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儿子被哈佛录取。他并不是全才,而且常令父母感到担心,因为他不善与同龄人交往,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强,在高中的排名也不靠前,但仍被哈佛选中。
他的强项在哪里?他有音乐的天赋与兴趣,父母也引导他为兴趣而学,有意为他挑选的音乐老师不强调比赛,但教学严谨并富有加爱心。懵懵懂懂的男孩子,一旦坐到钢琴旁,两眼的兴奋无法掩饰。他腼腆不爱社交,可要到教会台前弹奏钢琴服侍,一点也不畏惧。似乎他对音乐有种特殊的缘分,进入的音乐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到了高中,他的钢琴有了相当水准,老师才带他参加一些比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甚至当地的乐团还邀请他加入音乐会。这些成绩就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没有半点父母的虎妈虎爸式催逼与规划。
虽有音乐的天赋,但他对生物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初中生物课堂看到了DNA双螺旋的彩图激发出他探索生物学的高涨热情,从那时起,他对生物学书本真是如饥似渴。到了高中,开始涉猎生物科学杂志,甚至阅读前沿学科的综述文章,像干细胞应用,DNA胎儿疾病诊断,疫苗的制作与机理等等。这些仅仅是从他父母听到的一部分,不知道的方方面面一定更多。
他没有很多的高中学生组织头衔,也没有专门去参加活动来光彩其简历。相反,父母只是有意识培养他基本的生活和待人处事能力。结果,他就凭自己的偏才赢得了哈佛的青睐。
其实,天才往往是偏才。一个人能专注一件事,有兴趣又持续的投入时间与热情。不少父母有一种倾向,要把小孩培养成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知晓,天文地理门门精通,SAT和ACT高分满分,学生俱乐部主席几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全才毕竟少之又少,对有偏才的孩子正确引导,照样成大才。
对大学的筛选录取标准缺乏详细了解,但相信一个重要的考虑应该是发现那些有特殊潜力的学生,千篇一律的面孔太多,招生人员练就了一套火眼真睛的功夫拣到出类拔萃或特立独行。
此类学生若按考分或者年级名次,恐怕要名落孙山,但父母的明智呵护与美国的选拔体制给了他一个鼎好的机会,他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