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2020-05-23 05:36:31

(7)

曹操得到马超那么快平定高干和匈奴联合势力的消息,大喜过望。他开始时还低看了这个20岁不到的官二代,认为他可能眼高手低,不想竟然如此出色。

曹操是个很重视人材的人。汉代,中国的人材制度是举孝廉,相当于1970年代基层推举上大学的制度。理论上那些特别孝,特别优秀的人是可以得到推举的,但实际上,多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能得到这些机会。因此,想走仕途的人,必须去投靠有背景的大人物,自称学生,这就是门生制度。门生众多的大人物家族,就称为士族。

曹操是个另类,他的爸爸原来姓夏侯,后来投靠宦官曹腾,改姓了曹。因此曹操的血统并不高贵,他对自己的出身很忌讳,谁敢提太监生的,肯定是没命了。但他当权后,用人倒是不拘一格。曹操手下的文官武将,很多是敌方投降过来的,什么出身的都有。

曹操之后,士族门阀制度愈演愈烈,成了魏晋时代的标志性制度,直到隋唐,才变为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通过高考上大学。

曹操觉得,马超不但是西凉军阀的儿子,而且军事才能出色。如果能把他拉到手下,一可以当个领军大将,二可以收罗西凉势力,一举两得。从马超对待女子那么温柔的表现来看,一定会是个好丈夫,曹操也很希望能把马超收为女婿,那样,关系更铁了。但在曹操决定要这样做之前,还要再考验一下马超。

在马超征服高干之际,曹操也平定了袁绍的儿子们。但袁绍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兵败后逃到乌桓,让曹操甚为头痛。

中国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目繁多,各朝各代名称都不一样,但大致可分四个系统:突厥系,是中亚白人,如维吾尔族,多处西北方向现新疆一带;羌系,青藏高原民族,如党项(西夏),吐蕃,羌族,多处西北青藏,甘肃宁夏一代;蒙古系,圆脸黄种人,如蒙古,匈奴等,处北面内外蒙古,山西一带;通古斯系,长脸黄种人,长得像葛优那样,如鲜卑,女真,契丹,满族等,处东北一带。

乌桓也是通古斯民族,其居住地在今天沈阳一带,都城叫柳城,即今天的锦州。乌桓的祖先是东胡人,被匈奴打败后迁到东北,在乌桓山一带的叫乌桓,在鲜卑山一带就叫鲜卑。在汉代,以后成为隋唐主体的鲜卑族比乌桓差远了,乌桓是那时东北最强大的势力。

乌桓人的头领叫大人,这时最强的大人是蹋顿,统治了约30万人口。乌桓人也是骑射民族,和匈奴人一样,实行亦兵亦民的体制。袁绍在世时,和乌桓关系较好,还把一个宗亲女儿嫁给蹋顿。如今袁绍的儿子投奔了那里,要不要去征伐,让曹操很是伤脑筋!

从曹操的据点,现河南一带,到锦州,在那时需要走很长时间,其间很多地方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还要带上辎重粮草,路途艰险。而且曹操的南边,还有刘表,刘备的荆州势力,一旦知道曹操远征,很可能会来攻击。况且,二袁现在已是丧家之犬,一时成不了气候,因此,不宜征伐乌桓!这是曹操的基本观点,得到了大多数谋士和将军的同意!

但曹操年轻,多病但聪明的谋士郭嘉的观点,和所有人都不同。郭嘉认为,现在是征伐乌桓的最好时机:刘表多疑,防刘备胜似防贼,不但不会帮助刘备,而且还会阻止刘备来犯;乌桓不会想到曹操会去攻打,奇袭较易成功;二袁和乌桓混在一起,在旧土又多有故人旧部,久之可能为患,除之宜早不宜迟!

郭嘉是曹操最器重的谋士,如果不是早死,其历史地位应该高于诸葛亮。曹操同意了郭嘉的观点,决定迅速出发,奇袭乌桓。他想拉上马超的西凉军!但这里有个问题。

马超只是西凉派出军的总指挥,但这支军队产权属于马腾和韩遂,没有他俩的同意,马超不能私自出兵。如果马超不去,曹操又要担心马韩会乘虚攻击自己的领地。军阀之间,是没有信义的,防人之心永远都得有!曹操决定先找马超谈谈。

马超离邺城还有三天路程时,突报曹操已到附近,急于与他相见。马超急急赶去,被人迎入帐中。曹操屏退左右,说:“将军神勇,更胜当年温侯。我欲向圣上推荐,任命你为征北大将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这很出马超意外。大将军在汉代是个很大的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元帅。虽然只是个军衔,但年轻人总是有点虚荣,马超跪拜致谢:“感谢丞相知遇之恩,超肝胆涂地难以相报!”

曹操又道:“孤希望将军能留在京师历练,熟悉人脉,并参与朝廷事务。未来天下一统,孤希望你能领导全国军马!”

这是个大饼,不容马超这么个毛头小伙子不高兴。他明白曹操是最可能统一全国的英雄,能够如此器重自己,让自己这么年轻就能成为全国的军队统帅。如此前景,马超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自然称谢不已!

“但现在有一事相求,孤要东征乌桓,不知将军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有了前面的伏笔,马超肝胆涂地都可以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曹操又提到,此时没和马腾韩遂说过。马超是大公子,老子对自己总是言听计从的,现在更要在曹操面前表功,一个劲地说;“不用讲了,我可以决定!”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积极态度,马超主动提出,不回邺城休整,马上折道朝柳城进发。曹操意味深长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