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2019-07-04 06:25:36

     此巴非彼巴,今蜀异古蜀

       许多人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彻头彻尾的“重庆人”时他们已经是加入“数典忘祖”之伍了。
      就象许多香港年轻人说自己是纯粹的“香港人”而不是“中国人”,有的台湾青年称自己是“Taiwanese”而不是“Chinese”时,他们己忘记了他的祖宗是谁了。不,他们忘记了他自己是谁了,更不管世界上谁是谁了!
      成渝两地,撇开来各地城镇乡村以及全国其他城市蜂拥进入的人口不论,哪怕他父母、祖父母都是成渝两市的,其祖先也不可能是“本地人”。


       重庆、四川早已不是当年的巴蜀,但人们却跟潮流似的附庸古巴蜀。
      想当年“破四旧、立四新”,人们总是将自己和旧文化、旧风俗、就习惯“撇清关系,划清界限”。而今又“正本清源”,人众又回到一切仿古、炫古、学古,再现古,不啻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
     去四川、重庆一游吧,你可看到大街小巷,古文化一条街,打出古代的巴蜀特色。
到处是古香古色的“打扮”,就像看到黑肤色的人涂上白色石膏,黄色的脸庞染出褐色、金黄色、栗色的头发一样,虽然时尚,但缺乏协调感!


       今天的成都重庆已经几乎没有古代巴蜀的元素了,因为“人(的)种(类)”变了,文化、风俗习惯已经去古巴蜀文化许久许久了。
      2004年开市的成都“锦里”民俗一条街有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坐落其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似是而非。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工作岗位,为了打造政绩工程的一环,虽然有其实利,无可厚非,但毕竟与“文化”相去甚远。
      重庆的磁器口2002年被确定为“魅力重庆一日游”的景点。
      紧邻武侯祠的“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现在的锦里是成都有名的步行商业街,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锦里由一大片清末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组成,酒吧娱乐区、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中国就是这样,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种新鲜事物出台,大家争先恐后,相互仿效,人云亦云,大同小异,毫无二致的东西太多。
    北京市有国子监街、南铜锣鼓巷开了头,就有了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关、山东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海口骑楼老街)、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风起云涌,纷纷出笼。
       在解放初期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人民公园”,“中山路”,“劳动大街”……
       在“文革”时期,各地争相推出毛泽东高大的石膏、石头塑像……
       在“文革”初期人们的名字逐渐改为:刘红,李卫东,张军,王革,赵平……
       在“文革”后期人们的名字逐渐改为:刘佳佳,李可可,张平平,王丽丽,赵芸芸……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名字逐渐改为:高圆圆,陈兵兵,李冰冰,范冰冰,刘诗诗……
        近来更多的人们的明治逐渐改为:Allan张,Agel王,Jeff黄,Mac杨,Maggie刘……
        这都是跟风、该潮流、追时髦、显摆的盲动之众!
      在天津有古文化街,在青岛有大学路,在南京有条路,叫陵园路,在上海有田子坊,在西安有回民街。在重庆有中山四路,在武汉有黎黄陂路,在厦门有中山路,今天的成都有锦里古文化一条街。

      以前的四川话是南路话,现在多数四川话是来自湖广。
      现在的四川话分为很多类,最大的两类是湖广话和南路话。南路话是岷江西和南说的话,东和北是湖广话。湖广话最正宗的是重庆话(因为离得远,受南路话影响小)。连四川话都不是以前的四川话了,就证明四川已经是“华夏文明化”了。
       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有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在四川已经赤地千里之后,雪上加霜,张献忠剿四川,向焚烧了成都的宫殿庐舍,率众出川北进,尽杀川兵。清军入关,到达成都府时,整个成都只剩下不到二十户人。
     因为明清之际四川盆地几乎是无人区,之前的再多辉煌跟之后都没有关系。顺治十八年的人口统计四川:“丁一万”。
      明末清初,由全国各地移民的后裔。就像今天的深圳,有谁能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深圳人”?都是全国各地“移民”的结果。
      古往今来,四川“天府之国”的地貌没有多大变化,成都平原也没有多大变迁。
就像当今的电脑,硬件变化不大,而软件彻底改变了,系统也变了,安卓版本变成了苹果版本一样。四川人彻底地改变了,人情世故自然也会改变。
      当然软件的改变也自然会引起硬件变化的跟上才能“配套”!
      故而古代四川的荣光在当今的四川完全没有传承继续。就像地理学上的年代断层。因为通过历史上的几次大杀屠戮,古蜀国人已经所剩不多,留下来的都被后来的移民“同化”。
再如四川话,川东的四川话和川西的四川话都大不一样;同样是川西的郫县和温江区域不同也不完全一样,更不用说双流和青神之间的区别了。
 
        四川人十分喜欢吃辣,他们精心烹制的川菜更是举世闻名。
        四川人喜欢吃辣的完全是移民的习惯和移民们的进化的结果。
        古代四川人是不吃辛辣食品的。他们与现在江浙一带人的口味十分相似,就是喜欢吃甜食。在古代,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称号,肥沃的成都平原让蜀地变得无比富庶,物产非常丰富。在没有蔗糖的时代,甜味是十分难得的,但在富饶的蜀地,这都不是事。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中提到:“新城孟太守道,蜀睹豚鸡骛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意思是说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制这些食材的时候,喜欢用糖和蜂蜜调味。对于当时北方人来说,在烤肉上面涂上蜜糖,简直是不可思议之举。
        四川人开始吃辣的是在清初,因为辣椒不是旧大陆的作物,而是源于美洲。
直到明朝中后期,辣椒才传入中国,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菜肴。
    口味是不容易改变的,四川人口味由嗜甜转向是辣也是近代口味变重的“人(的)种(类)”改变的结果!

      当今的四川人性子是比较慵懒、休闲,是与古代巴蜀人的冲劲格格不入的。
      当年的刘备因为不愿意过度安逸,很讨厌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就成都而言那是各省移民的大杂烩,当然具有包容性。
     成都重庆的“正宗”川味火锅具有麻、辣、烫、鲜等特点是与古代巴蜀人的口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的锦官城和当今的成都市已经是风貌全改,杜甫看到“丞相祠堂”是“柏森森”的,而今的“武侯祠”却是“乌央乌央”、人山人海一大群拥挤的“观光者”。当年杜甫的“草堂”而今成了商业大街。
        一切斥资复建,一切商业打造,为的一个目的政府的“GDP”,个人的中饱私囊。2017GDP达到1.3万亿完全是靠了规模的经济东拼西凑的产物,另当别论。

      诗云:
      五律 成渝古今
      情调古今异,格差岂壤云!
      峨眉三峡远,芥蒂葛藤深。
      急性巴青壮,懒庸蜀女君。
      不愁人易老,染发对华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