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ron2011-10-23 05:22:52

迈克尔 拉宾(Michael Rabin) (1936年5月2日- 1972年1月19日)

美国小提琴家,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 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 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 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

拉宾的演奏技艺是极其精湛而辉煌的。由于他具有着异常特殊的才能,在掌握小提琴演奏技艺方面显得非常得心应手。他的老师, 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师伊凡·加拉米安曾给予拉宾这样的评语,他认为拉宾在他的所有学生中是才能最高的一人,也是最不寻常和最富有天才的人,他称赞拉宾在 演奏上几乎没有缺陷,是一个一点弱点都没有的演奏家。在这一点上,拉宾似乎比帕尔曼显得更精湛、更完美。
加拉米安的话相当公正作为老师,他对 他的这位得意弟子的了解可谓是深入表里的,而他的评语则既有主观上的偏爱,又有客观上的公允。其实,根据日后一些评论家们的研究、了解和评判,拉宾实际的 才能和业绩比加拉来安的评价是只高不低的,虽然这位仅仅活了36岁的小提琴家的艺术生涯是那样的短暂,但从他那特殊的天才上来看,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提琴演奏大师。
拉宾的演奏技巧是无懈可击的无论在表现技巧的哪个方面,他都有着天生的完美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拉宾并不是 一个以炫技为目的的演奏家,他在音乐表现方面的能力更加富有扣人心弦的魅力。一位评论家曾针对拉宾的演奏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拉宾在演奏时无时无刻不 在用内心去歌唱,他的音乐感是通过自然和本能的状态来表现的,与其他小提琴家相比较,拉宾的小提琴就是他的咽喉,他的内心,别人是用小提琴来做音乐,而拉 宾则是通过小提琴而直接用心灵去歌唱。这一点,他似乎与伟大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有着许多共同点。
无独有偶,这位评论家还认为,尽管拉宾自己 表示一生崇拜海菲茨,但从他的演奏上来看,其音色则偏向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其中尽含着温暖、宽宏和充满人性味道的感觉。当然,从拉宾那娴熟华丽的演奏 技巧和火热的激情当中同样可以感觉到他在海菲茨身上所受到的影响,而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温厚、甜美和深邃,与海菲茨的精巧、华丽和辉煌结合起来,则正 是拉宾演奏风格的基本模式。
拉宾是一位具有着很强演奏能力的小提琴大师,但他事业上黄金时期仅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中,他为著名的百代 唱片公司录下了仅有的六张唱片,其中包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几首《西班牙舞曲》和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等。这些唱片都是在50 年代末、60年代初单声道录音技术发展到顶峰,而立体声录音技术刚刚开始萌芽时录制的。虽然如此,拉宾那超乎寻常般的完美演奏,仍然使人们感到了一代大师 的绝妙风采。

《沉思曲》为作曲家马斯内创作于1894年的歌剧《苔依丝》中的间奏曲,后被称为《冥想曲》或《沉思曲》,极受人们喜 爱。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的埃及。   朱尔•埃米尔•弗兰德里克•马斯内(1842年-1912年),自幼跟从母亲学习钢琴,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凭 借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这时他已在歌剧院乐队中担任打击乐的演奏员,并在咖啡馆里演奏和教课来维持生活。在罗马留学期间, 他创作了《音乐会序曲》、《追思曲》等。1867年,他的《第一管弦乐组曲》在巴黎演出,同年,巴黎喜歌剧院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姑婆》。在此期间他还 作有歌曲套曲《四月诗篇》和《纪念诗篇》。普法战争时马斯内服兵役,战后帕德卢管弦乐团演奏了他的第二组曲《匈牙利情景》。1872年,当巴黎喜歌剧院演 出了他的第二部歌剧《巴赞的唐塞扎尔》时,他获得了成功。从1873年起,马斯内的戏剧音乐作品,如《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 得了公众的喜爱,而《苔依丝》达到了他歌剧创作的高峰。   马斯内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天才的代表者。   《苔依丝》脚本根据作家法朗士的同名小说改编,歌剧脚本由贾莱撰写,讲述一个发生在古代埃及的故事。   美貌的苔依丝整天生活在疯狂的享乐生活中,她的致命魅力甚至使整座城市都陷入迷乱之中。修道士阿塔纳耶尔为此事感到痛心,他把劝导苔依丝皈依基督教当 作自己神圣的职责。   起初,苔依丝对他的说教毫无兴趣,一心想过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在阿塔纳耶尔坚定而耐心的劝导下,她渐渐有所触动。   终于苔依丝走出了原来的生活圈子,跟随阿塔纳耶尔踏上了新的道路。经过在沙漠里的艰苦跋涉,他们来到了修道院,修女们热忱地迎接筋疲力尽的皈依者。苔 依丝把自己的心彻底地交给了上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   就在这时,阿塔纳耶尔发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女人,无论他怎样苦修都难以忘怀苔依丝的倩影,这种世俗的情感将他折磨得痛不欲生。   在情感的驱使下,他再次来到修道院,见到的却是已病入膏肓的苔依丝,阿塔纳耶尔向她倾诉自己的感情,回忆他们在沙漠中并肩前行的情景。苔依丝快死的时 候,阿塔纳耶尔跪在她的身旁,呼唤着她的名字,跟她说,“亲爱的,你听我说,其实没什么天国,人世间的爱才是最真实的,我在爱着你。”但苔依丝一心向往着 天堂的安宁,她唱着《天国的门开了》,在安详的歌声和修女们的祈祷声中,她的灵魂远去了,阿塔纳耶尔绝望地倒在了地上。   《沉思曲》是第二幕第一场结束时的一段小提琴独奏,场景是这样的:阿塔纳耶尔见自己的劝告没有起作用,并不灰心,深夜里他静静地伫立在苔依丝家门外, 等待她回心转意。《沉思曲》表现的就是这个时间苔依丝内心的转变。   这段间奏曲表现了苔依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求得解脱时的心态。乐曲非常优美,它的宁静和谐与苔依丝周围嘈杂浮华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情感,仿若阿塔纳耶尔的虔诚信仰和坚定意志的写照,或是作曲家在预示苔依丝灵魂的得救。   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 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 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地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information from web)。

月近故人2011-10-23 19:43:55
无懈可击的演奏,感动~~ 谢谢分享!
1iron2011-10-24 03:09:20
这是很受欢迎的版本。谢谢!
switchover2011-10-24 22:13:36
wo, rabin! 痴迷他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