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一枚2018-04-28 19:57:40

(一)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文学城城头这篇作者伍国的《“老留”——迷失在中美之间的一代》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4/28/7203576.html。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完全的泛泛而谈,没有实例,然后以偏概全,虽然用了“一些”“大都”,所传达的观点却是“所有”。我这么断言,估计连作者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从文字来看,他自认是很公允的。但是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迷失在中美之间的一代”,都一代了,不是差不多是“所有”了?

我是老刘,扪心自问一下,我迷失了吗?我不觉得。

我能接触到的老刘们,他们都迷失了吗?有,但绝对不是大多数。

读了城头这篇文章,我想起NPR里经常会播放一些平常人的故事,我觉得与其这样泛泛而谈以偏概全,还不如讲一些普通的故事来得有说服力,也更有趣一些。可惜因为隐私问题,这些普通的故事也只能泛泛而谈,但我能保证在我眼前那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二)

先大概说一下我们。我们,是大学里的六个酒肉朋友。九十年代陆陆续续出国,第一批有侨眷关系,到最后一批已经不需要侨眷证明了。我是最后一批出国的。出国时和当年考上大学一样,很高兴也觉得很幸运,但也谈不上范进中举那样的狂喜,到美国时,也就是到了另一个地方,和当年到北京到上海一样,没有“暮登天子堂”那样的“扭曲心理”。

本科都是读数学,现在,四个在大学里做数学教授,一个在通讯公司,一个在基金公司。我不认为我们在美国二十多年,有太多“投机心态”。

六人里一半对文史哲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另一半也绝不是“人文教育严重缺乏”,谈吐之间总有新奇观点。

一半是基督徒,两个从来不是,一个大学学佛,出国后成为基督徒,现在返回去研究佛学。成为基督徒各有原因,但都很对得起自己,都是出于信仰,而不是出于“安慰自己的孤独感和进行社交”。

都是拿助学金出来的,所以有一定的自豪感,毕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是凭自己的本事在美国生存下来的。我不认为我们到美国来花了美国纳税人的钱。或者说,即使是我们花了美国纳税人的钱,也不认为那是施舍。美国大学录取了我们,给我们助学金,是互利的行为,他们需要我们搞科研,我们需要他们给我们提供资源。

我们会鄙视有些文科生,如果我们看到他/她们夸夸其谈一些明显缺乏逻辑和实证的观点,比如伍国的这篇文章。我们也会佩服有些文科生,如果他/他们能写出一些优美的文字。

在政治上,我们有明显的左派,有自认的自干五,有逍遥派,也有务实派。

我认为在美国,自私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态度。中文里自私是个贬义词,和英文里selfish一样。但是,在美国,任何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都是可以而且被鼓励的。不仅如此,这其实是美国的立国根本。

所以当有人在那里说某些华裔“自私”的时候,大家需要分析一下,到底是“追求自己的权益”,还是“selfish”。批判别人“随波逐流”的时候,大家也要想一想,这个明显的贬义词,是不是也是很正常很合理的一种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大家看看美国的医学律师计算机金融这些专业都很热门,所以这是个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现象,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到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地,俯视芸芸众生并斥之为“随波逐流”。

(三)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认识一些比我们出国更早的一些中国学生,但不是非常熟。都很努力,有一个生孩子前一天还在餐馆打工。你如果先把这种为自己努力的态度而产生的自豪感无端贬为“沾沾自喜”,然后加以批判,我只能说第一,你心术不正,为了说明你自己的观点把别人的想法扭曲,第二,你的三观有问题。

那时候出国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政治上没啥争论。但有“哪个地方中国人多,哪个地方是非多”这种说法。等到我出来工作,这种现象就没碰到过。

(四)

然后说说小刘。

我在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教书,所以接触不少小刘,总的来说不如一流大学优秀,所以样本会有偏差。和比我更老的老刘一样,我对他们也不是很熟,因为毕竟代沟还是很明显。只能大约说说。

十年前功课底子好一点的小刘多,中国留学生普遍学习认真,考试成绩好。最近五年底子弱的小刘多了不少,我们教授之间会有些交流,觉得有很明显的变化。从常识来看,现在留学生人数增加不少,所以良莠不齐也很正常。

从最近五年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有很认真的,有不认真的,也有第一二年不认真最后两年很认真的。

从和本地文化交往角度看,我们当年留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和本地人交往,更多看美剧。(当然后者有可能和我们当年中文环境很差有关。记得当年每星期等《华夏文摘》等得很幸苦。如今中文环境非常丰富。)现在的小刘,表面上看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混,校园里三三两两,基本看不到小刘和本地学生相杂的现象。我了解比较多一点的两个小刘,都没有学习本地文化的主动性。但我一个同学的外甥,在纽约,和非华裔学生混得也很不错。

从经济上看,五年前我认识的一批研究生,条件普通,住处也以经济为主要考虑因素。五年后认识的本科生里,有刚来买了二手豪华车然后自觉在朋友圈里被人瞧不起然后买新的豪华车这样的小刘,也有工薪阶层除了追求新款苹果手机其它都很普通的小刘,但普遍心态放松,自我认知上没有太大经济方面的压力。

(五)

最后说一说偏见。

凡是人,都有一个“印象”的问题。但这个印象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在文学城,就有几个非常活跃的马甲,随处发表一样的看法,如果另一派的马甲不喜欢发声,那我们看客就会有“大部分人都这样看”的印象,但事实不见得如此。

城头这篇《迷失的一代》,我觉得很有可能就是中了这个招。作者从各处看来听来的,可能差不多都是这一类老刘那一类小刘,然后就开始扩展到“一代老刘”,“一代小刘”。其实“一代老刘”本身也比较复杂,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只不过很有可能某一拨人的嗓门大了点。

我这篇文章无非是试图发发另外一个声音,给讨论增加一个角度。本人无意概括“一代老刘”如何如何。要这么做,不是一两本小书能完成的,必须要做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小小得意楼2018-04-29 02:56:53
出来都挺不容易,各有各的难处,而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确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