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初2021-06-26 15:26:38

知道阿城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我在北京一所大學教書 。新婚兩地,時間多。阿城姓鈡,名滿中國是因爲他的一本獲獎短篇小説《棋王》,趕巧,我也是棋王。當時正在和我們教研室的一個聶衛平弟的哥們學圍棋,他跟我學中國象棋。我讓他車馬炮,他讓我九顆子。輸了請吃飯。

阿城沒上過大學,他是四川甜橘(江津)縣的人,文字好得不得了,簡明洗練,小説故事引人入勝,讓人不肯撒手。我覺得阿城寫吃寫得好,其實是他總結吃總結得極好。比如他說:我們都有一個胃。那歌是怎麽唱的?我們都有一個什麽,”名字叫中國“?

闲话闲说》:看阿城如何解读自己笔下世俗化的“棋王”王

過去還聽過一首歌,叫《爲了誰?》。銅鉄鋅唱得特別好聽。吃是中國大文化。如有人問”吃是爲了啥“?該怎麽答?東西進到嘴裏,舌頭碰見美味。為了誰?為了啥?爲了活命?爲了胃?不對。爲了眼,爲了鼻,爲了舌,所謂色、香、味。小時候,我爸留給我一段話:上等人吃色、香、味;中等人吃滾、耙(軟)、甜;下等人吃咸、多、硬(中國的道理?)

吃和性通不通我不知道。吃是爲了舌頭的感覺。味道:甜、咸、酸、辣、辛、苦、腥,膻、麻、鮮。爲了口感:脆,軟、嫩。。。博大精深。我吃了幾十年了,不知道”辛“是什麽味道,但是我知道苦的味道。

我覺得不可不讀阿城的《思鄉與蛋白酶》。阿城描述的北京涮羊肉很精彩,涮法值得一試,雖然我不喜歡吃涮羊肉。阿城贊美羊肉,貶低豬和牛。說豬濁牛粗。他是回民嗎?

阿城帶著中國胃走過很多地方,到處吃,隨時寫。中國文化的底蘊十足。沒上過大學,全是自己讀書,加上遺傳。大(學問)家的兒子大概率是大家。要瞭解中國吃文化的源頭,應該讀一讀《招魂》,一邊查字典一邊讀。

十幾年前我去意大利的為你死,一到老婆就到處幫我找中餐館。吃的那叫神魔東西?收了60多美刀。後來我出遠門,再也不吃中國飯。寧肯邁當勞,寧吃啃得雞。日本飯不錯。經過文革還沒清算的中國人,到哪都愛騙。

阿城寫的《威尼斯日記》寫得極爲精粹。演他的《孩子王》的中國好演員--謝園都死了多長時間了?梁文道說:阿城後來不寫小説了,是中國文學的損失。阿城幹編劇也編得不錯。比如拍片拍出柴火被活捉的大火了的姜文劉小慶演的《芙蓉鎮》,就是阿城編劇。

6、26、2021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