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采萍2019-02-23 02:29:15

男二号:风起云涌时代的婚姻外交

从1558年11月伊丽莎白继位后,以老臣塞索为首的枢密院以及上下议院就没有停止过对伊丽莎白的逼婚。他们当然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觉得这是他们的职责所,督促女王尽早为王位生个继承人,以防止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王位的觊觎,更重要的是不让天主教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德登上英格兰王位。可以说后者是老臣塞索最大的心病,也是他呕心沥血一辈子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婚姻谈判就成了枢密院和伊丽莎白仪式外交策略中的重要一项,而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国家还单身的君主们自然也明白娶伊丽莎白为妻的好处。于是一场求得与她牵手的角逐很快就展开了。西欧各国尚且单身的国王、太子、大公们排着队给伊丽莎白递来了求婚书,其中重量级角逐者包括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即将继位的瑞典太子埃里克(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奥地利大公查尔斯二世(菲利普二世的堂弟)、以及法国瓦卢瓦王朝(House of Valois)的王子两兄弟(昂茹伯爵亨利•瓦卢瓦 Henry ,后来的法王亨利三世,与他的弟弟弗朗西斯 Francis,继任昂茹伯爵)。

1.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刚登基那几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是这场角逐的领先者。他是伊丽莎白姐姐玛丽一世的鳏夫,而且玛丽一世在位时他也保护过伊丽莎白。

1558年也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与法国太子弗朗索瓦成婚的一年,而此时苏格兰的王太后基斯的玛丽(Mary of Guise,玛丽女王的生母)正策划着从母族法国的基斯门阀借兵来平定苏格兰的新教造反。因此伊丽莎白的枢密院十分担心法国利用苏格兰作为跳板入侵英格兰。这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二世能够联姻,那么一旦法国从北方苏格兰入侵英格兰,菲利普就可以从西班牙进攻法国的西南边境来骚扰基斯门阀。

但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伊丽莎白上位后的主要国策是恢复并巩固新教改革,议会正在推行一系列新改革举措,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教义(Anglicanism)正在逐步推行并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支持,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宗教社团也正致力于消除天主教罗马教廷对英格兰教会的影响。况且此前菲利普与玛丽一世这一对坚定的罗马天主教徒君主在英格兰本来就十分不得人心。玛丽死了,英格兰好容易回到新教道路上,老百姓怎么可能再接受菲利普回来再次做他们的国王?!

加上这时候,西班牙所控制的荷兰十七省(包括比利时)、法国勃艮第等低地国家(the  Low  Countries)的新教徒造反,菲利普二世派兵疯狂镇压,许多新教从这些地区逃到英格兰避难,英格兰的大部分民心当然是支持造反的,痛恨整个西班牙势力的。因此,尽管刚登基的伊丽莎白为了英格兰不腹背受敌,非常尴尬地不得不接受前姐夫菲利普的政治支持,但她还是在1559年正式拒绝了菲利普二世。

2.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

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Eric XIV of Sweden)也是在第一时间向伊丽莎白发起求婚攻势的。埃里克与伊丽莎白同年,且同是新教徒,长得也十分的高大英俊,1560年继位瑞典国王,作为一国君主,按说与伊丽莎白也算是般配。

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Erik XIV)【画家穆伦(Steven_van_der_Meulen)】

然而,虽然瑞典当时称霸整个巴尔干半岛以及芬兰、爱沙尼亚等北欧国家,埃里克十四世也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君主,继位前便秣马厉兵,与挪威、波兰、立陶宛等国家形成联盟在立陶宛战争中对抗俄罗斯沙皇(1558年),1562年又陷入与另一北欧强国丹麦之间的北欧七年战争,以至于他在位期间瑞典战伐连连不断。

这时候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上坐着的是玛丽和伊丽莎白这两位单身女娃子,如果能与这两位中的任何一位联姻,都能够助埃里克十四世宏图霸业一臂之力。然而,尽管后来瑞典在十七世纪埃里克十四世的侄子古斯塔夫国王统治下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但十六世纪的瑞典在欧洲还是个二线国家,其实力与影响与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等一线国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苏格兰玛丽女王是忠实的天主教徒,当然是在第一时间拒绝了年轻的瑞典国王。英格兰虽然不看好他,更不愿意为他的宏图霸业买单,但伊丽莎白一世也没有直接回绝他,而是与他开始了书信往来,但也在1559年2月25日用拉丁语给即将登基的埃里克十四世手书一封委婉的拒绝信,大意如下(从拉丁文的英文译文翻译成中文):

“王子殿下,朕最亲爱的堂兄:您的弟弟芬兰公爵已于12月30日将您亲笔手书的信函交到朕的手上。虽然朕能够体会到殿下对朕的的一片热情与爱心,但十分遗憾的是朕无法对尊贵的殿下您投桃报李。这并非朕怀疑殿下您的真心与诚信,而是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这种感情。鉴于此,朕再次恳请尊贵的殿下您克制自己的感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要让殿下您对朕的感情超出友情的范围。朕一向以为您本人以及您的弟弟(在朕的眼里他无疑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王子)都是朕挚爱的表亲。朕同时也给了您的大使一份相同的答复,那就是朕扪心自问,崇尚的是单身生活,并不想为自己找个丈夫。故此希望殿下您不要再将这样的心思浪费在朕身上。”

除了苏格兰的玛丽和英格兰的伊丽莎白两位女王之外,埃里克十四世还向法国洛林郡的雷娜塔郡主(Renata of Lorraine)、德国撒克逊州的安娜郡主(Anna of Saxony0以及德国黑塞州的克里斯汀郡主(Christine of Hesse)求过婚,但都被拒绝了。

但埃里克十四世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他在1561年请客居英格兰并深得伊丽莎白喜爱的佛兰芒(Flemish,现今的北方比利时)穆伦(Steven_van_der_Meulen)为自己画了一幅全身肖像,意欲呈现给伊丽莎白,以继续努力打动她的芳心。 

直到1565年春天,埃里克十四世将他妹妹瑞典的伊丽莎白公主的仕女卡琳•曼斯朵特(Karin Månsdotter)纳为皇家情妇。卡琳原本是乌普兰(Upland)地区的农夫之女,在斯德哥尔摩集市上卖坚果为生,因长得花容月貌,被出巡的埃里克看中后送到他妹妹的宫里。卡琳为埃里克生下一男一女之后于1568年被正式封后,将闺名卡琳改为卡特琳娜(相当于凯瑟琳)。他们的婚礼可谓是开创历史先河,因为此前从未有过任何皇家婚礼上新婚夫妇是带着两个婚前出生孩子一起参加的,并且那个男婴还是由孀居的王太后亲自抱着!

然而,就在这同一年,埃里克十四被瑞典的贵族门阀与其弟约翰联手推翻并入狱,瑞典王位由约翰继位(瑞典的约翰三世)。出生低微的王后卡琳自然也跟着遭罪,一双儿女被活生生地从他们身边夺走,寄养在王太后宫里。开始几年卡琳和埃里克关在一起,狱中卡琳一连生了两个孩子,但都没能存活。约翰三世担心=心他们这样继续生孩子会将新政权的继承人问题弄得更加复杂化,所以将卡琳从埃里克身边夺走,送到芬兰软禁。埃里克在日记中写到,卡琳的离开对他的打击巨大,最终导致他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于43岁那年死于狱中。他的王后卡琳一直忠心于他,在芬兰终身软禁下一直活到65岁才弃世而去。但这是题外话了,回到伊丽莎白的婚姻外交。

3. 奥地利大公二世查尔斯

在我们讨论伊丽莎白的婚姻外交时,自始至终不能忘记西欧宗教改革以及旧教与新教之间殊死较量这个大背景。伊丽莎白的目的首先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斗争局势中求自保,其次是借英格兰的力量在欧洲新教与旧教的殊死较量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在埃里克十四世向伊丽莎白展开攻势的同时,英格兰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也同步进入婚姻谈判。

哈布斯堡推举的人选是神圣罗马皇帝费丁南德一世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堂弟、内陆奥地利大公查尔斯二世(Charles II, Archduke of Inner Austria)。

内陆奥地利大公查尔斯二世(Charles II, Archduke of Inner Austria)【佚名画家】

但这位大公与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一样也是罗马天主教,所以伊丽莎白同样需要谨慎待之,以免在她自己的子民中激起怀疑与不安。因此,双边的婚姻谈判在1559年未果,但1564-1568年谈判重新开始。哈布斯堡提出的条件是,两人婚后一旦伊丽莎白无子而终,英格兰的王位由查尔斯继承。英格兰方面自然不能接受这个条件,就是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女王与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联姻时,英格兰方面的先决条件也是英格兰王位由双方的后裔而不是由菲利普这个外国君主来继承。

到了1569年,法国与哈布斯堡的关系因在荷兰的新教造反与菲利普二世的残酷镇压而恶化。鉴于英格兰一向是荷兰新教徒们逃避西班牙宗教迫害的避难地,在整个低地国家陷于战火之中时,伊丽莎白别无选择,只能终止与哈布斯堡的联姻谈判。

查尔斯在1571年娶了慕尼黑的巴伐利亚郡主玛利亚•安娜(Maria Anna of Bavaria), 罗马天主教徒。这位巴伐利亚郡主真的是非常会生的主,一共为查尔斯生了四男八女,而且这八位郡主四位公子都长大成人,长子继任神圣罗马皇帝,其他三子和几个郡主要么在奥地利、意大利继承爵位,要么嫁入西班牙、波兰、佐治亚等国做王后,不仅将哈布斯堡开枝散叶,还为罗马天主教在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延续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巴伐利亚的玛利亚安娜可谓功不可没。

4. 法国青蛙俩王子之一:法王亨利三世

但英格兰不能没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特别是此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而是欲吞并英格兰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因此到了1570年,英格兰与法兰西王太后凯瑟琳•美第奇展开了婚姻谈判,意欲将已经37岁的伊丽莎白配给法国王子亨利(凯瑟琳的第四子,后继位为法兰西的亨利三世 Henry III of France),比伊丽莎白小19岁,当时还是法兰西的昂茹公爵(Duke of Anjou)。

法王亨利三世,瓦卢瓦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

伊丽莎白并非诚心找丈夫,而是要利用法国婚姻谈判来达到一石二鸟之目的,一,借与法国的联姻谈判来阻止或至少是延迟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入侵英格兰的计划;二,利用与法国王太后的婚姻谈判来遏制苏格兰与法国之间的合作。

但这位年纪还不到20岁的昂茹公爵亨利王子,在法国宗教战争中支持的是基斯门阀和罗马天主教派,他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天主教派的实际领导人,多次以其兄查尔斯九世之名发兵镇压新教雨格诺教派(The Huguenots)。

到了1572年,雨格诺教派内部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单纯的宗教改革理念发展到了反对所有王权制度的无政府思想,致使法国宗教冲突双方在世界观上更加水火不能相容。这时候,王太后凯瑟琳•美第奇为了维持日益岌岌可危的国内局势决定将自己的女儿法国公主玛格丽特嫁给纳瓦拉女君主胡安娜三世(Jeanne III,Queen of Navarre)之子纳瓦拉的亨利(Henry of Navarre)。

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

纳瓦拉王国(Kingdom of Navarre)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自治小国,位于西班牙与法国之间延绵不断的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 Mountains)西端。比利牛斯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是一条连贯地中海与大西洋的直接内陆通道。由于其地理特殊性,小小的纳瓦拉王国从古罗马时代起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尽管在法国与西班牙之间受着夹板气,但纳瓦拉王国高山民族的倔犟性格却硬是让这个小小的王国一直撑到十九世纪才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

胡安娜三世是其父纳瓦拉国王亨利二世的唯一子祠,招婿法国波旁家族的旺多姆公爵(Duke of Vendôme)之子安托万(Antoine de Bourbon,就是我们上两篇中提到的法国新教派领袖孔代亲王的亲大哥),成立夫妻君主共治体制。胡安娜三世于1560年公开承认并皈依新教加尔文主义派(Calvinism),和孔代亲王一样,成为法国宗教战争中新教一派的实际领导人之一。胡安娜三世的儿子纳瓦拉的亨利因此也被称为波旁的亨利 (Henry de Bourbon)。

因此,1572年法国王太后凯瑟琳•美第奇所做出的这个联姻决策引起以基斯门阀为首的法国天主教派的不满,并导致法国宗教战争的升级,最终爆发欧洲史上最残酷的宗教大屠杀,即圣巴塞洛缪日大屠杀(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在这场大屠杀中,基斯公爵与亨利王子亲自下令,血洗巴黎以及各省的雨格诺派教徒,根据保守的估计,大屠杀当晚巴黎市区的雨格诺教徒死难人数至少3千人,各省后续新教死难人数达2万人之多。

消息传到伦敦后,英格兰群情激愤,从宫内到民间,英格兰的新教徒们纷纷为他们在法国的新教战友们默哀致敬,伊丽莎白的枢密院与上下议会也正式向法国驻英格兰大使呈递抗议书。与法国之间的婚姻谈判自然无法再继续了。

而此后爆发的三亨利战争(War of the Three Henrys ,1587–89), 即法王亨利三世(伊丽莎白婚姻谈判中的男方亨利王子,1575年在其兄驾崩后继位)、基斯公爵亨利(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的亲舅舅)、波旁的亨利(上述纳瓦拉女王之子)三者之间的王权角逐,最终于1589年将1328年开朝有着几百年根基的瓦卢瓦王朝(House of Valois)推翻,纳瓦拉女王之子波旁家的亨利胜出,成为法王亨利四世,法兰西波旁王朝的开朝君主。

法兰西波旁王朝的第一任君主法王亨利四世【1600年佚名画家,画中的亨利四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Hercules,将圣经《启示录》中描述的妖魔水怪(象征罗马教廷)踩在脚下】

说到这里,不得不为瓦卢瓦王朝的最后一位王太后凯瑟琳•美第奇感到悲叹。她也算是一个深思熟虑且能够高瞻远瞩的女君主了,但无奈生不逢时,有摊上老天不相助,丈夫法王亨利二世因为讨好情妇在马术竞技场上无端端地死于意外事故,40岁英年早逝,留下她与五个儿子,前三个都没能活过25岁(老大弗朗西斯二世16岁病逝,老二路易一岁半便夭折。老三查尔斯九世23岁病逝),老四亨利三世被推翻,老五也是个无用的浪荡公子,我们后面会说到他。凯瑟琳王太后自己却一直活到1589年69岁高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先自己而去。真是,诺大王权在手,又有何用啊?!

又跑题了,还是来结束伊丽莎白政治婚姻游戏的尾声吧。

这里笔者感觉应该向读者说声抱歉,这篇幅是越写越长了,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伊丽莎白所处的欧洲,就是个烽火连天、你征我伐、兵戈不断的年代,战争永远都在身边。要讲明白伊丽莎白一世的故事,这些个欧洲君主是避不开的。为免读起来太费劲,还是得再加一篇才能讲完我们女主人公的故事。还请各位看官耐心一些,下一篇争取最晚明天发出。

(未完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猫姨2019-02-24 23:23:02
作者真是博学, 我没看到一半已经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