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2020-08-12 18:10:38

鲁迅去世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有一条是写给他儿子周海婴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魯迅全家福

“海婴六个月,1930年3月23日,上海”(扶周海婴的是鲁迅的手)

当时周海婴只有7岁,不过长大后他也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从北大核物理系毕业,成为无线电专家;他没有做空头文学家,却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

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1946,上海万国公墓,周海婴摄

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以上海难民、上海2·6轰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与北京的系列照片尤为珍贵。

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周海婴的影像里有许多热闹但又私人的政治场景。1948年初冬,周海婴随着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侯外庐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乘坐“华中轮”从香港绕道沈阳、大连北上北平。当时这一活动是对外严格保密的,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到二十岁的周海婴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锐,将镜头不失时机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瞬间。这一组独一无二的照片,填补了新政协档案的空白,成为见证历史的孤本。

1947年,北京,周海婴试用老式反光相机。

1953年,周海婴试用美国新闻相机 。

1948年底,许广平、周海婴母子随新政协的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参加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筹建,他成为唯一拍摄民主人士北上的摄影家。

这组影像已成为新政协历史的文献孤本。此外,他还在沈阳、北京等地拍摄了新中国早期健康向上的社会景象。

1949年,上海,霞飞坊农口的杂货店。周海婴/摄。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艺术,周海婴都不愧为20世纪中期杰出的摄影家,他的摄影理应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上占一席之地,并受到应有的学术评价。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周老一生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其中大部分从未面世。

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周海婴的大部分照片不适合在当时公开。"文革"后,虽然政治环境变得宽松,但周海婴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业余摄影者,一直不愿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当然,其中还有另一个隐秘的原因,即他怕自己的创作如果水平不够,有损父亲鲁迅的形象。

1949年2月,王任叔和他的儿子王克宁在北京饭店。周海婴/摄。

直至2006年,经过其子周令飞先生的鼓励和文献整理,周海婴的摄影才逐渐公布于众。

所有看过周海婴摄影的人都为之一震。

周海婴主要的精彩之作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年代和题材上,他的摄影水平不仅在民国后期和新中国早期达到了一流水准,即使在国际范围内,与当时一流的摄影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1948年,华中轮抵达丹东,右为周海婴。

周海婴的摄影完全对得起父亲鲁迅,也许鲁迅亦未想到,他的海婴在影像领域独树一帜。周海婴四五十年代的摄影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具备珍贵的历史价值。

这部分摄影反映了1949年前后中国两个社会的变迁,这个领域的影像资料现存留无多,尤其是反映具体的人群在大时代变迁中的日常生活的影像记录。

在"文革"中,大部分民间影像都已被毁掉,所幸周海婴冒着风险,将这些具有民间视角的影像保留了下来。

1947年,上海,左三为周海婴。

周海婴的创作也反映出他独特的个性,很多作品的拍摄视角跟当时的主流美学不一样。比如城市景观、社会生活和上海的弄堂人生等,都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如何在社会变迁中依然寻求社会之善的归属与人性的光辉。

1949年2月,沈阳农村土改。周海婴/摄。

建国七十多年来,关于新民主主义十年时期的影像都是公共意识形态或者国家主义的政治图像,迄今未曾发现过像周海婴拍摄的如此数量惊人的有关那一时期的私人影像,原因在于,当时拥有照相机的人群不是太多,而且一般也没有多少人会在建国后选择歌颂主流之外的私人角度,来摄取宏观的"解放"市景下的众生相,即使有类似拍摄者,大部分照片亦在"文革"中被销毁。

唯一能够与之并列的同期摄影,是1948~1949年间法国人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在中国拍摄的伟大作品。或曰:一位法国资深记者与一位上海弄堂青年的照片,能够对应么?事涉影像,历史别无选择。

而影像见证的雄辩,非仅定格于天才的"决定性瞬间",同时,取决于历史的"决定性地点":

当1949年中共军队大举南下、民主人士群集北上,布列松与周海婴的镜头正对准中国现代史关键时刻;还是这两个家伙,紧握照相机,在解放之初的上海街巷穿梭游荡……

1948,香港,母亲。周海婴/摄。

1949年2月,北京饭店,三叔周建人、三婶、堂妹周蕖。周海婴/摄。

1948年11月,华中轮上的邱哲。周海婴/摄。

1948年,华中轮上的马叙伦和郭沫若。周海婴/摄。

1948年,华中轮上的郭沫若、许广平、侯外庐。周海婴/摄。

1948年12月,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左起:翦伯赞、马叙伦宦乡、郭沫若、陈其尤许广平冯裕芳、侯外庐、许宝驹、连贯、沈志远、曹孟君、丘哲、当地中共领导人。周海婴/摄。

1948年12月,沈阳,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召开事宜。周海婴/摄。

1948年1月,沈阳,沈钧儒、李富春。周海婴/摄。

1949年2月,沈阳,李济深将军。周海婴/摄。

1949年1月,沈钧儒。周海婴/摄。

1949年2月,高跷队小憩。周海婴/摄。

1947年,上海,周海婴与朋友们。中间坐在树上的就是周海婴。

1947,上海民主人士。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家庭。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胆量。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弄堂女孩。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弄堂邻家。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打针。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弄堂里的修锁匠。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游黄浦江。周海婴/摄。

1949年二月,郭沫若、沈钧儒等人在沈阳车站合影。周海婴/摄。

1949年2月25日,黄炎培在开往北平的火车餐车里即兴演讲。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有车有车库。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绍维昌读报。周海婴/摄。

1948年,上海,三轮车。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四姊妹。周海婴/摄。

1949年,苏州河边上海邮政总局。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淮海路发大水。周海婴/摄。

1948年,上海,难民。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霞飞坊,熟食小贩,长的像宋小宝。周海婴/摄。

1950年,北京,庆祝八一游行。周海婴/摄。

1950年,北京,庆祝八一游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庆游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农业展览。周海婴/摄。

1950年代,北京,学生聚会。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挖渗井。周海婴/摄。

1952年,北京,大石作。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圆明园。周海婴/摄。

1949年,北京,酒仙。周海婴/摄。

1949年,河北,唐山火车站。周海婴/摄。

1949年,哈尔滨马迪尔宾馆。周海婴/摄。

1949年,沈阳故宫。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圆明园。周海婴/摄。

1950年,江南行。周海婴/摄。

1956年,江南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卢湾区"二六"事件。周海婴/摄。

1950年,北京,三八游园会部队演出。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学扯铃。周海婴/摄。

五十年代上海人结婚场景。周海婴/摄。

1949年6月,济南车站。周海婴/摄。

1949年,北京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周海婴/摄。

1956年,浙江绍兴,洗马桶。周海婴/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世事沧桑2020-08-14 01:54:48
鲁迅不幸言中,确实是,“倘无才能...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