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2019-09-24 13:22:18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这是吴秀波主演的电视局《大军师司马懿》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我搜了一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是古诗, 是借着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 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不要渡河”,却不能阻止, 狂夫终坠河溺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见到了这个场景。 这位妻子在岸边高歌,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箜篌(kong1 hou2)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 

 

箜篌引》之后被许多诗词大家填词。 李白,曹植,王维,王昌龄,李贺等等。

 

“公无渡河”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让人们唏嘘, 因为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没有情怀的人是做不到的。  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清朝的百日维新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当时有人给他报信逃走,他却选择留下,以血来唤醒民众, 慷慨就义。 六君子的另一个康有为匆匆逃走,结果他的胞弟被逮捕,被斬于北京菜市口的屠刀下。 后来有很多文献描述康家弟弟在狱中是最怨天尤人的一个, 经常痛哭自己倒霉的命运。  

 

”我自横刀向天笑“ 的谭嗣同是个标准的官二代。

 

我敬仰英雄的热血;我也理解保存实力的重要。 我尊重每个人对生命的选择,但每当读李清照时,”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总是让我唏嘘。我想,人们所以崇拜英雄,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吧。    

 

最后录下李白的词。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