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频2022-06-05 04:26:30

           关于神龙本《兰亭序》派生出诸多争议的源头,笔者认为是神龙本《兰亭序》是临写本还是临摹本?只有把这一争议彻底澄清了,方能确立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学书法临写过字帖的人不难理解,临写是一个短暂地默写过程,对书帖上的一行或几个字的构造运笔,章法默记后再提笔默写,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将自身的书写习惯或风格融入在里面,所以历代高手留下来的临写《兰亭序》的作品都各有特点。
            宋米芾临《兰亭集序》

          

         元赵孟頫临《兰亭集序》 

 

     明王铎临《兰亭集序》

    

       现代沈尹默临 《兰亭集序》

      

 

         现代启功临《兰亭集序》

        
             临摹本最出名的就是上述唐太宗时代对王羲之父子的书帖“复制运动”。传说太宗时代复制“二王”的字帖数量很多,太宗将此赐给皇亲贵族或者大臣。起源于南北朝的“双钩填墨”法<简称双钩法>就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接着 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这种方法是一个繁复的“人工复制”过程,完全保留下原作的字体和神韵。直至北宋印刷术兴起,“双钩法”才被终止。王羲之父子的真迹本早已不复存在,传承下来的都被考证是临写本或双沟摹本。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果神龙本《兰亭序》是临写本,那么执笔者必是历史上超级大书法家,否则是写不出如此“神韵”,笔者认为在纵观中国书法史上,除王羲之外还能勉勉强强担当此任且笔风相近者,唯有米芾和赵孟頫两人。
             

               宋米芾自称“刷字”,但细腻时“逸趣盎然,沉着痛快。”


     

             元赵孟頫“外秀内刚,决无柔媚之气。”

      
      
         如果神龙本《兰亭序》是双钩摹本,那它一定创作于宋以前,即它不可能是元明清产物。
         

           其次笔者还要强调的是,晋唐人的书写和宋以后完全不同,前者是左手端着纸本,右手三指握笔而书,宋以后才有桌椅,纸张可以平铺在桌子上书写。史书上对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记录是,王在半醉状态下,用鼠须笔和蚕茧纸写成的,严格地说是在兰亭聚会为诗歌集本作序的草稿。神龙本《兰亭序》又被称作冯承素摹本《兰亭序》,认为它是唐初弘文馆拓书手冯承素所摹。这一说法固然出于揣测,但明代以来成为通行的说法。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则认为神龙本《兰亭序》是写本。“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兰亭序》的真本了,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同他所写的《告誓文》和别人临他的《归田赋》,笔迹差不多完全相同。”熊秉明《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一个假定》认为:“《兰亭》是一个临本,它的价值也就限于临本。”许庄叔《<兰亭>后案》认为:“《神龙》不是摹拓本,非临本。”……“据我积年的研究,最后得知它只是一种仿写本,照摹拓本仿写出来,故原来特殊笔画此本保留极多,笔画尖颖漂浮,破笔双杈,两笔写成,极为显然,非双钩搨墨一眼即见。”
         

            判定《兰亭序》是双钩摹本的专家有,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本帖神气又比较生动,细看乃是摹临结合,将字形先勾一轮廓,再依勾形对看原迹临写,其细微末节特点之处,──如贼毫、叉笔等,则再仔细描补而成。”启功《兰亭帖考》一文中,将神龙本定为唐摹善本。“这帖的笔法秾纤得体,流美甜润,迥非其他诸本所能及。破锋和剥落的痕迹,俱忠实地摹出。”穆棣《八柱本<神龙兰亭>墨迹考辨》一文中认为是钩摹本,与临写无关。从另一个角度说,无论是临写本还是摹本,都是被皇廷,权贵,或者类似于项元汴这样的藏家珍藏,无论是大书家还是普通人都不可能像在博物馆里仔细观摩。而今天任何人只要对此有兴趣都能通过网络看到《兰亭序》高清的图片。以下结合图片逐次分析。
       

          
         特征一:在“在”、“阴”、“稧”、“暎”等字的起笔处能看见明显的“燕尾形”。这种“燕尾形”的形成,绝非毛笔开叉所致,而是用极细的笔从同一笔画的两个边缘以不同角度描边所致。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双勾”。“双勾廓填”法是唐初弘文馆拓书手在制作摹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技法。类似的特征也出现在王羲之的唐摹善本帖如《平安、何如、奉橘帖》、《远宦帖》、《丧乱帖》等法帖中。
 

 

         
              特征二:收笔出现飞白的字,如“于”、“左”、“然”、“之”等字,在飞白处可见明显的描摹痕迹,这一点也和唐摹善本如《平安、何如、奉橘帖》、《远宦帖》、《初月帖》中的飞白描摹痕迹类似。以上两条特征是林霄先生首先提出的,但他主张《兰亭序》是“单钩填墨”,接近于徐邦达的“摹临结合”。此主张是否正确,请看以下分析。
        

        

          
              特征三:“岁”、“ 群”、“毕”、“觞”、“同”等字的笔画中,出现了留白,这些留白,很难说是笔尖分叉或枯笔所致,也即是说不是自然书写形成的,显然也不是因为纸张磨损的缘故。现纸有磨损的地方,如“山阴”的“阴”、“畅叙幽情”的“畅”、“或取诸怀抱”的“取”、“已为陈迹”的“陈”,与这些字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摹的人没有完成而留下的,二是原迹的这些地方有破损,摹的人忠实地呈现了原迹的状况。从神龙本摹拓技术之精,摹拓的人是特别仔细地完成这件摹本来看,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特征四:误笔亦摹出或描摹所致误笔。如“崇”字山下的一短横,“可”字横画的前面,“不”字一竖的起笔,“有”字撇画起笔的右边,应是多余的。这几处多余的笔画,是原帖本就如此,还是摹的时候造成的,以无法判断。
          

             
       

            特征五:改字处漏摹原字的笔画。神龙本《兰亭序》中,出现了几处改字,由于墨色深浅不同,改字后还能看见原来的字。但是,有四处改字后,原来的字却并没有描摹完整,出现了漏摹现象。如“向之”,原来写的是“於今”,不过现在我们能明显看到“於”字右边只有一“竖弯”形,而“今”字则少摹了中间的一点;又如“悲夫”的“夫”字,原来写的是“也”字,“也”字少摹中间一短竖;又如“感于斯文”的“文”,原来写的是“作”字,但“作”字少摹了右边的一撇一横,这几个笔画,真迹上肯定是有的,但神龙本中却摹失了。
     

             从以上所列神龙本《兰亭序》的细部特征,已经可以证明它是“双勾廓填”的摹本。而且摹的技法特征与王羲之的其他唐摹善本法帖有着一致性,众多说法中,还是启功、穆棣先生将神龙本《兰亭序》定为摹本是正确的,其他的写本、临本、仿本等说法并不正确。为谨慎起见,先判定它是摹本,至于是哪个时代的摹本,且看以下分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