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里yo有人发了个xia小品的视频连接“发小”,看完想起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
发小儿
“发小儿”是地道的北京话。可我却是近年才听说的。发小儿的定义众说不一,我觉得最好是十岁以前的伙伴,不谙世事的童真,才能成就发小儿;再大以后的友谊,只能算哥们儿。也有的说发小儿是指男孩,若一男一女叫青梅竹马,可这让人觉得有些粉脂气,故人们多喜欢用发小儿。就象人们并不太喜欢用“姐们儿”,而统统用“哥们儿”才显得豪气。
朋友中大多是80年代出国的,该学的学了,该拼的也拼了,儿女不是工作了就是在上大学,总之都到了松口气的时候。聚到一块不是讲上哪儿退休,就是讲发小儿。咋一听,这退休与发小儿风马牛不相及,哪儿跟哪儿呀?其实不然。老了不能没有朋友,有工作时,住哪得考虑工作,亲朋好友很难凑在一起。退休后的住处就自由了,当然要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买房,等老得开不了车的时候,省得寂寞。朋友还有远近之分,哥们儿还有铁不铁,唯独发小儿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血缘关系,其友谊纯朴、率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象清泉,象甘露,天荒地老也不致破灭。
D是我的亲戚,要请他们俩口子,就一定要请她的发小儿W俩口子,否则就没了气氛。
D 与W是幼儿园时认识的。W出生在美国,三岁时回中国,不会讲中文,小朋友嘲笑他是哑巴,D却主动跟他玩。当他们第一次讲给我们听时,我们群起攻之,说D从小就崇洋媚外,阶级立场不坚定……,在她“越描越黑”的申辩中,大家开怀大笑。
在最近一次的聚会中,有人说发小儿心灵是相通的,要笔试他们,两人死活不肯,说我们是嫉妒,预谋破坏他们的友谊,但还是接受了口试。问题一出来,他们的回答可真是异口同声,天衣无缝。有人“揭发”说,他们太了解彼此了,照着一个人的喜好答就是了。
D的老公抱怨,一次D的车有点问题,他告诉D是怎么回事,D不信,非要打电话问W, 我插嘴问:“你们俩谁更handy (动手能力强)呀?” “当然是人家发小儿了。领导(D的老公管D叫领导)的口头禅就是:‘W说……'” 接着又补充说:“老公比不了发小儿。”
W的妻子也赞同地说:“我这发妻也比不上发小儿呀。D一来电话,我就知道又想吃我做的菜了,得赶紧准备。这要是不来电话,反到奇怪怎么没电话了?”
有人打趣地问,你们这两个被“冷落”的发妻和老公吃不吃醋呀?这回倒是这两位不约而同地说:“哪敢呀!”发妻说:“要是他们俩别扭起来,我们俩还得给掺和掺和。”那位老公颇为精辟地解说:“发小儿就是发小儿,到现在还没长大呢……”大家又捧腹嘻嘻哈哈一番。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视,也没有那么多课余要学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有时间与伙伴一起玩耍,建立了发小儿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慢慢变老,这份友谊如陈年老酒,愈酿愈醇,令人不醉也酣。
戴山
3/4/2009写于新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