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有一句老话“路线正确与否决定一切”。这讲的是内因决定论,没有半点责怪外部环境的意思。
按中共历史叙述,当年因为路线正确,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根据地可以有根据地,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
我们且不去纠缠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是非对错,只就中共当年是否能最后实现“打天下”的目的而言,在几经“错误路线”的折腾损失之后,毛的路线获得了成功,为中共打下了江山。在这个意义上说毛的路线在策略上是正确的,并无不可。
不过随之而来,按中共自己后来的决议所说的,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路线出了问题,经历不断的折腾,最后弄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过来人都知道,那时,老百姓一月几两食油,几片豆腐,几两猪肉,凭票供应。这还只是城镇居民和“吃国家粮”的人才有的待遇,食堂里张贴着“最高指示”,号召人民“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治国到了这个地步,不好意思要老百姓“翻身解放”了还天天喝稀粥,只好说“半干半稀”,搞“瓜菜代”,胡弄肚子,聊以果腹。
这时,不好自我打脸,说自己路线又变得不正确了,于是抛弃内因决定论,不再讲只要路线正确,没有什么,就可以有什么了,而是转向外因决定论。
解决不了老百姓温饱问题,那不是我治国无能,那完全是外因造成的:美帝封锁,苏修逼债,蒋介石将黄金都运去了台湾,“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多,底子薄”,党外有地富反坏右阶级敌人的捣乱,党内还有“走资派”和修正主义。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唯独不反省自己,最后还是不解决问题,中国贫穷依旧。
直到邓小平采用改革开放路线。还是那种外部环境,还是这片国土,还是这些人民。然而,由于拨乱反正,改弦易辙,外修和好,内不折腾,改革开放,低调务实,抛弃斗争哲学,注重发展经济,于是内部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外来资金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平地起高楼,40年里,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由于路线对头,没有什么,又可以有什么了。没有资金技术,打开国门,资金技术就来了,没有人才,恢复高考,开放留学,引进人才,人才也来了。没有饱饭吃,联产承包,分田单干,就家家有了余粮,“白面吃不完了”。市场物资匮乏,搞市场经济,物资就丰富起来了,没有房子住,无数的高楼就盖起来了。外部环境不友好,采用低调务实外交,韬光养晦,外部环境也友好了,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一个道理:凡是在一个时期中,外因决定论成了宣传的基调,各种怨天尤人的文件和文章成批出现,一切事情搞不好,都是因为外部敌人在搞破坏,那一定是这个时期的路线出了问题,一定是内外交困,内部经济出了问题,每况愈下,外交一团糟,国际主流国家都成了敌人,只能与边缘国家为友。因无法向人民交代,于是祭出外因决定论来卸责,掩盖治国无能和外交失策。
关于路线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现象。即用路线正确时期的成果去论证路线错误时期的路线正确。
有意思的是,“路线正确与否决定一切”这句话本身,似乎就是在路线错误时期中发明的。其最初出处有待考证。不过它在文革中被使用得最频繁。由于在这一时期中错误百出,无以自证英明,于是搞起了移花接木,用前一时期的正确来证明后一时期的错误。
到了后来,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如用邓时期因路线正确而获得的成果,去证明毛时期的路线错误不是错误了。或者用改革开放路线40年所获得的成果,去论证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瞎折腾路线的正确。这种移花接木通常以这样的冒功式话语出现:“如果这样做有问题,为什么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强国?”
人们不禁要问:改革开放的成果,与被拨乱反正的路线有关系吗,与否定改革开放的路线有关系吗?
显而易见的逻辑是,某一时期的成果,既不能被用来证明在它之前所发生的错误为正确,也不能证明在它之后所发生的所作作为的正确。
自己的路线,只能由自己干出的成绩或败绩,来证明其正确或错误。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张冠李戴。还是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