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2020-01-26 18:23:46

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也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这种精神和爽朗相结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武汉人的这种性格甚至表现于他们的生活方式。
 

      武汉人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这有点像上海人。不过,上海人名声不好,是因为他们自视太高,看不起人;武汉人名声不好,则是因为他们火气太大,喜欢骂人。

      说起来,武汉人骂人的“水平”,大概算得上全国第一。

      武汉市的“市骂”很多,最常用和最通用的主要是“*****养的”(次为“个板马”),使用频率比咱们的“国骂”(他妈的)还高。武汉并非中国妓女集中的地方,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养的”?真是怪事!

      其实,这句话,有时也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骂人,只不过表示一种语气,甚至只是一种习惯用语,什么意思也没有。

      比方说,武汉人称赞一本书或一场球赛好看、一场游戏或一件事情好玩,就会兴高采烈地说:“个*****养的,好过瘾呀!”夸奖别人长得漂亮或事情做得漂亮,也会说:“个*****养的,好清爽呀!”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中吉玲的姐姐们就是这样相互称呼的。每到这时,吉玲妈就会不紧不慢满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妈我没当过*****。”想想也是,武汉人这样说话,如果认真算来,岂非自己骂自己?不过武汉人既然“什么娘都敢骂”,当然也就敢骂自己的娘。一个连自己的娘都敢骂的人,当然也就所向无敌,没人敢惹。

      这就和上海人很有些不一样。

      上海人是“派头大,胆子小”。平常没事的时候,一副“高等华人”的派头,不把外地人放在眼里,一旦外地人凶起来,“乖乖隆地洞”,立刻就“退兵三舍”,声明“君子动口,不好动手的喏”。

      武汉人可没有这么“温良恭俭让”。他们不但敢“动口”,而且也敢“动手”。武汉人到上海,看 上海人吵架,常常会不耐烦:“个*****养的,吵半天了,还不动手!”他们觉得很不过瘾。

      的确,武汉人的敢动手,也是全国有名但仍逊于辽宁人。“文革”中,他们可是连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因此,正如全国都有点讨厌上海人(但不害怕),全国也都有点害怕武汉人(但不讨厌)

      讨厌而不害怕,所以讽刺上海人的笑话小品不少;害怕而不讨厌,所以讽刺武汉人的笑话小品不多,尽管背地里也不少嘀咕。

      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

      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实际上也是“您”字的音变,读作nia,和nin非常接近(武汉话之属于北方语系,此即证明)。不同的是,武汉话的“您家”还可以用于第三人称,比如“他您家”,相当于“他老人家”。

      同样,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也相当于北京人的“您哪”。

      北京人讲究礼数,开口闭口,每句话后面都得跟个“您哪”:“多谢您哪!回见您哪!多穿点衣裳别着了凉您哪!”武汉人也一样:“劳为(有劳、偏劳、多谢)您家!好走您家!明儿再来您家!”你说礼性大不大。

      不过,在北京人那里,“您”是“您”,“您哪”是“您哪”,一用于称呼,一用于后缀,不会混乱。而武汉人则不论是“您”还是“您哪”,通通都是“您家”。结果就闹出这样的笑话来。一个武汉人问:“您家屋里的猪养得好肥呀,么时候杀您家?”对方答:“明儿杀您家。”两个人都很客气、讲礼,但结果却好像两个人都挨了骂。

      只要使用“您家”,不管是用于称呼,还是用于后缀,都是“敬语体”。这一点和北京话大体上一样。但如果长辈对晚辈说话也用起“您家”来了,则可能会有挖苦讽刺之意。

      当然,北京人在“损人”时也会使用“您”这个字。比如买东西嫌贵,卖主白眼一翻:“您哪,自个儿留着慢慢花吧!”这种用法武汉也有:“不买就算了呐!您家们味儿几大呐!”但不难听出,北京人的话里透着股子蔑视,武汉人的话里则是气哼哼的了。

      所以,武汉人虽然也会“损人”(准确地说是“挖苦”),却更喜欢痛痛快快地骂人。骂人多过瘾呀不用“您家”长“您家”短的,一句“*****养的”,就什么意思都清楚了。

      武汉人虽然十分讲礼(只限于熟人),却并不虚伪。相反,他们还极为憎恶虚情假意、装模做样的做派,称之为“鬼做”,有时也叫“啫”音(zě)

      “啫”这 个字,字典上没有,是武汉独有的方言。它和上海话中的“嗲”有相近之处又大不相同。上海话中的“嗲”,至少并不都是贬义,比方说“老嗲咯”就是“非常好” 的意思。武汉人之所谓“啫”却绝无“好”意,最多只有“娇嗲”的意思。

      比如一个有资格撒娇的儿童一般限于女孩十分娇嗲可爱,武汉人也会赞赏地说:“这伢好啫呀!”而极尽撒娇之能事,则叫“啫得滂醒”。

      但更多的用法,却是对“撒娇”、“发嗲”的一种轻蔑、讽刺和批判,尤其是指那些根本没有资格撒娇、发嗲或摆谱,却又要装模做样、忸怩作态者之让人“恶心”、“犯酸”处。

      遇到这样的情况,武汉人就会十分鄙夷地说:“你啫个么事?”或“闯到鬼了,屁大一点的办事处,他个*****养的还啫不过”看来,武汉人之所谓“啫”,大概略似于台湾人所谓“作秀”。所以武汉人也把“啫”和很“作秀”的人叫作“庄秀梅”,也是有“作 秀”的意思。

      不过,“作秀”作的都是“秀”,“啫”作的却不一定是“秀”,甚至根本“不是东西”;“作秀”虽然假,却或者有观赏性,或者能糊弄人,“啫”却既无观赏性,也不能糊弄人,只能让人恶心。所以,说一个人“啫里啫气”,绝非好评。

      武汉还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差火”。

      所谓“差火”,也就是不上路、不道德、不像话、不够意思、不懂规矩、不好说话、爱挑毛病、做事不到位等意思的一种总体表示。因为做饭如果差一把火,就会煮成夹生饭,所以差火又叫“夹生”,也叫“半调子”。

      在武汉话里,“他个‘板马’蛮夹生”、“他个‘板马’蛮差火”,或“莫差火”、“你个*****养的夹生么事”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夹生饭不能吃,半调子不好听。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就会被认为是差 火、夹生,他在武汉人中间也就很难做人。

      那么,什么人或者说要怎样做才不“夹生”或不“差火”呢?

      第一要“仗义”,第二要“大方”,第三要“到位”。武汉人很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真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个人,一旦有难,找武汉的朋友帮忙,多半能够得到有力的帮助。如果你是他们的“梗朋友”,则能得到他们的拼死相助。武汉人所谓“梗朋友”,相当于北京人的“铁哥们”。

      “梗”这个字,有人认为应该写作“耿”,即忠心耿耿的意思。我却认为应该写作“梗”。因为武汉话中的“gěng”,首先有“完整”之意。比方说一个东西要保持完整,不能掰开、折断、切 碎,武汉人就会说:“莫掰,要gěng的”。查遍同音字,也只有表示植物之根、枝、茎的“梗”字约略近之。植物的根、枝、茎在被折断掰断之前,当然是“梗的”。

      所以,梗,在武汉话中,又有“地道”之意。比如某个人不折不扣地是个糊涂虫,武汉人就会说:“这个老几‘活梗地’是个‘糊溏’。”所谓“活梗地”,也就是地地道道地、不折不扣地。“铁哥们”当然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朋友,也是没有半点含糊、一点也不夹生的朋友,同时还是可以把自己完整地、全身心地交付出去的朋友,因此是“梗朋友”。

      和武汉人交“梗朋友”,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武汉人对朋友的要求并不高。他们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对脾气、够意思。说不易,则因为人家是“梗的”,你也得是“梗的”。在武汉人看来,交朋友就得“一根灯草点灯——没(读如“冒”)得二心”,不能“码倒搞”(做假)、“诈倒裹”(吹牛),更不能“抽跳板”。

      “抽跳板”也叫“抽跳”。它有“过河拆桥”的意思,但比“过河拆桥”内容更丰富。

      “抽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朋友搭好了跳板,因为讲义气,让你先上,然而你上去后却把跳板抽走了,害得朋友上不来;二是你答应给朋友搭跳板,甚至已经搭了,但临到朋友准备上时,你却把跳板抽走,害得朋友希望落空,而且想补救也来不及。

      显然,无论哪一种,都是差火、夹生、半调子,简直不是东西。严格说来,“抽跳”已是背叛。如果竟然出卖朋友,则叫“反水”,那就会成为一切朋友的公敌,最为武汉人所不耻,连“*****养的”都不如了。

1月23日,武汉市民佩戴口罩,在超市购买生活用品等物资。中新社记者 邹浩 摄

      照理说,武汉人这个要求并不高。

      不错,不吹牛、不扯谎、不抽跳、不反水,这些要求是不高,只能算作是交朋友的起码道德要求。而且,不但武汉人会这样要求,其他地方人也会这样要求。所以,能做到这些,还不能算是“梗”。

      所谓“梗”,就是完整地、全部地、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朋友,包括隐私。这就不容易了。但武汉所谓“梗朋友”是有这个要 求的。至少,当你的“梗朋友”有事来找你帮忙时,你必须毫不犹豫和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连“哽”都不打一个。

      打不打“”,是看一个朋友“梗不梗”的试金石。所谓“打哽”,原本指说话卡壳。一个人,如果有所犹豫,说话就不会流畅。所以,打不打“哽”,也就是犹豫不犹豫。不犹豫就不打哽,也就不“梗”。

      反之,则是“梗”。一个小女孩“哽”一下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大男人也“哽”,就会遭人耻笑,因为那往往也就 是“不够意思”的意思。如果朋友来找你帮忙,你居然还“哽不过”,那就不但是“不够意思”,而且是“差火”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养的”。

      不“打哽”,也就是“爽朗”,武汉话叫“唰喇”。对于一个武汉人来说,“唰喇”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意味着一个人够不够意思和有没有意思,而且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会不会被人看得起。

      比如你对一个武汉人介绍另一个人说“那个人一点都不‘唰喇’”,这个武汉人的眼里马上就会露出鄙夷蔑视的目光。

      “唰喇”的本义是“快”。比如要求动作快一点,武汉人就会说“搞‘唰喇’点”。要求决定快一点,也会说“搞‘唰喇’点。如果如此催促还不“唰喇,那就是 “打哽”了。显然,这里说的“快”,还不是或不完全是“快捷”,而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 “爽快”。

      武汉人读作“唰喇”,不知是爽朗、爽快一词的音变,还是一个象声词,——书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带风,出手很快,也唰喇。不过,从武汉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看,我怀疑那是拔刀子的声音。

      快则爽,叫“爽快”;爽则朗,叫“爽朗”。爽朗是武汉人性格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要用一两个字概括武汉人的性格,那就是“爽朗”。

      爽朗之于武汉人,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

      上海人崇拜精明,因此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

      武汉人崇尚爽朗,也有一系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如夹生、差火、半调子、哽不过等都是。此外还有“扳俏”。

      所谓“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拿把”,亦即没来头和没道理地摆谱拿架子。别人给他四两颜色,他就当真开个染房。朋友有事来找他,也要打官腔,或者扭捏拿把不肯痛痛快快答应。这时,武汉人就会既愤怒又轻蔑地说:“老子把他当个人,他倒跟老子扳起俏来了。”

      扳俏不可取,嘀哆也要不得。所谓“嘀哆”,也就是唠叨、啰嗦、粘乎、婆婆妈妈、拉拉扯扯,有时也包括瞻前顾后、想法太多等?

风隐2020-01-26 19:29:56
加油,武汉!
栾世清2020-01-26 21:45:59
接待和劝返疫区出来的人员应该人性化,科学化。 态度和善,耐心,合理地遵从规则。
牛老汉2020-01-26 22:40:33
+1
hibiskus2020-01-26 22:49:48
武汉话不少地方和其它南方方言相近
兰草花2020-01-27 00:02:50
加油,武汉!
ilovefriday2020-01-27 01:28:19
愿上帝保守武汉。
pandali2020-01-27 01:42:56
吃得太饱了,写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美化武汉也不忘记拉上上海丑化一下。自恋自吹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