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2020-05-25 07:24:39

   我去年回国去了趟榆林和米脂。榆林是第三次去,如果说出生到五岁在那里算一次的话。

     榆林,与我在2000年去的情形是大不同了。而我其实是寻找不变的地方:记忆中的县榆中校内的老窑洞,黑豆钱钱,羊杂汤,还有六楼骑街,和那捎带鼻音的浓浓的陕北话。

    我在老钟楼附近吃早饭,要的是羊杂汤和油托托。服务我的大姐像极了我堂嫂。我堂嫂是陕北人,生得好,脾气好,真得是贤妻良母。今年有六十了吧。每次去西安她家,都对我热情相待。酥鸡炸丸子羊杂碎是她的拿手好菜。那大姐招呼我的音调那么像堂嫂,眼角都有点小湿润。我又问她奶皮子在哪里还有卖,她告诉我在老城区老店才有,要怎么去,很厚道很温良。这是三四线地方的人情味。

     我去了老街,去了在鼓楼上的榆林博物馆。那里慢慢装的都是我的回忆,梳理得更系统化,图文视频音乐,一应俱全,绝对是本地文化单位单位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出来的,一点也不逊色于我曾暗自赞叹的绍兴博物馆(小而精)。比如说榆林人过年吃的八大碗(用模型展示),黄米面年糕(手艺人担担蜡像)。记得每次过年,家里厨房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在做黄米面糕,(用黄米面(粟)活成团,上蒸笼蒸熟,凉凉再切片下油锅炸至金黄).我看着街头摊摊客准备黄米面糕的蜡像,眼泪都开出来了。展品很详实,脉络也清楚,历史文化民情,直至六十年代本地孩子的奶瓶,我小时没牛奶是吃的走街串巷的担子上的搅搅(米糊),还有那老收音机,大茶缸,我父母时代的结婚证,右派派遣证。。。出门时门厅放的歌,一曲民歌《榆林美》把我听得热泪盈眶,回身良久,才整顿衣裳起脸容,出了博物馆们。

       我还去了米脂,籍贯册上祖籍。那里比榆林发展慢,街口到处是油油托托烧饼的大炉子,和巷口炒葵花子的摊点。我坐了去郊区的小巴,一路跟穿越回到八十年代一样,山谷玉米杂粮田,新旧窑洞。我听同车人讲述他新盘的窑那自豪劲儿,满感慨!要是我父母几十年前不调回西安,我的见闻也就局限于此。

       我去郊区主要是探访有名的《姜氏庄园》,它易守难攻在半坡山,很想个堡垒,庄园有几千平米,按理说是中上等地主家,一系列的传奇故事。院内有些破败待修,印象最深的是最里面的四合院上贴“私人住宅,不得入内“。当我回到路边等车时,听问路对答,方知庄园里院住的是本村现任村长。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真敢滥用权力啊。那庄园上过好几部陕西戏(电视电影)。方圆百十里也就保存下这一个地主庄园吧。(听闻陕北地方穷,地主长工关系不是很对立的,有乡绅乡愿的意思)

      至于米脂城内的李自成行宫,我立在大门口看了一下。读过李自成传,这一方出这么个大英雄,事迹都刻在了市区最大桥边的黑石板护桥石上。”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

      原游记找不到了,大概这些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