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迷惘
偶然在城里(文学城)看到了作者米立五年前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附后),讲述他送父亲去养老院的故事。感同身受的老家伙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父亲1999年得了直肠癌,后来身体每况愈下。走之前的前一年,我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回国,陪同老俩口乘坐长江三峡的豪华游轮从重庆到武汉,还特地订了一个四人的包间(因为他体外挂着一个粪袋,和其他人住会很不方便)。重庆是父亲上大学的地方,武汉则是父母解放初期工作的城市。在武汉转飞机的时候,我们三人去看望了住在武汉郊区一个养老院里的舅舅。那个养老院的条件很差,回来的路上,父亲当着我的面跟母亲说,“老朱啊,你将来可别送我到养老院,我不要去”。父亲虽然比母亲大四岁,但他们扔按照解放初参加“革命”时的习惯,相互称呼时都在各自的姓氏前面加上一个“老”字。记得母亲当时郑重的告诉父亲,“只要我在,我就绝不会把你送到那里”。母亲遵守了承诺,在父亲手术后存活的五年里,她一直不离不弃,精心照顾。有亲人的照料,肯定比去养老院好得多。父亲走在母亲前面,他是幸福的。
母亲今年93岁了。她没有送父亲去养老院,自己却不得不在5 – 6年前住进了养老院。他们那辈人本以为老来跟自己的儿子媳妇住天经地义,时不时还以羡慕的语气唠叨当年舅妈在家是如何伺候她的父母的,可无奈这世界变化太快,快到她难以接受。她第一次来美国时,有父亲做伴,和我们住了十多个月。我那时在外州工作,每个周末回来都尽量陪他们到处走走。他们玩的很开心,记得在大瀑布的游轮上,我亲耳听到在大瀑布噪杂的轰鸣声中,母亲兴奋地向父亲大声(父亲耳朵有点不好)喊,“老假(她给他起的外号),开洋荤了吧?”那时,在一旁陪伴的我感到欣慰极了。第二次来时,父亲已经走了。我,两个儿子和她共四人乘坐游轮去了夏威夷玩了十天,庆祝她的八十大寿。因为我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她一个人在家十分无聊。语言不通,无法与邻居交流;不会开车,哪里都去不了。我有意没有给她订回国的机票,想看她能否适应就在美国和我居住。显然她不习惯,那次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国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不放心她一个人住,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但我又分身无术,只能劝她考虑养老院。她开始大声跟我喊,坚决不去。但后来明白了 - 她只有这条路可走,才很不情愿地跟着我四处考察养老院。最后,觉得现在的这家条件还不错就定了下来。本来,我建议她去再往北几站路的条件更好的养老院,但她借口会和那些曾经的不是大款就是大官或是大教授的没有共同语言而予以拒绝。我估计她是怕自己的离退休金不够,增加我的负担吧。我和老婆当时都表示要帮她垫付50 - 80万人民币的定金,以减少每月的租金,但怎么说她都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