆创作生态等,但终究都没有让滚石找到从中获利的有效方法。我很同情这些已故战将们,从音乐跨足不熟悉
的领域,其压力、挫折和沮丧可想而知。滚石是全台唯一在压制电子怪兽方面,下那么多工夫的唱片公司,但直到目前为止,滚石终究没有打赢。阿门。
蜂巢状的机动战斗体
环境愈来愈不利,滚石应对乏力,很多因素和管理风格有关。滚石是大公司,但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群蜂巢状的机动战斗体。这种化整为零的组织架构,可能源於早年民歌手自由、自主的
个性。滚石不要一个严整的官僚体系,它吸收人才、让他们自成体系,自己发挥表现。在承平时代,这不失为好主意。因为充份授权,使滚石战将们拥有敏锐的社会触角、迅速吸收和反馈,而入行新
人引进理想、才华和创意,这可以说明滚石唱片何以副牌繁多,常保多样风格,时有惊人之举。这不是老段「人格分裂」,而是把持「有所管、有所不管」的包容性。当年「魔岩」初创,以反攻大陆
为方针,一小撮「中国火」前锋部队可以在大陆翻云覆雨,不能不说是滚石战将文化下的奇迹(不过大陆的文化保护政策、失序的有声出版市场、以及萎靡的两岸关系,则是老段失算的事)。九○年
滚石在大陆输了市场,但理念传播却如火燎原。这些细胞不得不经常自我反省,因为公司文化是竞争淘汰,一失足便遭浪花淘尽,岂可不慎?
独立旅的弱点
这种组织有其强处,自有其弱点。滚石人常有一肚子苦水,有政策变动频仍、压力大、不受尊重、朝不保夕的恐惧。对公司母体而言,最大的威胁则来自缺乏官僚体制的稳健和组织力。我曾拜访过一
些欧洲独立品牌,惊讶於他们能以极精简的人事(少於十人),做出惊人的行销成绩。然而景气一不好,这些公司却兵败如山倒。原因是,小公司都是理想主义,有强烈的行事风格;当它资源有限,必需与其他团体结盟或分享资源时,便遇到许多障碍,最後还是卖断或收摊了事。知名的独行侠BIS罗杰斯、HNH小巨人海曼,我便无法想像他们特立独行的行径,可能见容於诸如EMI、Universal这种
集团。他们若不是独立撑著,就是乾脆收掉,要合作是免谈。独立品牌是英雄的世界,但英雄不一定机灵,难免出现霸王别姬的悲剧。
滚石虽是一个「大」公司,但实际上是英雄集聚的梁山泊,集合一群无法相互支援的小战斗体。也就是说,滚石有庞大的身体,但某方面的能力上限,与小公司无异。遇到环境吃紧,这些小战斗体大
多各自瓦解,无法团结成组合的战力。人才逐一流失後,滚石的战斗力已下降到和後起小厂差不多,受限於传统组织和成本结构,无法有效徵用既有人才资源,应变能力不足,令人痛惜。相形之下,
外商集团不能容忍这么多画地为王的山头,裁员缩编後,稳固的组织架构与资源互通,提供相对稳定性,倒有利於「乱世」。君不见,现在滚石业务系统竟要回头求助外商Universal了,这是个警讯。
谁会让自己的咽喉让同行掐住?无论如何,现今环境确实不利於滚石曾引以为豪的操作方式。现在大部份公司都改采外制合作,使滚石更难掌握传统优势。究竟滚石需要的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治久安的体制改革?值得综合时局做全盘考量。
正面迎击的传统
我的观察是,滚石面对挑战,基本上都以主动攻势正面迎击,方法则采取既有的机动专案经理战术,不著力於改革组织架构。这样的输赢很绝对,策略有时也嫌短线,小战斗体的专案部门,有时准备
欠周、仓惶失守,人员流动,经验无法传承累积;六、七年过去,局势多变,基本上这个布局不算成功,但也还没致命惨败。滚石堕落了吗?我所看到的滚石,就算不是每战皆捷,至少从没有一日放
弃战斗。甚至结束前的「魔岩」,仍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唱片品牌之一。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科技产业呢?如果滚石迎战成功呢?如果滚石西向和南向政策顺利呢?如果当年滚石转型呢?输赢还在
未定之天。不过,以目前台湾的景气来看,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吧。总之,成败契机,英雄时势各半。关键因素在管理模式和整体战略,不在什么亏待金门王、没有发掘张宇、往日荣光、理想不理想…
之类,芝麻蒜皮的小事上。
无论如何,「滚石效应」是非常有趣的,我所认识的许多滚石员工,大都以曾是滚石人自豪。尤其如曾在公司有过表现,就会产生「我即滚石」的荣誉感。我想这也是当滚石有难,那么多前员工还阴魂不散跑出来建言的原因。滚石当珍惜人气之可用啊!面对目前情势,至少目前我还没感受到滚石有什么有效的应对良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第二生命,要老段这些主事者改变自己,好比要陈水扁做国民党主席。其实老段算是非常坚韧的人,如果九○年代五大集团开始进驻时,感受唱片生态丕变,和吴楚楚一样选择急流勇退,现在也许早让人立碑追念了。段老大宁可被击倒也不退却,是条汉子。
投射对台湾音乐文化命脉的关心
我的分析未必正确,但至少表现我对滚石的另一种关切和鼓励。我双手、双脚同意滚石应该检讨改进;鞭策自己,扛起责任,为自己的生存和声誉负责。引进专业管理观念、大刀阔斧改革体制,虽有
风险且耗费资源,但因应新局势未尝不能一试。前路有危机,也有转机,先回归小而美,重新思考定位,找到恰当的能人组成核心,或许有重新出发的机会。关怀滚石的人,毋需再诉诸情绪,秋风秋
雨的东西,据我所知,对铁血惯的滚石战将,基本上没用。如果有识者真打从心底「关爱滚石」,不是嘴皮上说说,就该走出悲情,动动脑筋,拿出立竿见影的疫苗血清,把香港脚药收回去。我个人
对各方评论均无成见,只觉大多善意十足,见解不够,解决不了大问题。我倒很有兴趣期待够份量的议论,老段也该会虚席敬待吧。
一个私人企业「经营不善」,顶多是自作自受的事,为何会引起社会议论?原因是滚石确实是台湾音乐文化的表徵,有许多大众引以为荣的共同记忆,其社会份量无可取代,比师大音乐系还伟大。与
其说,大家在批评滚石的经营,不如说是投射对台湾音乐文化命脉的关心。这真是好事,风波过後,相信不止滚石,整个台湾唱片界都会因警惕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