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就应该回去的强拉硬套,是禁不起逻辑推理的:人的一生父母不会永远陪着你,人生之路是靠自已选出来的,无论怎样选、怎样走、生你养你的地方始终还是你家。我看没有谁不思念自己家园,再不好也是自己祖家,老话有说、“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已然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就算再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有胆量出來就要有胆量承担一切。“好马不吃回草”再困难也必须想办法克服。
古言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遇到困难就放弃不是我的所为。出來闯就要有闯的样子,希望将来能闯出个样子来,把目光放远一点,不要被目前的困难吓倒,这就是我的本性。做人不能只顾自己目前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要把目标放远一点为将来打算,将来还要成家立业后。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还要为了下一代着想,必须为家庭为孩子负责到底,这才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1964年我还不到廿岁,当年跟大流偷渡到人生路不熟的所谓“天堂”香港,在“天堂”香港居住了十一年,十一年间为了生活东奔西跑到处找工作,期间干了九种行业之多,居所也随着工作变化换了八、九处。如果遇到工作不稳定时,才真正体会到“今日不知明日过”、明日来时明日愁。
单身仔没有家庭负担还好,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有一日过一日。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要解决一日三餐温饱问题,还要为小孩将来考虑,必须负起做父母的责任,拼命工作希望存点积蓄,好为将来小孩供书教学做准备。“天堂”香港虽然离家很近(不到一天路程),由于工作不隐定生活困难,致使长达八年才在七一年第一次回家(那时正值文革年代)。
在香港那段日子真不好过,有了家庭后生活重担压得透不过气來,工作时有时无。为了家庭、孩子必须另寻出路。七五年偶然机会,跑到遥遥万里异国谋生。在语言文化隔膜下经历了困难重重,几个月后把家庭搞来,一家四口住在一房一厅(长方型中间隔开、一头房一头厅)没有浴室,厕所设在楼梯底的小房子里,一人工作四人吃饭过着贫困日子。为了对家庭对孩子负责再困也要想法度过,为了下一代做牛做马都要继续下了,不想过、想跑?除非自杀。
经过十多年拼搏及孩子渐渐长大后,从进入英国起长达十八年之久才在九二年才第一次回老家。回去?说得轻巧,谁不想回家?能丢下一切不管吗?寄人篱下四十多年,我始终接受不了西方那种的生活习惯,几十年来都是过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方式,要融入西方社会我这一代是没机会了,就算有机会在语言隔膜之下想融入也融入不了,只有寄望于下一代吧。
有人说,既然在外过得不好就应该回去,这是什么逻辑?多少华人华侨在海外个个都过得很好?从來没有遇到不如意之事,不见得吧?很多人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在外受人歧视欺压,照这些人逻辑这类人就必须回去了。千万别说在外民主、自由、人人平等、没有歧视这种无知之谈,不要做出自己说出来连自己都不相信之事。
再说回去两字说出容易做就难了,是否不须要考虑其它问题,不说路程遥远路费巨大,回去以后生活如何安排?一家大小一起回去生话如何解决,这些是否要考虑?随随便便回去是否现实。华人华侨客死异乡多得是,他们不想回去吗?事业有成锦衣还乡才是光宗耀祖之事,穷光蛋一个你愿回去?他人怎样看你。
自己过得不如意为了下一代再难也要想法过下去,希望寄托于将來下一代。南洋富有的华侨像李光耀家族一群,他们一开始就富有?我不相信他们的前辈是带着百万家财到南洋开业?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经过几代人受尽苦难闯出来的,他们前辈不如意之事连他后辈也不一定知道。
年代隔膜理解问题是有很大差距的,温室长大一群享受着前辈闯出的成果,过着美好的生活,他们接触到都是现代的东西,他们那知道前辈创业那种辛酸,例如我自己几个孩子长大了,他们所见所闻都是现代东西,那知道我们这辈人是怎样过来的,我曾经多次说我过去怎样怎样,他们根本不会相信,这就是时代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