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nonagare2018-01-04 16:24:27

美国华人眼中的北京:从大村庄到大县城的转变

九十年代初一家英文报纸撰文指出,北京象一个大村庄a big village,一个主要标志是郊区农民赶着马车进城贩卖瓜果蔬菜,反映出城市发展中多方面的问题。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北京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离国际大都市的自我定位还有很大差距,姑且称作大县城。本文首先指出大县城的几个主要标志,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文章最后谈作者写此文的初衷。

自行车

如果说大村庄的主要标志是马车进城,那么大县城的主要标志是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自行车大军。当然,同时还能看到大量的公共汽车。美国也有极少数人骑自行车上下班,也有少数人坐公共汽车,但是没有北京这么多。说明北京地铁和私家车在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汽车不普及说明多数人还比较穷,地铁不普及说明城市还比较落后。

市容市貌

按照美国大城市的标准来看,北京破旧肮脏。先说破旧,近年来虽然修建了一些地标建筑,但仍然有很多居民楼,学校,机关,商店破败不堪。美国大城市也有破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唐人街和黑人区,但是没有北京这样普遍。其次再说肮脏。 由于沙尘和雾霾,北京的建筑看起来灰蒙蒙的。街道上也有很多灰尘,下雨天变成泥水,弄脏鞋面和裤腿。裤子可以洗,鞋面上接缝处的泥没法去除,从美国回去的人会难以忍受,临走只好扔掉。

雾霾长期困扰北京。形成的原因有多个,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烧煤取暖——不像美国用天然气或电——因为烧煤便宜。雾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降水进入水体和土壤,最终污染水源和食物。北京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肺就像一张空气过滤网,胃就像一个垃圾箱。有的人浑然不知,自得其乐。有的人知道又无可奈何,得过且过。只有从美国回去的人才担惊受怕,想早日离开。

大量的“低端人口”也是大县城的一个标志。首先,把人划分成高低端本身就不是一种文明的做法。其次,“低端人口”集中的城乡结合部的存在,显示出大县城的一个本质特征。第三,这些人的大量存在,说明北京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劳动力,而不是技术。这是县城的又一个标志。

日常生活

北京缺乏廉价高品质的生活用品——从奶粉尿片到化妆品护肤品,从锅碗瓢盆到内衣外衣。北京人到美国探亲旅游,临走时扫货的情景让人联想起越南人和蒙古人到中国的场景。说一个具体例子:一个熟人,北京白领,年薪40万人民币,来美国旅游。临走时在T.J.Maxx购物800美元,你可以想象买了些什么。

北京缺乏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园,医院,游泳池,体育场馆,图书馆等。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到处人满为患。有人说这是因为北京人太多,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设施太少,所以造成人的集中。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修建多种设施,并且每种设施的数量都比较多,那么每个地方的人就会少。这是个简单的除法题。

北京的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机关,餐厅,商店等——设施差,很少有中央空调和地毯。公共厕所不免费提供手纸,洗手液,热水,烘干机或擦手纸。这些在美国习以为常的东西,到了北京成为高档场所的标志。

心语

大县城的标志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标志,不是只有我才看得见,它们存在于北京人每天的生活中。但北京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北京的问题,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反映了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即已经摆脱了极端落后,但是还不能说发达。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指出问题,希望北京不断进步。那里有我的亲人,我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唯一的孩子有一天去北京探亲旅游时,能够喜欢北京,更进一步喜欢中国。我希望他能认同他的父母所来自的国家,认同父母的文化。当然,我并不奢望他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他将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只是希望他不要象很多华人孩子那样否定自己的传统,因为我担心否定自己的传统可能会对他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我知道,他怎样看待中国,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主观意识,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能否赢得美国华人的认同感。一个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国家,无法赢得第二代华人的心。北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祝北京成功。最后加一句,县城只是一个比喻,并非歧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用户名被占用了2018-01-04 17:23:56
你把唐人街比黑人区?!而且美国大城市只有这2地脏乱差?
知名度比较高2018-01-04 19:14:57
这好像和我眼中的北京不太一样。我有空慢慢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