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笔记2019-05-07 06:27:51

 

原创:走遍前苏联

 

1. 引子

                                                                                     

作为1950年代出生的我和我的同龄人,从小就生活在中苏友好的“蜜罐”中。

 

我们这代人,亲身见证了中苏友好如一家的5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开始意识形态公开论战和动枪动炮冷战的60年代;中苏持续敌对的70年代;中苏开始和解的80年代。以及1989年苏联解体,中国和前苏联演变成为的15个独立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这30年。

 

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时候妈妈在新华书店给我买的那些连环画。其中,一本开本较大的彩色连环画讲的是苏联消防队员的故事,红色的消防车,身穿消防服的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灭火,抢救国家和人民财产。另一本是黑白画的小人书,说的是抓特务的故事,一个特务假借搭车,上了一个好心人骑的摩托车,在山间小路上用无声手枪打死了好心人,抢走了摩托车,就在特务实施更大犯罪的时刻,被英勇的苏联警察抓住。

 

1963年,中苏间开始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开论战,中共中央发表了史无前例的九评,正在上小学的我,被夏青式慷慨激昂的播音所撼动。“列宁说过,政治上采取诚实态度是有力量的表现,政治上采取欺骗态度是软弱的表现,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总是采取诚实的态度,总是尊重事实的……”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现在还时不时在脑海中回响。

 

1964年10月,收音机中,同样慷慨激昂的声音,传来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传来了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下台;传来了1969年3月2号珍宝岛战斗的消息。

 

珍宝岛事件发生的那年,我和众多华夏热血男儿一起,穿上军装,扛起钢枪,成为保卫祖国,抗击美帝苏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成为毛泽东麾下的普通一兵。我在部队那些年,老毛子从《亮剑》中的假想敌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真正的强敌,“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化武器“的三打三防是我们天天必练的科目。

 

1991年12月26日,北京东直门内北中街4号的苏联大使馆一夜之间变成了俄罗斯大使馆,大使馆主楼楼顶,再也看不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飘扬了整整40年,我们曾经熟悉无比的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组成的红旗,代而升起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自此,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永久消逝,成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页。

 

1949到2019,70载光阴荏苒。弹指挥间中,中苏(中俄)从朋友到敌人,又从敌人到朋友。可惜,历史永远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永远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角色互换。在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中,中苏(中俄)关系,中美,苏美(俄美)关系在多个维度里演绎,波谲云诡,变幻莫测,明争暗斗,互有进退,其结局,令人眼花缭乱,唏嘘不已。曾经风光无限、称王做霸的北极熊,早已从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散落成15个独立国家,早已自超级大国的宝座上重重跌下,而且摔的很惨,至今一蹶不振,踉跄不起。

 

多年来,去“苏联”那边走走,看看那广阔无垠的大地,端详一下那的面貌,了解一下那的风情,成为心中的一个愿望。

 

 

 

终于,自2015年起,到2018年止,四年间,分三次漫行,有时坐飞机,有时坐船,有时坐汽车从陆地通关,短的呆一天,长的住过五六天,走完了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

 

其中,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坐船去的。俄罗斯最东最西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和圣彼得堡分两次坐船前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又都是早晨靠岸下船,傍晚登船离开,分别只呆不到一天。因此,这些国家只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点了个卯,刷了个门卡而已。

 

 

毫不夸张的说,相比去过的几十个国家,似乎只有“苏联”才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好奇,更多的期许,更多的满足,更多的记忆。

 

其实,在我的童年,也曾深深打上过其他国家文化的烙印。最典型的无外于那时的洋娃娃,家里就有一个,圆圆的脸颊,大大的眼睛,深深的眼窝,鼓嘟嘟的脸蛋,两条胳膊两条腿和头部都可以随意转动。一直以为那么漂亮的小女孩是设计师凭想象造出的,等文革结束,美国电影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才知道曾经的那个洋娃娃是美国最著名的童星秀兰•邓波儿 。巧合的是,1989年,苏联解体时,她正担任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亲眼目睹了东欧国家社会动荡,剧烈变革的那一幕。

 

除俄罗斯之外,我去的第二个前苏联国家是摩尔多瓦,在一个乡村小站,三个穿着花裙,带着花巾,胖胖的“苏联”老大妈上了我们的小巴。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的酒店,前台小姑娘微翘的鼻头,白白脸蛋上轻巧的雀斑,交谈时的腼腆一笑。我去的第三个前苏联国家是乌克兰,在基辅的前苏联国营大酒店的楼道里,戴着白色圆边高顶帽,身穿白色工作服推车运送床单被罩的中年服务员。……好多好多场景,都在小时候的连环画中看到过,此时,又活脱脱的闪出在眼前,而且和小人书里画的一模一样,一个甲子,襁褓中的婴儿早已“耳顺”,但“苏联”没有变,这又是多么的美妙和神奇。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不懂俄语,英语也仅限于找个卫生间的水平,未能在旅途中与当地人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自己特别想知道的事。尽管心中有关于前苏联的“十万个为什么”,但大部分时间只能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未免使这些旅游的效果打了些折扣。不过,即使这样,在15国多姿多彩的游历,也足以让我回味有年。

这几次出行前,事先都没怎么做过这15个国家的旅游攻略,一来不想先入为主,戴上“有色”眼镜,二来这些地方的旅游攻略着实不多。所以,除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船上的旅游团和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组成小团,由当地旅行社接待。其他国家事先都没计划,基本上都是走哪算哪,随意走,随意看,大体上做个时间安排,届时再随机而变。短的呆两三天,长的住五六天,出过“洋”相,也曾被小“骗”,但还是顺顺利利的走过来了。

 

 

旅游途中,虽然每天都记有简单的行程与感受,回家后,也曾想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整理出来。但,懒字心中一把刀,游时容易写时难,平素得闲,宁愿缩在一旁遐想,从古到今,由中及外,坐地日行八万里,也不愿动笔。这次,下定决心,将之前的琐碎成篇,以资纪念。

END

 

 

以下是部分章节预告:

 

俄罗斯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披星戴月安抵勘察加 一汪故情夜睹列宁像

 

摩尔多瓦基希纳乌:

加加林生前钟爱之酒庄 把杯换盏琼浆一一品尝

 

乌克兰摩乌边境:

乌克兰美女士兵国门站岗 战斗民族时刻准备上战场

 

白俄罗斯明斯克:

中国老兵向革命导师列宁行军礼 致敬契卡魂灵捷尔任斯基之故乡

 

格鲁吉亚:

飞机上吟诗送斯大林 哥里街头再见统帅像

 

巴统:

打的狂奔二百余公里 黑海边沐浴盛夏阳光

 

拉脱维亚里加:

波罗的海三国首站 总统府前巧遇换岗

 

立陶宛科尔佩达:

立陶宛美女乐队迎宾客 未旅游先激动泪奔两行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

晨抵阿斯塔纳遇新疆哈族小伙 恰逢哈萨克斯坦迁都二十周年

 

可汗帐篷:

身乏腿累坐地大啖啤酒炸鸡 “肯德基指数:乃由我所想所创

 

塔吉克斯坦:

杜尚别打车五百公里去奥什 言语不通塔吉克小伙摆一道

 

吉尔吉斯斯坦过天山:

登高三千一百米喜过天山 夏季牧场美景难收尽开颜

 

伊塞克湖:

听不懂话小巴过站误打误撞傻人有福住进前苏联高级疗养院 尽享伊塞克湖水景山景苏共领袖勃列日涅夫曾在此小憩休闲

 

乌兹别克斯坦:

五晚六天走遍乌兹别克斯坦 一司机一导游陪同两人小团

 

土库曼斯坦:

地狱之门见证人间奇景 五十度高温下畅游人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