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园2019-10-17 17:34:58

第二天一早,两人收拾完毕,就要返回栖霞山了,坐在屋里细数着这一路上的经历,倒也觉得有滋有味。

太阳都升得高高的了,终于听到了“哞”地一声黄牛叫。嫦娥送了一瓶菖蒲油给邻居大婶,把院子收拾好后,就和后羿一起出来了。

黄牛在街上迎住他们,带着两人辞别了镇长,就往镇外走。途中经过松书院,见院中古树参天,气势不凡,就来到院中参观。出来一位教书先生,介绍说,那吊在松树上的小木屋,就是董永造的。屋中有一张小书桌,上面还放着几本经书。先生说董永抄录的经书都已经被取光了。这几本经书是书院的学生们抄录的,可以随意取用。嫦娥进去取了一本。经书的名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嫦娥请教经文的含义。教书先生答道:“董永是这么讲的:人的感受,通常是受三方面影响的:外在的环境,感受的过程和内心的活动。众生有主观上的我,于是在感受外在事物时,就有了好坏、贵贱、大小、美丑、顺逆与苦乐的分别心。佛家把外在的环境事物及人自己的肉身,叫做色。而把以自己的立场来感受外部事物的生活态度,就叫作色境。比如我们生活在半边镇,那片寒地害苦了我们,我们视它为不祥之物,时时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不便和威胁。这种生活态度,就叫作活在色境中。

而觉悟者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把自己融入外在的环境中,忘掉自我,消失自我,从而对外在的事物,能真诚地承认、面对、接受,不再去分别它的逆顺、苦乐、好坏、美丑,并喜悦地品尝它的变化。佛家把这种消失自我,将自我融入外在环境中的生活境界,就叫作空。而将这种抛弃外在因素的困扰和内心流变不定的偏执,将自己融入外在环境的生活态度,就叫作活在空境。比如我生活在半边镇,我的身边有一片寒地。我想着:我就是那片寒地。如果我患了寒症,我想着:我就是那寒症。这样想,就再也没有了痛苦和厄运的感受。这种生活态度,就叫作活在空境。

其实色与空,是同一片时空环境。只是人们的生活态度不同,才有了色境与空境的差异。所以佛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迷惘的人,背负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活在现在。要做一个融入当下的人,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我们镇上的人,听了董永的宣讲,心绪和缓了许多,也没有人离开半边镇。他还有许多经书,没来得及宣讲,人就走了,真是可惜!”

后羿和嫦娥辞别了松书院,来到了小石桥头,恋恋不舍地与黄牛告别,又向南走了几里路,见四下无人,便唤来丹雀。嫦娥抱起花花和后羿一起坐在丹雀背上,径直飞向栖霞山。

夕阳西下,一路飞回来,再一次饱览了壮美的山河,两人激动兴奋,自不必提。骊山老母交代的传药任务终于完成了。两人新年后离家,到今日回来,已是夏末秋初。

回到自家院中,已是傍晚,花花急不可耐地在院子里撒起欢来。

丹雀一现出原形,便飞向院中的一棵树,绕着它又飞又叫,还落在树干上用嘴敲击。后羿和嫦娥这才注意到,家中多了一株榆树。嫦娥对后羿道:“是不是爹娘回来了,在院中种的?”

丹雀一听,将身形长大,伸出一只脚,往树干上用力一踢。这一踢,竟嘭地一声,从树干中踢出一个人来。后羿和嫦娥吓了一跳。

那人从树干中出来,便倒身下跪,诉道:“两位大仙,小徒是大时山,黄角大仙的徒弟,不堪师傅虐待,逃了出来。骊山老母让我来给两位大仙做个徒弟。求两位大仙收留小徒吧。”

后羿和嫦娥看看丹雀,丹雀点点头。两人对这样的奇遇已经见怪不怪了,急忙上前搀扶,道:“好吧,好吧。既是骊山老母叫你来的,咱们就是一家人。” 那人站起身,恭恭敬敬地说道:“二位师傅,小徒名叫吴刚,是一只榆树精,平日就住在这棵榆树里。二位师傅走了以后,小徒就来种地,料理药铺。村里人看不出来,都已经孰了。”

丹雀落在后羿肩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后羿取下草帽,仔细地擦拭一遍,把它挂在丹雀的脖子上。嫦娥走过去,抱着丹雀的头,抚摸着丹雀的羽毛,依依不舍。真好比送别亲人离开一样。丹雀飞起在空中,在院子上空盘旋了两圈,叫了几声就飞走了。后羿和嫦娥一直目送她消失在天际。

吴刚领着二人进了草药库,说是骊山老母送了些药材。两人又惊呆了。后羿和嫦娥瞪大了眼睛,一样一样,仔细地查看、掂量、细数着,越看越高兴,乐得合不拢嘴。后羿道:“这八成是从那些仙山洞府里搜刮来的。”

嫦娥高兴得蹦起来,拍着后羿的肩膀道:“这可都是些上上品的珍稀药材呀。这得值多少钱呀!老板呀,这下我们可发大财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