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_Le2018-05-11 14:06:26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名曲。她原是巴赫《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咏叹调”。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5)把这个乐章改编成小提琴曲,旋律全部在G弦上演奏,并因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我们先来看巴赫的原作。管弦乐组曲是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大型器乐体裁,起源于法国宫廷,由多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通常是比较雄伟的“序曲”(ouvertures),后面的乐章多用欧洲流行的舞曲,也有只标明音乐速度的,还有歌唱性较强的乐章,叫“咏叹调”(air)。

巴赫先后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后人称管弦乐组曲第1至4号 ,是巴赫较重要的器乐作品。其中《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作于约1730年,包括五个乐章:

1.序曲(Ouverture);

2.咏叹调(Air);

3.加沃特舞曲(Gavotte);

4.布列舞曲(Bourrée);

5.吉格舞曲(Gigue)。

其乐队包括三支小号,两支双簧管,一组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演奏数字低音乐器(常包括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风琴或羽管键琴)。第二乐章只用弦乐及部分数字低音乐器,音乐旋律优美,气质典雅。

下面我们先欣赏其中的第二乐章“咏叹调”,也就是《G弦上的咏叹调》的原作。由美国音乐之声早期音乐合奏团(Early Music ensemble Voices of Music)用仿古方式演奏。

Air on the G String (Suite No. 3, BWV 1068) J. S. Bach, original instrumen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lw6fUux4o&ab_channel=VoicesofMusic

 

下面是巴赫《D大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全曲的音像,用仿古方式,由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演奏, 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挥。

Bach, Overture no 3 D Major – Harnoncou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DDccGxXUc&ab_channel=syncmasterviolin

 

下面再来看威廉密改编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他保留了原作的结构,但调性从原作的D大调改为C大调,取原作第一小提琴的旋律,降低九度,由小提琴独奏,并只在最低的G弦上演奏,由钢琴或风琴伴奏。我感觉与原作相比,总体上保持了优美典雅的特征,只是由于主旋律降低了九度,使音乐少了几分清丽,多了几分厚重。

下面的音像应该是忠于改编的小提琴独奏版本,由著名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 (Kyung-Wha Chung)演奏,凯文 肯纳(Kevin Kenner)钢琴伴奏。可以看到听到,小提琴的全部旋律都是在G弦演奏的,这样的音像不多见。

Kyung-Wha Chung : J.S.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arr. from Orchestral Sui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1_bCsEHJ2c&ab_channel=estrellitalee

 

《G弦上的咏叹调》广为流传,又有一些不同形式的改编版,下面是一个现代管弦乐队的版本,由马尔科姆 萨金特(Malcolm Sargent)改编,英国皇家爱乐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于2010年演奏,安德鲁 利顿(Andrew Litton)指挥。

BBC Proms 2010 - Bach Day 8 - Air On The G St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EOTYZuu-M&ab_channel=cheesehoven

 

关于巴赫《管弦乐组曲》 的更多信息,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chestral_suites_(Bach)#Suite_No._3_in_D_major,_BWV_1068

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 的更多信息,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ir_on_the_G_String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G%E5%BC%A6%E4%B8%8A%E7%9A%84%E5%92%8F%E5%8F%B9%E8%B0%8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