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频2022-04-30 23:15:59

           饶有兴趣地收看了,正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由复旦钱文忠教授主讲的《玄奘西游记》。钱老师用历史考据,合乎逻辑地推理,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者--玄奘大师,他已经跨过佛教这个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古印度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于玄奘,钱老师已经说得很好了,这里自不必再提,但在演讲中出现一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钱老师说到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参拜过一尊菩萨像时,玄奘在自己的记载中说,此尊像叫做观自在菩萨,而不是我们大唐人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于是钱老师说这是玄奘大师为我们纠正了一个错误,在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至今还这样称呼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原来应该称作为观自在.我认为这种提法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全面的,钱老师是位精通梵语的历史学家,是位佛教研究家,出现这种误解原因是钱老师只是从佛教历史,文献角度去认证,而没有从佛教内涵去认证,就犹如一位气功师,要在修行中去悟到气功的道理,而光停留在书本上是无法了解气功是什么一回事一样。

           以下我从两方面来阐述观世音和观自在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和区别.先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经文的翻译,从东晋开始,翻译经文已经脱离了个人行为.有国家主持,多数人的,大规模的翻译.比如,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在弘始五年即403年译《大品般若经》时,手执胡本,口宣秦语,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姚兴亲自主持,在下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前后化了近一年时间,再进行校对工作.完成这部经足足化了两年以上,<见《高僧传》>到了玄奘的唐朝,翻译佛经规模更大,所以一个名词,一句经文不会随便以个人观点写进译本里,玄奘即使将"观自在"用在《般若心经》里,也会得到在下众多法师极大多数的肯定的.翻开浩如烟海的大藏经,详细记录了观世音或者是观自在菩萨的有四处,《华严经》里称观自在菩萨,此经是唐朝般若大师所译,《楞严经》里称观世音菩萨,此经是唐朝般刺密帝大师所译,《普门品》里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出之《法华经》,为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而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都译过《般若心经》,都称观自在菩萨.归纳地讲,在玄奘大师的时代之前和之后,都同时出现了观世音,观自在两种称呼,这就不存在玄奘大师回国主持译经工作后就纠正了以前经文的错误,使得以后的经文再没出现过观世音的称呼的说法了.因为极为重要的《楞严经》是出现在玄奘大师身后.
       

           其次我从经文的内涵来叙述一下观世音和观自在的区别,我们在参拜佛,菩萨时,决不是历史上真有这样对号入座的人物存在,比如说到文殊菩萨,它专指一个修行法门,法门有其名称和意义,即佛学说的理和性.观世音菩萨是从理上说的,观自在菩萨是从性上说的,比如我们说今年的教师节举行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这里称的教师是广义上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再比如我们说在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史记》.这里的老师一定是指某某学校的某语文老师.那么我们常称的菩萨应该是前者广义上的.为什么晋朝的鸠摩罗什大师在《般若心经》里和玄奘大师一样在经文一开头就用观自在菩萨这个称呼呢?原因是紧接的第二句的后半段说,"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见"就是观照,就是观的意思."五蕴皆空"就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以后就是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也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称观自在菩萨是和全文相符合的.《楞严经》里称观世音菩萨的原因就容易明白了,那一品的名称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闻音而通的法门当然是称为观世音.《法华经》《普门品》里,是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大恩大德,以下节选一部分:‘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很显然按照上下经文,即使是玄奘大师主持翻译《法华经》也会称他观世音菩萨,绝不会用观自在菩萨吧!
       

               最后小结一下,供高一层佛教信者,佛教学家参考,《华严经》里的观自在菩萨是证得第七回向菩萨,《普门品》里的观世音菩萨是证得初地位菩萨,《楞严经》里的观世音菩萨是证得第七地位菩萨,《般若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是证得等觉位菩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