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母亲回来已是午夜,双臂动弹不得,只能把文燕叫醒开门。过了两个多月,她的胳膊才基本复原,但终究伤到了筋骨,从此提不起重物。后来又抄过好几次家,她事先得到风声,都跑掉了。有时文燕睡到半夜醒来,母亲就不见了,也不知几点离开的。大多数情况下,母亲两三天后就会回来,但有一次躲到贵州娘家去了,一下子走了半个月。
母亲不在时,文燕不敢一个人上街,怕挨打,就连面馆也不去。整个大院除了她,只有伯母、婆婆和竹舅婆三个人,她们都住在东边的院子里。到点叫她吃饭,她就过去。不叫她(多半是不知道母亲又跑了),她就饿着。有一次饿得实在受不了,她到大厨房去找食,发现了一小袋黄豆。她想起同学带到教室里吃的炒黄豆,决定自己动手。大灶的火还没有灭,她就往里面塞几根柴,再搬一个小凳子到跟前,站上去把黄豆倒在锅里炒。使不动锅铲,她就拿扫锅的条帚,居然也把豆子炒熟了。
这座大院此前对她一直是陌生的,只有和父母回乡以后,她才开始熟悉它,逐渐对它有了家的感情。大院已经相当破败了,柱子上的漆剥落殆尽,露出木头的本色,堂屋里的字画条幅也都残破不堪。院墙上本有两个狗洞,后被贼扩大,用于进出。在文裕光搬回之前,大院已经屡次遭窃,有些就是佣人监守自盗。到了现在,实在没什么可偷了,贼也不来了。
但文燕还是喜欢这座大院,喜欢它的安然宁静。花木没人修剪,就随意生长,照样可以引来蜜蜂、蝴蝶和小鸟,有时还会跑进来一两只野兔,做她的玩伴。更多的时候,她会自己找乐趣。厢房的楼上有两间储藏室,堆放着各种杂物,里面有彩纸和走马灯。她拿回到自己的屋,剪出人和动物贴在走马灯上,看着它们围绕着烛火旋转,自己则在一旁构想关于它们的故事。储藏室里还有彩色玻璃球、小木鱼和各式纽扣,也都是她的玩具。她甚至找到过一个清朝红顶子,应该是爷爷戴过的。爷爷走了三年,她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了。
母亲逃跑以后,应付抄家的任务就落在了三个老太太身上,其中以婆婆为中心。婆婆其实就是奶奶,但大院里没人真正把她当奶奶。文燕的亲奶奶早就去世了,这位是后来找的,目的是照顾爷爷,所以“招聘”的时候只要求有力气、老实本分,并不讲门当户对。进来先当佣人,合格以后才升任为婆婆。
听母亲说,婆婆以前是个满大街给人刷马桶的,也没什么亲人,被文家选中简直是天上降馅饼,所以伺候爷爷非常尽心。爷爷拿她当个伴,待她也很好,吃用全无限制。婆婆并不很贪,只是有点小气,好吃的东西都自己享受,不愿分给孩子,所以文燕兄姐对她都有些鄙视,但主要还是嫌她出身低贱。母亲也瞧不上她,但在人前还是尽量维护她的面子。尤其爷爷去世以后,她成为家中辈分最高的人,所以也没谁会有意跟她过不去。
婆婆在几个小辈中间,对文燕颇为亲睐,允许她吃自己的好东西。婆婆很会保养,炉子上总炖着一罐羹,里面都是补品,有银耳、燕窝,还有哈什蟆。哈什蟆是东北的一种林蛙,它的输卵管为黄色膏体,具有很高的滋养功效。文燕有幸尝过,只觉得又甜又腻,并不爱喝。
婆婆自知并非文家人,不能指望孩子供养,于是把财物看得很紧。爷爷生前给过她不少首饰,死后大部分细软也都归了她,文裕光只是拿走了一些她不感兴趣的书籍字画。她把自己的财物锁进一只箱子里,藏在卧室北侧的夹墙中。文燕家也有这样一面夹墙,里边嵌着一条暗道通到院外,主要用于逃“弯儿”,当然也可以贮物。夹墙的暗门隐蔽在衣柜后面,平时极少使用。因为一旦打开就露了机关,需要重新粉刷墙壁。
文裕光回来的时候,早已“浮财散尽”,没什么宝贝可藏。土改工作队打开夹墙,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这才会吊黄承英。后来了解到两口子卖首饰卖衣服,显然已经是破落户,便把调查重点转向婆婆。婆婆快六十了,不能再吊,就对她采取攻心战术。婆婆受了教育,回家找了两把剪刀交到土改办,人家见了都笑。她离开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哼,老太婆很不老实,让她交财宝,就交来两把剪刀,看来不收拾她不行了!”婆婆心里有鬼,她确实藏了财宝。文燕亲眼看到她有天晚上找来一个佣人,把一只深红色的箱子搬了出去。如今她听别人这么一说,心里感到害怕,思想斗争了几天,最后到西晒楼上吊了。
西晒楼的外边是晒台,里边是篷屋,地板上有个小洞通粪池,揭开盖板可以从这里倒尿盆,省得再下楼去厕所。那天清晨竹舅婆过来倒完尿盆,发现婆婆静静地站在旁边,用手推了她一下,却见她在空中晃荡了起来,这下惊得魂飞魄散,跑来直喊母亲:“二少娘,二少娘,婆婆上吊了!”母亲一听,赶紧过去,发现尸体已经僵硬。婆婆的寿材前几年就预备好,停放在东晒楼下面的砻米屋内,是个三件套,制作讲究。最里面的棺材叫做“金匣子”,婆婆生前曾经躺进去试过,说是很舒服。然而现在也不敢用,只能找张竹席把尸体裹上,拉到外面的乱坟岗给埋了。
婆婆是穷苦出身,本来属于地道的劳动人民,却被文家搞进地主阶级阵营,最后把生命献给了涪陵的土改事业,不能不说造化弄人。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