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_Le2019-05-20 21:56:39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五”,完成于1808年,并于同年在维也纳首演。

“第五”有时又被称为“命运交响曲”,但“命运”这个名字并非出自作曲家本人,而是后人加上的,根据是:据说贝多芬在谈到作品开头的动机时,曾说过那是“命运在敲门。” 我不赞同用“命运”来对这部作品作近乎庸俗的解读;但另一方面,如果说作品表现了人对命运的抗争,以及“通过痛苦,得到欢乐”(或“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的含意,或许也说得过去。

“第五”由以下四个乐章组成:

I: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小调;

II:生动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降A大调;

III: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c小调;

IV:快板 – 急板(Allegro – Presto),C大调。

全曲用时约30-40分钟。

“第五”的乐队包括短笛一支,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各两支,低音大管一支,长号三支,加定音鼓和弦乐。注意:与前几部交响曲相比,乐队有所扩充;短笛和长号都是第一次被用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在世界范围内,贝多芬“第五”也是最早在乐队中加上这两种乐器的交响曲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演奏贝多芬及更早时期的交响曲,乐队编制有时会和原谱有出入,主要是乐器种类和数量有时会有所增加。例如下面维也纳爱乐乐团2010年演出的“第五”的视频,乐队用了三支圆号(而不是两支)。除了管乐器,当代乐队各声部的弦乐器的数量也往往比贝多芬及更在的年代要多。这可能是后人根据演出的需要(如演出场所等)对乐器的数量进行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对此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各种“仿古乐队”,他们的乐队编制及乐器形制应该更忠于原谱和历史。

“第五”在交响曲创作方面不乏首创因素,例如,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是由那个著名的三短一长的动机反复变化发展而成。这个动机及其简练,只有四个音符,却不仅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而且还多次出现在后面的三个乐章中。

“第五”是古典音乐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被经常演奏的交响曲之一。同时,“第五”可能还是被改编最多的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等很多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第五”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古典音乐的一个代表和象征。

下面是贝多芬“第五”全曲的音像,是2010年由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

Beethoven, Sinfonía Nº 5. Wiener Philharmoniker,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EkOpYEx0w&ab_channel=ElJard%C3%ADndeEpicuro

 

下面是“第五”的一个音频版本: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1963发行的唱片: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YHNLKp4RU&ab_channel=oppie47

 

还有上次提到的多种版本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或录像。下面是富特文格勒指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音频在 youtube 上的链接:

Beethoven by W.Furtwängler - Symphonies n°1,2,3,4,5,6,7,8,9 / Overtures (Century’s recor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RBOr4L-yk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5_(Beethoven)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c%E5%B0%8F%E8%B0%83%E7%AC%AC%E4%BA%94%E4%BA%A4%E5%93%8D%E6%9B%B2?fromtitle=%E8%B4%9D%E5%A4%9A%E8%8A%AC%E7%AC%AC%E4%BA%94%E4%BA%A4%E5%93%8D%E6%9B%B2&fromid=323206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