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的影响
小时候在饭桌上隐隐约约听见父母和亲朋好友之间谈论起关于美国科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 - 1945)学派和苏联科学家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1855 - 1935)学派之间的差别。摩尔根学派认为任何事物是遗传因子起主导作用;而米丘林学派认为后天环境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子女,自然倾向于父母这边,朦朦胧胧啥也不是地认定摩尔根学派当然是唯一正确的。直到自己有了一段经历: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5年夏天。不知道是何种原因,中央交响乐团在停止了十年外国音乐演出之后,第一次用电视实况转播的形式向全国转播了由李德伦指挥家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由于宣传的到位,上海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西方古典音乐实况转播。于是,到了晚上纳凉时间,大家走出屋檐,聚集在里弄里唯一一台16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端着饭碗,有说有笑地期待着。7点整,音乐会准时开演。这是我从记事起第一次听到与平日收音机里天差地别的音乐旋律,也是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见那么多音乐家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演出。可是,没出十分钟,原本激动半天的人们已经不耐烦了,吵吵嚷嚷地要切换频道。那个时候的上海电视台只有两个频道,一个是5 频道,一个是8频道。经过大家举手表决后,除了我和几位老者之外,无一不想切换成另外一个正在播放《南征北战》的频道。就这样,扫兴的我回到了房间,打开了自己组装的收音机。不曾想到,中央一台和中央二台在电视实况转播结束后继续在收音机里轮番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我静静地独自躺在床上,也不敢睡着,一直聆听到凌晨1点多钟中央两个电台关闭一天的节目为止。
从此之后,我经常跑上海第九百货公司,将自己从父母那里读书奖励来的钱去买外国音乐唱片,直到十几年后出国为止。音乐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加上由此联想到几十年前餐桌上听到的米丘林学派,我也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对一个人后天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每当一个小生命诞生而从医院回到家时,等待孩子最大的礼物是流畅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5张激光盘一上去,24小时昼夜不关机。半年之后又换上5张新的激光盘。就这样,三个孩子在轻轻的古典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了。等到孩子们懂事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不会拒绝,或者说作为负担去学习乐器了。这就是父母理应给出的音乐环境。虽然医学界有些学说认为当孩子们在睡眠情况下,听觉系统是关闭的。固然是这样,又何妨呢?
(二)事出有因
从小让孩子们学习音乐,提高修养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做父母的是不是意识到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同时,音乐也同样能使孩子们无形中学会了放弃?
在一些父母的思维中,只要一提到让孩子们学习音乐,就与音乐家相联系;一提到绘画,就与画家相联系。仿佛孩子们一学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家”似的。虽然音乐领域的需求不如其它领域,但作为父母也不能将“我们以后又不当音乐家!”“当画家吃啥呀?”等等的想法在孩子们面前抖落一番。因为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做法:既然如此明白,为何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来回奔波,出高价请老师呢?这里有一例:
例1:有一次带孩子去参加地区巴赫钢琴选拔赛。比赛间隔时遇到了一位熟识的孩子,问他为何不高兴。他说太紧张了,弹错一个键之后加快了节奏,并解释说明年不想来了:反正也不会做钢琴家!
当孩子们年幼的时候,若父母掂量在学费的份上逼一逼或许还能冒出个尖来,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而形成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对待西方音乐的态度,加上技巧上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它课程上的压力,因此,这些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会选择放弃音乐。也许这是孩子们一生中第一个放弃,不能不说与这些父母最初的想法是吻合的!
(三)理念
既然学习音乐也有它的弊端,那么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们学习乐器呢?这里有两个实例:
例1:我大孩子5岁半的时候,有一次看见我在练习钢琴,走过来跟我说要学钢琴,我说你还太小,等长大一点再说吧;第二个星期,孩子又跟我提到学钢琴之事,我还是照旧没有答应;第三个星期,当孩子重复了他的要求之后我答应了,但条件是:要么不要学,要学就要认认真真地学!
虽然我大孩子在前半年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练习,大概每星期练习10分钟左右吧。但当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有音乐天赋的时候,也就是从6岁到8岁这两年间,孩子每星期至少练习10个小时以上,且从来不用我监督。而我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他练习,跟孩子说说话。虽然我花费了许多时间,但想来这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由于每个孩子成熟的时间不一,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起始时间。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乐器前静心20分钟的话,那么,我个人以为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乐器的能力;要不然,孩子还需等待。比如,我女儿是在快8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钢琴和其它乐器的。
例2:有一次感冒,去诊所看病,刚好是第一次新换的家庭医生,也刚好是那一天这位医生最后一位病人。走到医生的房间,看到墙上几幅照片,好奇地问道:“你孩子们都游泳吗?”医生面露喜色,很自豪地说:“对,兄妹两个全部拿到大学的奖学金!”于是,我们聊开了:从体育到学习、从音乐到艺术、从做人到事业,可以说我是无话不问,医生则是滔滔不绝,好像久未逢知己似的。通过这一次的聊天,我才真正认识到原来美国一位普通医生教育孩子的严格程度远远高于我们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严格程度。我这才联想到所谓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是要靠知识面作为后盾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起伏,总会天有不测风云。那么,从小鼓励孩子们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日后有多大能耐,而是培养孩子们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能做到劳逸结合。当这位老医生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经常和朋友们聚会、自弹自唱的时候,我仿佛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中国家庭的孩子们学乐器学到后来痛恨乐器,厌烦西方古典音乐;或者说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只要有一位同龄人技高一筹,其他孩子们再也不敢上前抖抖威风、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觉得这些个反差太大了吗?这究竟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一定就是孩子们在音乐上没有天分?还是说做父母的也该反思、承担一些责任呢?
(四)事半功倍
要让孩子们对学习音乐事半功倍、津津乐道的话,做父母的是否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父母除了能提供孩子适当的音乐环境和经常与孩子交流之外,也应尽早地在孩子学习乐器之后了解自己孩子是否对音符很敏感。比如,确认孩子是否存在Perfect Pitch(完整音高),也就是当孩子听到单个音符的时候能否准确地辨别出是哪个音符发出的声音;或者说存在Relative Pitch(相对音高),也就是当固定一个音符之后,它周围的音符孩子们是否能准确地说出来。也许是亚洲语言发音的特殊性,大约20%左右的亚裔孩子在听力上属于Perfect Pitch,比例极高。因此,当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有这方面天分的时候,应尽早鼓励孩子时时刻刻讲出所听到的音符和调。例如,以前开车外出的时候,我经常建议自己的孩子讲出正在播放中的交响乐音符和调的变化。后来孩子连别人走路,或者在高速公路上听到汽车发出的声响都能辨别出它们的音符和调。
2。由于中、西方音乐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对幼时的孩子们来说我比较主张以听西方音乐为主,不要混合着听,以免无形中影响了孩子 Perfect Pitch 的健全。例如,中国的乐器实际上是由自然音组成的,也就是说音乐尽量接近于自然声响,如,流水声,鸟声等等,那么按此标准十七世纪之后西方音乐听起来都应该是走调的;反之,也是如此!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 - 1750)为了能让每个音符之间相对和谐而调整了自然音,也就是说,让每个自然音相互兼顾“走”一点调而形成和谐音乐系统。并且为所有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谱写出了24首钢琴曲,前后谱写了两次共48首,称之外十二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所以,经常欣赏中国音乐的人们不习惯西方的古典音乐,而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们总觉得中国音乐是走调的,源于它们之间的区别。
3。对于不太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家庭,但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古典音乐熏陶,那么,不妨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试一试这样的欣赏序列:Easy Listening(电影音乐等等), New Age(描述宇宙及大自然等等),Piano Sonata(钢琴奏鸣曲),Piano Concerto(钢琴协奏曲),Symphony (交响乐),Opera(歌剧)。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中,不妨先从聆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开始,因为莫扎特的许多音乐作品轻快明朗,听觉上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同时也能起到静心的作用;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有深度,有气魄,对于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遇到挫折时不屈不饶有一定的帮助。
4。对于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来说,要保持技术上的一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况且无休止地重复练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往往也是枯燥乏味、难以持久的。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学会调琴、学会在音乐软件上谱曲。对于初学的孩子们来说,Finale NotePad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有免费的版本;而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孩子们来说,Sibelius音乐软件应该是专业版本了。当然,若父母花上一千多元,投资录音设备让孩子们玩玩也不是奢侈之事,毕竟这样一来孩子们既可以知道自己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又能增加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音乐能够成为孩子们将来一生的伙伴。
5。通常情况下,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流行音乐,而不是古典音乐。因为流行音乐相对短小精悍,容易上口;而古典音乐则不然。因此,在我孩子们幼年的时候,他们踏进家门听到的只有西方古典音乐。十几年过后,古典音乐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这个时候,我也就不限制他们音乐上的喜好了,相信孩子们这一辈子不会简单地去拒绝古典音乐了!
总之,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除了经济上付出之外,对孩子们和父母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时时刻刻会改变孩子们和父母的心态,时时刻刻会干扰孩子们和父母之间原本相对和睦的环境,因此“得”和“失”是难以平衡的。但是,父母只要认识到从小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音乐环境和气氛的话,那么事半功倍是可能的,因为,孩子们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熟悉的音调,习惯于已经听过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