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儿2021-11-16 13:52:18

所有的艺术都是需要传承的。秋林坪的秦腔,从傅老汉教戏开始,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历经四代,每一代都有一个核心人物:王殿清(主演旦角),我老爸王在富(主演旦角),堂哥王红(生旦净丑均能饰演),堂叔王社生(主演须生)。从王殿清一个人的痴迷,到全村人人学戏,成星火燎原之势。常记得那些年,新媳妇嫁到秋林坪,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她识不识字,有没有胆量登台唱戏?不识字还可以一句一句教,但豁不出去张不开嘴却是不行的。能登台唱戏的新媳妇,连娘家人都觉得脸上有光。

老爸老妈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戏上。老爸不识简谱,是老妈一点一点教会他的。老妈的表演没有老爸有范儿,是老爸一点一点示范给她的。俩人琴瑟和鸣,相辅相成,是有名的模范夫妻,常在家里用拂尘代替马鞭什么的比比画画。不光他俩,其他人也是见缝插针地练戏。记得老妈和琴琴姐都是老师,公用一间办公室,就课间十分钟,俩人都能拿着教鞭排一会儿戏。那时候的人心思简单,娱乐简单,快乐也简单。

现在社会大发展,个人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集体娱乐活动反倒少人参与。传统戏剧的传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爸心心念念放不下的秋林坪的秦腔,将会何去何从呢?

————————————————————

随感录

戏(2.4)

一九八六年以后,秋林坪秦腔戏班进入第三代,这一代戏班时间较长,直至二〇〇五年。这一代戏班以王红为核心。他戏路较广,生旦净丑均能饰演。主要演员有王在忠、王辉、王雪琴、王社生、王禄、王格秀、王花艳、王秀琴、李聪玲、王社德、王朝、王维等。他们还新排演了《黑叮本》《赵氏孤儿》《黄鹤楼》《铡美案后传》《八件衣》《屠夫状元》等秦腔戏。

  二〇〇六年以后,秋林坪秦腔戏班进入第四代。核心人物是王社生,主演须生。主要演员有王红、王花艳、王鹏飞、尹瑞霞、李聪玲、浩明宝、杨青燕、李晓霞、王社德、王海军、卯惠兰、刘贵贵、王珍珍、王羊生、蒲苏花、蒲雪婷、王亚明、王有才等人。他们排演了《五典坡》,前、后本《花亭相会》,《断桥》,《起解》等秦腔戏。他们这一班人的戏演的更好了。一是唱腔是根据光盘学的,唱地更准确,更新颖;二是经过二十多年村上对服装、头饰、乐器、音响、灯光、道具等方面的不断添置,已基本具备了演出本戏的需求;三是有“五一剧团”专业演员和文武场面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一招一式、一言一语趋于正确;四是有陇南市群艺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由于具备了上述条件,秋林坪秦腔戏班除每年在村上演出外,还曾于二〇〇六、〇七、〇八年,连续三年春节赴陇南市武都城演出。也和“五一剧团”演员一起搭班,去宕昌县上侯子村演出过三次。

  在陇南市第一次演出是二〇〇六年七月一日晚,在市体育场由王红、王花艳、李聪玲等演出《铡美案》折戏《面理》,由王鹏飞、尹瑞霞演出折戏《花亭相会》,一炮打响。城区老艺人赵文华老先生看后说:“五一剧团那些吃瞎帐的东西,一年连一场戏都演不出来,还不如人家秋林坪农民的演出。”有些不知情的观众认为是外地剧团的演出,还有人说是秋林坪人请陕西人演出的。一时间,街头巷尾众说纷纭。

  第二次是二〇〇七年正月十一日,在陇南市盘旋路演出本戏《铡美案》。主要演员有:王红、王花艳、尹瑞霞、浩明宝、王鹏飞、王秀琴、李聪玲、王社德等人。还由王社生、王花艳加演折戏《二堂舍子》。就在这次演出时,市文化馆授予秋林坪村“业余剧团”铜牌。观者如潮,人山人海。这次演出,城区群众才知晓,秋林坪人真会唱秦腔!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次是二〇〇八年正月初八日至初十日,在莲湖广场演出八个折子戏:《起解》我演崇公道,王花艳饰苏三;《二堂舍子》王社生饰刘彦昌、王花艳饰王桂英、杨青艳饰沉香、蒲雪婷饰秋哥;《杀庙》王鹏飞饰韩琦,尹瑞霞饰秦香莲,王婷婷饰英哥,蒲雪婷饰冬妹;《三击掌》王社生饰王允,李聪玲饰王宝钏,王海军饰院子,杨青艳饰丫环;《花亭相会》王鹏飞饰高文举,尹瑞霞饰张梅英;《断桥》尹瑞霞饰白娘子,王花艳饰青妹,王鹏飞饰许仙;《买水》王花艳饰黄桂英,李聪玲饰芸香,浩明宝饰李彦贵;《探窑》王花艳饰陈氏,杨青艳饰王宝钏,王海军饰院子,李聪玲饰丫环。最后有六位演员清唱秦腔选段:王社生《下河东》,蒲雪婷《三击掌》,杨青艳《三滴血》《火焰驹》,浩明宝《四郎探母》,尹瑞霞《赶坡》,李聪玲《赶坡》。

  秋林坪村秦腔业余剧团三年三次进城演出,引起各媒体的关注。二〇〇六年《甘肃日报》刊登了《花亭相会》的剧照。二〇〇七年《陇南日报》刊登了《铡美案》包拯出场剧照,还刊登了杨兆祥先生写的评论文章,《酣畅漓淋,慷慨激越——看秋林坪业余剧团演出的<铡美案>》。他说:“观众好评如潮。”对这场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二〇〇八年《陇南日报》刊登了记者李必强特写《温暖》。他对三天八个折戏的演出评价说:“受到城区观众的好评。”。副市长何兴林还专程观看演出并和演员合影留念。同时他还说:“市委王书记委派我来看望大家,你们辛苦了…….”三年的演出,都有录像在陇南市和武都区电视台选播。秋林坪村演出的秦腔,得到了城区广大观众和媒体的好评和肯定。

  虽然文、武场面设备较好。但除板胡王郭娃,二胡王海林可胜任外,其余设备无人操作,特别是武场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曾派王寿娃到市“五一剧团”学习司鼓外,再无人学过。就这一个人还在前几年去世了。所以每次演戏,都要请人司鼓。这一难题一直未曾突破。秋林坪村要想演好秦腔戏,仍需不断努力。

  戏剧界还有个全国性的难题:近年来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在秋林坪村,往往看戏的人还没有演戏的人多。我想这主要是社会的发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普及。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电视户户通的完备,把大量的人吸引到家里看电视。也由于电视的普及,人们坐在家里看专业剧团录制的光盘,比本村演的更好看,还不在露天受冻。还有大部分青年人看不懂这门艺术。这些情况都大大影响着观众的数量。我很担心,这门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在秋林坪村会慢慢凋零,甚至枯死。但是,不要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便是这门艺术枯死了,还会有新的艺术诞生。或许,将来也有使这门艺术重放光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