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采萍2019-02-11 09:04:52

前面说到,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的英格兰实可谓内忧外患,经济、政治、宗教、民生无一不是矛盾重重。

从1529年底30年初亨利八世成立英格兰宗教改革议会,将英格兰与罗马教廷正式脱钩并迫使英格兰教会承认亨利八世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保护着与至高无上的领袖,到爱德华六世1549年正式颁布并规定英格兰所有教徒必须使用英语的《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并将英格兰所有天主教礼拉丁语仪判为非法;再到1553年玛丽一世上位后的宗教复辟,将爱德华六世所颁布的所有宗教法案尽数推翻,再到1558年年底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恢复新教,英格兰的宗教面貌已经在新教与旧教之间来回摇摆了四次,无数人遭迫害且不说,教士官员与贵族们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圈地运动的余波造成大批农牧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从北到南上下流串寻找活计和落脚之地,造成国内民心对立,政局不稳。

而国际局势也不容乐观,英格兰贵族叫嚣着要出兵收复玛丽女王一世失去的英格兰在法国的最后一块领地加莱,再加上教皇与西班牙国王的敌视,整个就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伊丽莎白刚刚登基,老臣塞索就收到爱德华六世时代一位前枢密院委员的上书,书中这样概括了当时英格兰的局面:“王室金库告罄、国家资源耗竭、良兵将才缺乏、所有物价飞涨、贵族好战喜功、民众刁蛮无序、正义不能伸张、英格兰一脚陷在法国加莱,另一脚陷在苏格兰;一言以蔽之就是:举目望去,只有立场坚定的敌人,没有立场坚定的盟友!”

宗教和解

这一切,伊丽莎白和她的老臣塞索当然心知肚明。然而,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局势不稳,如何抵御外侵?塞索反对贵族们收复法国加莱的呼声,认为英格兰需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这一点伊丽莎白与他意见一致。

1558-1559年,伊丽莎白将主要精力放在化解国内的宗教分裂上。她的目标是找到一个两派都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因此,她没有沿袭父王亨利八世的做法,给自己冠以 “教会最高领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的称号,而是正式称自己为“教会最高总督” (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一词之差,其寓意却相去甚远。

伊丽莎白解释说,教会的最高精神领袖只有一个,那就是救主耶稣,说她不想窥探每个人的内心,无论你属于你内心宗教立场如何,只要你不公开与我作对,不触碰我的底线,我可以对你网开一面。这个底线就是,你必须承认我伊丽莎白是英格兰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在维护王权这一点上,伊丽莎白是绝对不会动摇的。

1558年年底颁布的《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要求牛津剑桥的所有院士、英格兰教会的所有神职人员以及各级行政官员在上任前必须宣誓承认伊丽莎白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总督,换言之就是所有的天主教徒都必须在忠于你的罗马教廷还是忠于你的女王之间做出选择。

其结果是,全国所有的主教中,除一人之外,其余全部因为拒绝宣誓而被撤换。这唯一保留主教席位的是古老的威尔士天主教赫兰朵夫教区(Diocese of Llandaff)主教,名叫安东尼•基钦(Anthony Kitchin)。这位主教堪称传奇,他1545年成为主教,历经了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三位君主,在腥风血雨的宗教改革浪潮中做了个经久不衰的不倒翁,无论哪个君主上位,他都是第一个正确站队的主教,到伊丽莎白登基后也一样,他是全国三十几个主教中唯一宣誓效忠新君的天主教领导人。他在主教席位上一直稳坐到1563年,最后在主教席位上寿终正寝,享年92岁!

而与以新教改革派为主体的剑桥大学不同,牛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旧教顽固分子的大本营,牛津各学院的一百多名院士因为拒绝宣誓而被取消院士资格。一个不常为人所知的历史细节就是,正因为这个历史背景,很多人英格兰的医学生为了逃避宣誓而选择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医。而各地的行政官员,尤其是位高权重者,为了避免宣誓,则半数以上选择了辞官回家。

次年通过的《礼拜统一法》(Act of Uniformity),将爱德华六世颁发的英语《公祷书》指定为英格兰国内唯一合法的礼拜日祷文。伊丽莎白还下令所有子民都必须在星期日去教堂做礼拜,不去教堂做礼拜者罚款一先令。

俗话说众口难调,就在伊丽莎白试图以走中间道路来缓和矛盾的时候,旧教与新教两派的极端人士都表示反对。

旧教极端分子当然是反对任何改革举措,仍然以教皇为尊;罗马教廷也在第一时间将伊丽莎白开除了教籍(excommunicated),并只承认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为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新教极端分子则认为英格兰的改革步伐远远不够大刀阔斧,他们慢慢地自成一派,成立了清教徒(The Puritans)派。他们立志要将罗马教廷的所有痕迹从英格兰的教会里彻底铲除,主张只信奉圣经,反对教堂装饰中一切形式的豪华与铺张,他们的教堂里往往只有一个讲道台,既没有彩绘玻璃,也没有耶稣或圣母的塑像。这些清教徒在伊丽莎白时代虽然没能成大气候,但在后来的斯图尔德王朝却为英格兰带来了巨大的内乱,后来推翻王权、将查尔斯一世斩首、成立英格兰历史上短命的共和国并自任共和国总统的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就是一名狂热的清教徒。他一手发动的内战也是英格兰的最后一次内战,而且他上任后英国许多教堂建筑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您如果去英格兰北部的杜伦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就可以略见一斑。

虽然伊丽莎白十分不愿意因为宗教信仰而处死人,而且在她上位后的头十年内没有任何人因为信仰而被处死,但在她任上仍有5名天主教徒因反政府和9名新教徒因藐视教会与异端邪说而被处死。

但伊丽莎白的确巧妙地运用了君主恩威并施的怀柔政策,加上坚定而谨慎的劝导和都铎王朝超人的舆论炒作,渐渐将分裂的宗教引导到英格兰教会的新教道路上。正是这些举措将基督教的圣公宗(Anglicanism)奠定为英格兰国教的基础,但也因此而为后来斯图尔德王朝的天主教君主们,尤其是查尔斯一世和詹姆士二世,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后话。

国内事务

在国内事务方面,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库收入与流民问题。伊丽莎白将其姐玛丽一世在位时没收的教会土地归还原主,这样一来可解决当地教会的收入问题,二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因为教会是英格兰当时最大的雇主。

伊丽莎白主要通过她的枢密院来制定决策,在她刚上任时,枢密院每星期集会一次,伊丽莎白有时出席有时不出席。但无论枢密院所做出的任何决策,她都保留否决权。作为那个年代的强势女君主,伊丽莎白需要在清一色男人群里即显示出君主的威严,又不让她的大臣们感觉太丢面子,在这个度的掌握方面伊丽莎白是天生的巧匠,她可以同时巧妙应用君主的威仪和女人的那点小手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除了老臣塞索之外,伊丽莎白的另一个重要任命是她的财务大臣兼掌玺官尼古拉斯•培根爵士(Sir Nicholas Bacon)。无需多说,他自然也是剑桥派,不仅如此,培根还是老臣塞索的连襟。他的妻子安•库克是塞索的妻子米尔德丽• 库克的亲妹子,培根和安的儿子就是后来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法学家与政治家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econ)。

伊丽莎白将王权属下的所有土地财产交给培根爵士管理,其收入用于填补朝廷的政务支出。在流民问题上,政府敦促流民回到他们自己原来的村子里去谋生。在伊丽莎白时代,游手好闲是一项罪名。任何身体健壮的男人,如果被发现不务正业、四处游荡,会被抓,然后就地在集市日被锁木手铐脚铐一日,任由路人取笑,向他扔烂蔬菜,然后被押送回乡。但这些人回到自己的村里后往往也不受欢迎,于是不久后又会流浪他乡。

在国家事务方面,伊丽莎白和老臣塞索都不主张收复玛丽一世所丢失的法国领地加莱。塞索认为,哪怕是一年的休战,也会给英格兰的国运带来缓解的机会。 因为打仗总是要花钱的。要打仗,就得向贵族和土地主征税,向老百姓征兵。青年人都去打仗了,谁来种地养牛牧羊?因此伊丽莎白劝说贵族们接受事实,铸剑为锄,修生养息,不要再去妄想收复法国失地之事。

在外交事务上,伊丽莎白的策略也是柔缓而坚定地出招。她本人精通拉丁语、希腊语,会说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她时而机智幽默、时而妩媚轻佻、时而大度忍让、时而任性恣意、时而独断专横,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欧洲各国君主之间。她更是巧妙地在法国国王与西班牙国王之间借力打力,来巩固她自己在英格兰的微妙局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对初等基的伊丽莎白的好感与让步,为伊丽莎白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至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关系以及伊丽莎白和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之间的矛盾,以及老臣塞索如何收买一干苏格兰贵族,我会在讲述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故事的时候再仔细分析。
就这样,到了1559年夏天。伊丽莎白登基后仅仅半年,整个英格兰就都拜倒在了他们女王的脚下。在他们眼里,伊丽莎白不仅是圣经《士师记》里的女先知底波拉转世,还是古希腊神话中尘土神和黎明女神的女儿正义女神、群星女神艾斯特莱雅(Astraea)重现世上,站在宇宙之王宙斯的身后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宫廷礼仪上,伊丽莎白继承了她父王亨利八世豪华铺张的传统。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一帮宫廷仕女在前面开道,她们要么穿黑色,要么穿白色,或黑白相间,来承托伊丽莎白自己色彩辉煌的衣着,她绝对不允许其他的女人和她分享光辉!

伊丽莎白为自己的仕女们定下两条规矩,一,不许在宫中议论国事;二,没有她的准许,不许私自和男人谈情说爱。这里要说明一点,这些仕女并不是天朝宫廷剧里的宫女概念,正确的叫法是 Lady-in-waiting,就是负责伊丽莎白生活起居的女官,她们都是受宠贵族家的女儿,而且大多与伊丽莎白沾亲带故,她们将来都是要嫁人的。她们的父亲把她们送进宫,一来是讨好他们的女君主,为家族挣得荣耀;二来也是为了她们可以在宫中抛头露面以结识值得一嫁的如意郎君。

然而,“荣耀女王”、“童贞女王” 这样的光辉称号常常让我们忘记伊丽莎白年代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毕竟欧洲中世纪王权的最古老职责只有两项:一,领兵打仗扩大疆土;二,为王权繁衍子嗣,以备江山代代有承传。议会和贵族眼里,伊丽莎白一个女儿身,亲自领兵打仗是不能的了,那么赶紧着找个丈夫为王权生儿育女总是应该的吧?不仅应该,而且是当务之急。

婚姻游戏

伊丽莎白登基后,整个欧洲都以为她会立即为自己物色一位丈夫人选,毕竟她已经25岁了。大家关心的不是她会不会嫁人,而是她会嫁给谁。

早在1559年春末夏初,议会春假之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下议院议长就郑重其事地要求允许他向临朝的伊丽莎白呈递一份“与王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呈贴,要求“女王立即成婚并产子,”,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王国内的和平,也死了某些“不良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王位的狼子野心。

到此为止,伊丽莎白还没有公开说过她此生都不会嫁人。听完呈书后,她沉思良久,然后做出一个长篇大论的回应,说她眼下只想维持她的“贞女状态”,并神秘地暗示:“打破目前的状态很可能会引发你们意想不到的麻烦。”

伊丽莎白的意思其实很明确,不管她嫁给谁,她的夫君都会顺理成章地被加封英格兰国王头衔,不说压过她一头,至少也会和她并驾合治。姐姐玛丽嫁给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再说了,如果她真的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会越过她的女人身份,大臣们就有可能会要求她让位给这个王子。

伊丽莎白然后取下了她手上的王权戒指,将它托在手掌上,缓缓而郑重地说她接受这个王权戒指的时候就已经庄重地宣誓她此生已经嫁给了王国,不会再接受任何人为伴侣。还说她希望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自己的墓碑上刻着:伊丽莎白,永保处女之身的童贞女王。

借用一句现代俗话来说,当时伊丽莎白的追求者之多可以用火车皮来拉,包括两位国王,一位是伊丽莎白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他早在伊丽莎白刚登基时就已经向她求婚了。另一位是新教国家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外加两位欧洲大公爵,即奥匈帝国的查尔斯大公爵与菲尔丁南大公爵、和一众欧洲各王室的公爵伯爵们。这还不算英格兰国内觉得自己有资格参加竞赛的贵族子弟们。但是,这些个男人注定是要失望的。

虽然伊丽莎白清楚地知道一旦嫁人,就意味着她的丈夫会越过她自己成为真正说了算的君主,而她自己只能退居配角之位;但她同时也明白婚姻游戏在政治游戏中的价值,如果她明确告诉大家她不准备为英格兰找一位国王,她就等于失去了手中的一张王牌。

于是,一场持续近三十年的猫抓老鼠婚姻游戏就这样在伊丽莎白和整个欧洲的男人之间上演了。

伊丽莎白的合法继承人

在我们逐一查看这出戏里的男主角们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如果伊丽莎白不结婚生子的话,都有哪些人在她身后有权问鼎英格兰王位。

说白了,鉴于伊丽莎白没有子祠,而她又是亨利八世唯一还活着的孩子,所以只要是亨利七世的直接后裔就都成了伊丽莎白的合法继承人。亨利八世自己的亲哥哥阿瑟王子无祠早夭,但他有一个姐姐玛格丽特和一个妹妹玛丽。

姐姐玛格丽特被亨利七世送去苏格兰和亲,嫁给了苏格兰的斯图尔德王朝的詹姆士四世,婚后不到十年詹姆士四世阵亡,但玛格丽特生下詹姆士五世。后詹姆士五世步其父后尘,也死于与英格兰的战争中,留下一个女儿就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是亨利七世的嫡曾外孙女。这是斯图尔德线路继承人 Stuart claimants 天主教徒。

玛格丽特守寡后耐不住寂寞,下嫁儿子詹姆士五世的顾命大臣苏格兰的道格拉斯伯爵,生了两个女儿,长女也叫玛格丽特,加封伦诺克斯女伯爵(Countess of Lennox)。此女是天主教徒,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在位时原就想将她立为继承人,但未能如愿。伦诺克斯女伯爵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亨利,加封勋爵,是亨利七世的曾外孙。这也是个不幸的主,我们在后面讲述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是还会重点讲到他。这是伦诺克斯线路继承人Lennox claimants天主教徒。

而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为了英格兰的国家利益被父王下令嫁给了比自己大34岁的法王路易十二,婚后不到三个月就守寡了。后来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帮助下秘密改嫁和自己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萨福克公爵查尔斯•布兰登(Charles Brandon),布兰登是亨利八世的发小加玩伴,尽管亨利八世对这个秘密婚姻十分恼火,重重地对发小罚款2千英镑,但左后还是原谅了他们,将玛丽接回英格兰,从法国王太后身份变成萨福克公爵夫人身份。玛丽和布兰登二婚很幸福,生了二子二女,但两个男孩都没能成年,两个女儿都长大嫁人生子。长女弗兰西丝承袭爵位,成为萨福克女公爵,后招亨利•格雷(Henry Grey)为婿入赘,生下四个女儿,长女就是冤枉上了断头台的九日女王简•格雷。简还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凯瑟琳•格雷(Katherine Grey),也是亨利七世的曾外孙女这是萨福克线路继承人 Suffolk claimants,改良派新教徒。

这几个继承人,没一个是安安稳稳消停过日子的,而且除了这几个亨利七世的直接后裔之外,金雀花王朝的约克王室和兰卡斯特王室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自己的蓝色血统远远比都铎王朝的王后内侍祖先高贵许多,他们也没有忘记亨利八世在世时曾下诏将伊丽莎白和她姐姐双双踢出了王位继承人名单这件事。

别忘了这时候金雀花王朝的后人都是国内的贵族,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尤其是约克王室,他们一直觉得这英格兰王位原本就应该是他们的。约克王室推举的人选是爱德华六世的少年同窗亨利•黑斯廷(Henry Hastings),第三任汉廷顿伯爵(3rd Earl of Huntingdon),保守派新教徒。

而兰卡斯特王室推举的是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Lady Margaret Beaufort)的母族兰卡斯特王室开山鼻祖岗特的约翰的后人(John of Gaunt)、伊丽莎白的姐夫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公主伊莎贝拉•卡拉•尤金妮娅(Isabella Clara Eugenia),她是岗特的老约翰的第八代后人,因为老约翰的长女八辈子前加入葡萄牙王室做王后,其后代又嫁到西班牙王室。这个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公主,因为是西班牙王室的,所以被国内仍效忠玛丽一世的天主教教们推崇。天主教徒

到了1560年11月,伊丽莎白遇到了第一场牵涉王位继承人的风暴。英格兰贵族的婚配,尤其是那些对王位有继承权的贵族男女的婚配一向是严格掌握在君主手里的。贵族婚配必须经由王权批准,否则就是叛逆死罪。

事情牵涉到前面提到的萨福克路线继承人凯瑟琳•格雷,她也是伊丽莎白的寝宫女官之一。这位凯瑟琳是伊丽莎白表姐的女儿,比伊丽莎白小7岁。那时的贵族女子,她们的婚姻哪里能由自己作主?!

事情还要回溯到爱德华六世驾崩时将简•格雷扶持上位那位诺森伯兰公爵。按照爱德华六世和诺森伯兰公爵拟定的王位继承名单,凯瑟琳•格雷是继简•格雷之后的王位继承人,诺森伯兰公爵将16岁的简安排嫁给自己18岁的儿子,将13岁的凯瑟琳安排嫁给15岁的彭布鲁克伯爵亨利•休伯特(Henry Herbert, 2nd Earl of Pembroke),两姐妹的婚礼在同一天举行。凯瑟琳和休伯特婚后没有圆房。在玛丽一世成功夺回王位、简夫妇和诺森伯兰公爵被斩首后,玛丽赦免了凯瑟琳,并宣布凯瑟琳与休伯特的婚姻无效。1558年伊丽莎白登基时,18岁的凯瑟琳成为宫中仕女,在伊丽莎白的寝宫当差。伊丽莎白一度认真考虑要将凯瑟琳过继,立她为自己的新教继承人。

前面也提到,伊丽莎白严禁她的宫廷仕女与朝臣私自恋爱结婚,而且作为王位的潜在继承人和宫廷女官,凯瑟琳有双重责任服从女王的旨意,但这凯瑟琳却是个不在乎前途只勇敢追求爱情的主,她在1560年11月爱上了19岁的朝臣爱德华•西摩,就是爱德华六世的太保、前国舅爷西摩的长子,被伊丽莎白封爵还不到一年。

凯瑟琳•格雷和她狱中出生的长子

这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一个月后在爱德华的伦敦府邸秘密举行了婚礼。虽然伊丽莎白一度被蒙在鼓里,还派爱德华和老臣塞索的儿子一起去欧洲云游,意在培养他们的学识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两人的秘密婚姻很快就被报到伊丽莎白那里。

伊丽莎白女王坚信这对小夫妻的婚姻是一帮人谋划的结果,其目的就是要用一个男继承人来推翻她。伊丽莎白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这对夫妇很快就被打入伦敦塔天牢,虽然没杀他们,但伊丽莎白也没说什么时候才放他俩出来。

这凯瑟琳的确是个勇敢的女孩子,关进伦敦塔不久,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怀胎十月后于1561年9月在天牢里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孩子的出生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当然是一个威胁,伊丽莎白很快就宣布这个孩子是私生子,当官员将女王宣判向凯瑟琳宣读时,凯瑟琳有口难辨,因她已经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结婚证书给弄丢了,也不记得当时为自己举行婚礼的教士的姓名,而他们婚礼的唯一见证人也在不久前很凑巧地死了!

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她在两年之后的1563年又在天牢里生下第二个子!此后,伊丽莎白允许凯瑟琳出狱回家,但终身软禁,永远不得与丈夫和孩子相见,凯瑟琳她5年后(1568年)在萨福克郡抑郁而死,死的时候不到28岁!

凯瑟琳死后,她丈夫爱德华又再婚两次,二婚娶的还是贵族女子伊丽莎白的宫廷仕女,夫妻俩将这桩婚事保密了十年。三婚娶的是一位巨富的寡妇,还是秘密的都未获伊丽莎白准许,但伊丽莎白也没有再拿他怎样,爱德华一直活81岁高龄!

凯瑟琳还有一个妹妹,名叫玛丽•格雷,是个驼背侏儒,但这也不影响某些人利用她的血缘关系为自己谋划,玛丽•格雷也因未经伊丽莎白批准私自嫁人而被软禁,但她的丈夫是个身高六尺多(6英尺8英寸)的彪形大汉平民,所以对伊丽莎白的王位并不能构成实际的威胁。

真正的威胁来自苏格兰,因为此时苏格兰女王兼法国王后玛丽•斯图尔德已经守寡,并且在法国不受婆母待见,于1561年8月回到了苏格兰。作为坚定的天主教徒,她才是伊丽莎白最具杀伤力的敌手!

(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狮子羔羊2019-02-11 09:30:29
继续到彩萍这里上英国历史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