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整整三个星期,真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今天头一次出门走路,一脚迈进了夏天--芝加哥最美的季节。
俗语说,听人劝,吃饱饭。对这句话我们不光从寓意上遵循,也从字面上紧跟。抗疫期间,按理是要攒点本钱,万一中招,咱经的起抗。那个CNN的主持人,纽约州长科莫的弟弟,三天掉了13磅;国民警卫队的上蔚Jeff Money 在ICU 六天,掉了25磅。
LD疫情之前减了30磅,并且保持了四五年。宅居在家后,从前偶尔为之的米饭和面条,也上了每日的饭桌。用一个即食锅(Instantpot)做的米饭,实在是太好吃了!好在家里面粉断档好几个星期了,要不然包子疙瘩汤都要招呼好多次了。
LD的脸一天天变得圆润,已经被我暗示了一两次了。我三星期天天穿睡裤,第一次穿了牛仔裤。从前发愁太松,今天都觉得紧了。还有一句俗语是,恨人有,笑人无。我是该恨人有(肉)呢,还是应该恨人无(肉)呢?这算是抗疫悖论吗?伊州州长宅居令还要近一个月,我们应该已经攒够了抗疫的本钱了吧?
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报道,CDC二号官员,代理主任Anne Schuchat博士承认,有限的测试和对中国之外区域旅行限制的迟缓,导致了美国感染病例在二月底大幅上升。
我这吃瓜群众早几个星期前已经得出类似的结论了,看见CDC官员明确承认还是要点赞一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向前看。面对巨大的死亡人数,川总却常常若无其事地自夸和求表扬,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个人角度来说,在外面混脸皮的确要足够厚,我要好好跟川总学。
总的来说,交通业对前景暂时还缺乏信心。从信息透明的角度出发,公司明确地说:什么时候能回到从前的状态不清楚。可能两三年,可能四五年,不知道。所以只能在希望最好的同时,做最坏的打算。
十月一号救助法案条款到期后必然瘦身,已经不是新闻了。在十月一号之前的公司自救手段也是在挖空心思。有一个办法是工作共享(job share),通俗说就是大家都少上点班,少拿点钱,长远来看,大家都不至于太穷,并且公司能尽可能保留足够数量的员工,以备卷土重来。
虽然全世界包括美国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在研发测试疫苗,但是没人能准确地预测啥时候能普及使用。美国病毒扩散面如此之广,感觉群体免疫的概率似乎更高些。病毒对每个人的影响似乎很难预测,有104岁老人痊愈的,也有年轻力壮被打趴下的。之前读过一篇文章,科学家至今对此还很困惑。文章里提到,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和感染病毒量的多少有关。
今天很想出门走走,一是外面天气太好抵挡不了诱惑,二是想想也许外面空气里的丝丝病毒能够培养我们的免疫力?
芝加哥城里昨天有近千人抗议州长延长宅居令。朋友有事不得不路过,听说绝大部分抗议者来自郊区,大部分没有戴口罩,也没有保持社交距离。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似乎生存在第四维空间,完全没把病毒放在眼里。郊区和乡下虽然灾情较轻,他们复工心切也能理解。但是,拖了伊州后腿的芝加哥市属于灾区,他们来到这里聚集,应该有点敬畏或者怕死之心吧。
看过一个搞笑的照片,讲在中国听关于美国的报道感觉是天昏地暗的旧社会;我自己三星期没出门,在家里听到抗议,看着每天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等等消息,觉得芝加哥也快半个旧社会了。今天出门走路,除了千禧公园还是关门之外,跑步的遛狗的散步的买东西的,处处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
伊州州长令,五月一号开始,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美联航从五月四号也开始要求乘客戴口罩,并且提供免费口罩。今天街上戴口罩的人更多了些,但是没有戴的人也不少。
在芝加哥宅居令之后,我们今天第一进到店里买东西。塔吉特百货(Target)门口有保安检查每一个进来的顾客,都必须戴着口罩才能进来。我在门口等LD,看见顾客离开后,购物篮都被消毒。
在密歇根大道上路过了 经营寿司和亚洲美食的饭店,叫Hot Woks 。这个饭店在西尔斯大厦旁还有一家店面,因为离我们公司很近,我们常去吃午饭,平时生意好到中午到的晚点就要排队。我们临时起意进去点外卖。等的时候我们问前台帅哥生意如何?回答是还可以,叫外卖的人还挺多的。
他也说离我们公司近的那一家一直关门,因为是在办公楼区,主要的客源是上班族。帅哥问我们什么时候可能回办公室上班。他说老板娘讲,再不开门那家店可能支撑不下去了。
芝加哥虽然有不少毛病,但是有它许多独到之处。热闹而不像纽约似的拥挤,各种剧院博馆都是世界一流,走几步逛逛就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地标性的建筑。密歇根大湖日出从无垠的水面毫无悬念地升起,高大上的芝加哥河畔公园。大片大片的水域带给了芝加哥温润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