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yang2019-06-20 19:56:52

史上最重磅的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联4》)终于在全球上映了,提起这部目前最长时长(181分钟)的超级英雄电影,似乎都是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十年故事,一朝终局,不用多说,影迷们也明白这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但是大部分漫威迷都不知道,其实这里面很多事是有真实背景的。

比如神盾局,其实就有个原型,就是美国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缩写为:DARPA),简称叫达帕,专门负责各种高精尖技术的研究。

电影里最早成立这个神盾局,就是为了发掘世界上各种有超能力的人,这个项目就叫做“回形针计划”。

这个“回形针计划”就更是取材于真实历史了,连名字都懒得改了。历史上真实的“回形针计划”是怎么回事呢?

回形针行动(英语:Operation Paperclip,1949-19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战略情报局把超过1600名的原纳粹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秘密引进到美国的一个行动。这些科学家包括当年参与纳粹德国V-2火箭的研制的主要专家如冯·布劳恩的火箭团队、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阿图尔·鲁道夫等,这些科学家后来为美国的太空计划奠下重要根基.

1944年6月前后,纳粹先后向英国发射威力极大的新式武器V-1、V-2火箭,其他先进武器包括极为少见的喷气战斗机动性制导导弹等也露出狰狞面目。盟军受到很大损失。美国等一些国家纷纷展开对纳粹先进武器装备及其技术人员的争夺。美军把这一活动代表统一为“云遮雾绕工程”。然而,美国国内有人强烈反对美军利用敌人的技术人员为自己服务。为此,美军不得不把行动代号改为“回形针工程”,但其任务仍然没变。根据美军有关规定,禁止与战争罪犯直接打交道。美军情报部门发现,几乎所有需要带回美国的纳粹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都与纳粹党有联系,甚至有犯战争罪的嫌疑。美军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决定绕过那些规则秘密行事。

哈里·杜鲁门总统确信德国科学家一定能够协助美国的战后计划,并在1946年9月同意批准“回形针行动”计划。这项计划委派经过精心挑选的德国科学家在二战期间去为美国工作。
随着战果的扩大,美军派遣进入德国进行搜集活动的技术情报人员从100名增加到700多名。700多人分成了多个小分队,小分队又分成多个情报小组,分别负责战斗机、导弹和火箭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及其人员的搜集。


这些科学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沃纳·冯·布劳恩。纳粹V2导弹的策划者。同时,他还是党卫军高级组队员。他的原始信息档案把他描述为“一个安全隐患”。美国计划署接见了沃纳·冯·布劳恩以及其他七百多个在美国同盟国的眼皮底下从德国逃离出来的科学家。后来成为土星5型火箭之父。

还有,亚瑟·L·鲁道夫,这位纳粹科学家曾管理一家兵工厂。依靠在火箭制造方面的专业才能,1945年他在招募曾为纳粹德国服务科学家的“回形针行动”中被带到美国。后来为NASA为鲁道夫授勋。

1944年底,美军邀请钱学森培训专门的导弹军官,这些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成为美军导弹领域的骨干力量。不仅如此,从1944年10月起,钱学森成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科学顾问团成员,能自由出入战时设在华盛顿的秘密高层指挥中心。

1945年春,纳粹德国行将就木,美国战略情报局和联合情报调查局共同发起“回形针”行动,派遣专家随美军进入德国腹地搜寻导弹专家,务必赶在别国之前控制这批“宝贵财富”。在军方授权下,4月底,冯·卡门组建一个由36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德国,调查团成员全部被授予正式军衔,团长冯·卡门当上陆军航空队少将,火箭组长钱学森被授予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在美军护卫下,调查团冒着战火深入德国,封存德国最高科技机密,并“邀请”德国一流科技人才为美国效劳。

钱学森首先盯上“德国导弹之父”冯·布劳恩。1945年5月2日,钱学森随美军第44步兵师攻入巴伐利亚山区,这一天,第44师刚好俘获冯·布劳恩的兄弟——火箭工程师马格努斯。审问期间,马格努斯用蹩脚的英文对钱学森说:“我的名字是马格努斯·冯·布劳恩,我的大哥发明了V2导弹,我们都想向你们投降。”在马格努斯帮助下,钱学森终于找到隐藏在加米斯的冯·布劳恩,两位导弹大师一见面,冯·布劳恩就开口说:“我知道我们(纳粹德国)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问题是现在我们不知道。应该把我们的才智贡献给哪个战胜国。我希望地球能避免再进行一场世界大战,我认为只有在各大国导弹技术均衡的条件下,才能维持未来的和平。”

钱学森当然知道冯·布劳恩的价值,他在“回形针”行动名单中列首位。1945年6月19日,即美军向苏军移交加米斯防区前两天,钱学森和美国陆军少校罗伯特·斯塔韦尔一道,用吉普车把冯·布劳恩转移到慕尼黑。随后,钱学森一行又火速乘军用运输机前往维岑豪森西南约40千米处的小镇诺德豪森(美军占领区)。应钱学森的要求,冯·布劳恩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受到美国军方重视,于是冯·布劳恩被美军正式招募。此外,钱学森还讯问了另一位德国导弹大师——鲁道夫·赫曼,获得不少绝密技术信息。更令人吃惊的是,钱学森还会同冯·卡门一起审讯了德国力学奠基人普朗特,普朗特是冯·卡门的老师,师父和徒弟连手审讯师祖,堪称历史奇观。

而在德国不伦瑞克郊外的松林中,钱学森和冯·卡门还意外发现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直接领导的“气体动力学研究所”。钱学森欣喜若狂,他不但查验了研究所,还花费大量时间检验高速风洞、实验室和所属工厂等总共50多处伪装良好的建筑物。聪明的钱学森感觉这里似乎隐藏着一些东西,果不其然,他用仪器探测到埋藏在密林深处的数千份机密文件。除此之外,钱学森还走访了德国境内其他地方的风洞,撰写多份报告,由此对德国导弹研制有了深刻的了解。

1945年6月20日,美国国务卿赫尔致电感谢冯·卡门调查团所做出的贡献,批准将冯·布劳恩等德国科学家尽快送回美国。9月20日,钱学森亲自护送首批7名德国科学家返回美国,其中就包括冯·布劳恩。他们飞到波士顿后,再转乘小船来到波土顿湾的强堡基地。

冯·卡门调查团回到华盛顿后,准备向美国政告。这时,钱学森不仅从德国带回丰富的数据资料,还走访了美国各地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对美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况和未来潜力有了全盘了解。调查团最终向美国政府提交《迈向新高度》的研究报告,这份远景规划报告共有9卷,其中第3、4、6、7、8卷和技术情报附录均出自钱学森之手。钱学森认为,纳粹德国战败前,在飞机和导弹技术方面已超越美国。他总结了欧洲各国特别是纳粹德国的科研成果和发展经验,向美国政府提出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际可行的技术路线。钱学森详细阐述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包括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固态与液态燃料火箭、超音速导弹乃至把核能作为飞行动力的可能性等尖端技术。在这份报告的指导下,美国在航空与航天方面获得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评论说:“钱(钱学森)上校是使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之一。”

其实当时苏联人也在大力寻找德国的科研机构。而且苏联人有一个优势,就是德国大部分导弹基地和工厂都在苏联占领区。苏联人如获至宝,好多东西都是直接原样照搬回苏联。后来苏联人就用这些,再加上德国人留下来的设计图和设备,一步步制造、改良自己的火箭,最终就搞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人造卫星和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

这可就把美国结结实实吓了一跳,赶紧开始奋起直追。

1961年,肯尼迪总统发表演讲,宣布开启阿波罗计划。要抢在苏联人之前登陆月球,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就是冯•布劳恩。

从此,冯•布劳恩就开始创造神一样的纪录,只用了6年就设计出了史上最强的火箭推进器——土星5号。土星5号,它至今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火箭推进器,能把140吨的物资运到地球轨道,这个纪录一直保持至今。2年以后,“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美国终于在太空竞赛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这里面冯•布劳恩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臣。

可见,在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中,美苏两国都进行了激烈的人才和技术争夺,当然美国是当时的优胜方,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冯•布劳恩被苏联带到莫斯科,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成就,也许不会,我们知道很多的苏联科学家在苏联多次清洗运动中的悲惨结局,不难设想一下冯•布劳恩的可能结局,好的可能是做完所有研究以后被处理,坏的结果是做到一般就被处理掉了。

现在,中美两国又回到一个十字路口,两国对于未来科技制高点的争夺,基本上会集中在资金,人才和市场的争夺上,资金方面,两国不相上下,市场实际上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当然也有政治文化等因素,而核心是人才的争夺。

现在美国出现一股对于中国华裔科学家的偏见,这个当然有些是过激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属于防御性的,就是说美国不想让它的高科技成果(不管是不是华裔科学家,工程师参与的)顺利地或是半地下式的回流给中国,帮助中国科技进行跳跃式发展。

有很多人说中美在争夺人才的过程中,中国更加有优势,是金钱和效率优势,但是我觉得这个其实只是看到了森林中的一棵大树。美国在吸引全世界人才方面,包括吸引印度,东欧,南美,以及中东,甚至是非洲的人才方面,多数是超过中国的,一个比较基础的因素是,在美国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和媒体自由,有多种包容的文化存在,而中国可以提供高薪和发展前途(比如政府资助等),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人权保证,这些都是随时可以被剥夺的,那种不信任和恐惧,对于多数的非华裔,和一部分的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种心态是很难在短期内被完全改变的。

中美争夺未来制高点的关键在于人才,短期内看中国在展现魅力,但是长期来看,美国仍然有它的优势,一个是华裔为主的人才聚集地,一个是世界人才为主的人才聚集地,就像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一样,一个是以中国为主的市场,一个是世界市场。当然,我们希望中美两国可以和平共处,一起推动科技发展,为全人类造福,这个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