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溪谷2020-08-04 20:11:39

Now our strategy is always look at the 30 years and 10 years.Every strategic decisions we make, we have to ask one question: Does this decision we make solve society problem? (Jack Ma at the interview)

 

 

让我们回到马云2017年的达沃斯采访中。

我又找来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上的视频看了,主题是批评近年出现的贸易壁垒,中国继续坚持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全球化。

马云在采访中数次称赞全球化好。这也迎合了习主席在达沃斯上发言表示的,不能关门,大家都要继续开放的主旨。

很明显,中国不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大型企业的视野,都希望全球化继续下去。似乎没有意识到,当年美国政府主导的、为其企业占有全球市场设计的全球化过程已基本完结,收尾而已(当然,余波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消失的,因为对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欧盟还在利好阶段)。在那个过程中,美国政府真的是全力以赴,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占领市场效犬马之劳,冲锋陷阵(以中国政府官员的自大傲慢,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最终将中国这块海外最大的市场拿下。这才有了马云说的美国企业在过去30年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事实。

试想,没有美国政府带着国际组织对中国知识阶层的渗透、引诱、迷惑(我们的经验、经历、视野及理论水平的限制,很难分辨正确与否,只要美国学者专家有理论、著述,都会立即成为我们学者们的学习模仿样本),没有对中国政府的威逼利诱,没有在这双管齐下中出现的国家相关倾斜于外资势力政策的出台,没有外资企业表面上的不问政治、顺从就范、闷声发财的生财之道(人家不讲道德价值上的大道理,也不做正义标兵),没有中国政府出手限制、阻挠、整垮中国本土企业的配合,美国的企业哪里会那么容易占据本土势力强大的中国市场?至于外资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如此持久的发展,是当年谁也无法料到的。

如今,美国不干了,要关门了。而当年恐惧外资侵袭的更多的中国企业反过来需要进入美国市场了。

首先要看美国,以美国目前第三产业比重依然畸形偏高的状况(美国当年的这种布局是希望劳动力很快转型,而且第三产业可以提供足够的职位,显然没有做到),自然需要更多的实体产业回归或进入。但是,美国既然已基本布局好了,就不会轻易把市场让给中国具有挑战性的企业。

其次还是看美国,主持人已经提示,全球化好像开始对中国企业有利了,在这样的广泛认知下,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会反过来继续为中国企业提供便利吗?所以,阻碍全球化,终止对中国有利的全球化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美国似乎从来(从压制英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那天起(40年代))就没想过与谁分享利益。(所以,还要注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这个体系的附带产品,自然以美国马首是瞻,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于70年代崩溃。)

美国政府想压制中国,总统特朗普一发话,参议院很快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相关机构也立即收紧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包括纳斯达克也收紧上市规则。这些法规一旦全面运作起来,对中国企业会产生持续的打压影响。(我们再次看到美国的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立法,或者更全面点地说,“三权分立”中各自的独立性在对外关系中,或在国家利益方面是不存在的。)

从1992年华晨汽车上市以来的18年时间里,中国已有大大小小250多家国营及私营企业挂牌。大约从10年前开始,也就是我前文提到的10年前美国布局阻碍中国企业进入美国那时开始,美国的一些做空机构(如香橼 Citron Research 、浑水Muddywater Research )也开始以各种名义,主要是财务信息不透明、造假、信息缺乏公开等理由,狙击中国企业的运作,致使相当一部分上市企业退市或重组。(也算是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学费,也算是做空公司给中国弄虚作假现象的教训,正面上看,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监管及对股民负责。)

再来看中国。中国的企业大佬们明明是要进军美国市场,却像马云在公开采访中表现的那样,总是以价值道德代表自居,满口你错了,我是对的,我要为你们的小企业服务,与你们的大企业竞争。这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意识怎么可能被美国的竞争对手接受呢?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由国内财团利益群体左右并为之服务的,这是我们从小就在政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马云们难道忘记了吗?还是政治课没学好?还要那么热衷于向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表表达自己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呢?

当一个企业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时候,谁会相信这个企业是在帮助自己的对手的过程中变成第一的呢?当马云说要帮助美国的小企业与微软、亚马逊这样的企业竞争时,是否想过自己的企业还能不能在美国市场上顺利运作呢?以为对手会举双手欢迎自己进入美国市场,坐看你扶持小企业们争夺人家的市场吗?

马云在采访中说,当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时,大家都很惊慌,害怕从此国内企业被海外企业打趴在地。当他说这句话时,有没有想过当今天的美国企业听说马云之类的企业涌入美国市场,人家会是什么心态?会兴奋吗?

谁能搞明白一个在美国开辟市场的企业大佬会在采访中说这么一堆缺乏理性、充满童话色彩的言论?是想让听众觉得自己很胸怀全人类吗?是想让美国政府及企业大佬们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道德心吗?当马云代表中国人质问美国,你需要大陆廉价劳动力时,你把制造业搬到中国了;你感到中国的发展对你有威胁了,你说中国偷了你的工作职位。言外之意:你还讲理不?

这种思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不是随便的抱怨,这是古人的智慧。除了百姓、秀才之外,谁还会以为如战场的商场是讲理的地方呢?

(我至今看到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赞扬马云,赞扬他的口才,赞扬他的反应,赞扬他的儒商风格。我也同意。可是,如果这就是国内当今上下的共识,那就有问题了。)

然后看看中国的政府。开辟海外市场必得政府开路,这是国际市场开发历史规律告诉人们的。从前叫武力开拓(凡是依赖海外市场及资源满足国内需求的都如此,比如古罗马帝国、丹麦、西班牙、英国、日本,包括二战后急速上升的美国),现在也是武力威胁。前边说过,美国对中国当然不能动武,那就花言巧语加经济金融威胁,然后就成功了。

中国政府能怎样帮助自己的企业进军美国呢?其实,本来想做且能做的就不多,还得在双方政府关系好的前提下。(太久以前的事没见过,在我们看到的以往与现今的生活中,全世界都一样,双方政府关系好,监管部门也会睁只眼闭只眼。公正、公平、公义都是理想主义者脑子里的东西,或者是有意误导中国民众的公知们笔下的东西。)

政府帮助企业进入美国,首先得让美国政府制定一些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行政指导及规则。美国是个联邦与州府双重管辖的国家,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不能超越,其市级政府也有相对自主的决策权。要与三级政府打交道,这可远比美国说服中央集权的中国政府困难得多,中国政府的官员有多大能力?中国政府究竟做了多少工作,工作成效有多大,不得而知。上市公司虽是逐年增加,但缺乏对企业在美上市的具体风险指导(使领馆搞的一些投资研讨会只是表面文章),缺乏对美国做空机构的全面深入研究及帮助企业制定有效反击对策,纵容企业作假,疏于监管等,对企业反而不利。而且,不管过去的工作做了多少,多有成效,搞不定一个特朗普,一切都可能归零。

其次,得让美国的立法机构给予配合,修改或制定有利于并保护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法律条文,使中国企业既能合法进入,又能受到法律保护。这方面似乎乏善可陈,“国民待遇”、“无歧视待遇”等恐怕难以逾越。西方国家恐怕很难像当年的中国那样建立一些带有歧视性的给与外资企业便利的法律法规。最多可能会在税收、开发补偿、人工补偿、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些优惠,还要看需要的迫切程度。

比之与美国政府打交道,中国人跟美国立法机构打交道更缺乏意识和经验。毕竟,中国人的思维几千年以来是大一统的政府说了算。政府同意了,法律跟上就是了。可这在美国行不通,人家是三权分立的,起码形式上如此,尤其当总统一党在两院不占多数时,更是如此。党派政治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是比较头痛的问题(建国之后就没经历过,缺乏经验),总统可以和中国达成任何协议,但反对党不会轻易买账的。如何游说反对党或多数党,如何利用两党矛盾或共同利益,如何利用院外说客等等,都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操作经验,不是哪个大使或领事官员请人家吃几顿饭,给点小礼物,或抓来一些华社领袖跑跑腿拉拉关系就可以解决的(电视剧《猎狐》中对美国议员的表现其实有所反映和描写)。这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埋头不懈运作,不会很快见成果的工作。以现实社会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心态,会有人愿意并潜心去做吗?


中国企业在美国受挫,在遭到美国行政部门指控的关键时刻,不但得不到美国法律的有效保护,反而深受法律制裁之害,深受与美国行政部门紧密配合的美国立法及司法部门之害。美国政客们一直在批评中国没有做到公平贸易,没有做到与美国对等的开放。如果中国至今没有利用“国家安全”为理由(按美国的指责,如蓬佩奥说的只要上网中国就知道你的位置云云,这个理由俯拾皆是)制裁过中国国内的美国企业,中国是否有资格要求美国政府及司法部门有对等的行动?中国要求过美国的立法及司法部门独立运作了吗?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扩大进出口业务的时候,凡是谈到风险,必将政治风险放在第一位。所谓政治风险,就包括外国政府的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向国外展示国内相关政策的一贯性,就是为了保证外国在华投资的稳定,保证外企的稳定,保证对外形象中国家政治风险最低。美国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政治稳定,政治风险极小,这也是全世界有钱人愿意投资美国,愿意储备美元的主要原因。

如今如何?当美国一再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打压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时,美国实际上已经变成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政治风险极高的国家。如今做涉美业务时,还谈政治风险吗?当各大企业都争相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的时候,美国的政治风险放在什么位置上考虑过?(不知中国在国内是否设立有对企业对外投资方面进行指导的国家风险颜色警示标示。)美国打击外国企业不是一年两年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对美有优势的大企业都尝过滋味,甚至有被美国强行肢解的(如7年前有法国版华为之称的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而被肢解的前奏就是其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在美国被FBI拘捕,想到了华为的孟晚舟了吧?有此前车之鉴,且有美国警告,不知道华为为什么还那么不谨慎。这就是我们这里从头开始说起的政治嗅觉与幼稚问题,一个过分自信,过度正义感心态自带的政治幼稚问题。)中兴、华为、阿里巴巴、抖音们都评估过美国的政治风险了吗?(按马云在采访中的表现,我们看不出来。)有过反制或应对措施吗?国家相关部门有过相关的应急措施吗?还是只在出事时,临时做些抗议或补救?

人们一方面看到所谓的法治国家如美国原来也是“政治挂帅”(对美国来说,这叫贸易政治指导下的贸易政策的运作),本质上,美国与中国没有区别。只要政府认定对自己国家有威胁(包括对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的威胁),就可以左右立法部门跟进。美国的立法、司法机构在国际事务上从来没有独立过,从来都是美国政府对外的紧密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中国政府在协助企业进军美国市场中的失败的表现。非但没有打好头阵,反而累及企业利益,甚至命运。

甚至都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政府还在一厢情愿地高调提倡全球化。大家都觉得全球化只对你有好处时,为什么还会跟你站在一起呢?本来全球化对谁都有好处,中国政府到底在过去的日子里是怎样把对谁都有好处的一件事变成让人家感觉只对中国有好处的呢?这是需要为中国政府制定策略的所有智囊们认真思考的。你们没有把中国的企业送到海外赚得盆满钵满,反而让已经打入海外市场的企业不是被消灭,就是被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还有人质在人家手里。这是怎样的一个战绩?

前边说到美国政府在征服中国市场时的赫赫战功,现在拿来比较,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们在征服美国市场过程中有什么可以居功自傲的吗?那凭什么还那么战狼?为那般呢?

外交官员绝不能抱着迎合国内民众的心态去做事,也不能以为自己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外交人员既要遵循外交准则,依政策行事,还要及时、准确、客观地(而不是迎合上级心思和口味地)反馈外交方针与策略在国外引起的真实具体的反应,以便高层决策机构及时调整对策。

美国庞大的联邦机构对国内事务没有过多的干涉权,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关注国际事务。美国还有很多可以掌控的国际组织与之配合,且不说其盟国盟友。与之相比,中国的对外机构本来就十分单薄。不说强国,就是与大国地位也不成比例,如果再缺乏智慧,缺乏灵活性,缺乏与国内涉外部门的紧密协调配合,缺乏对国内企业的服务及负责精神和职业精神,根本就不是美国的对手。

站得高,不但看得远,而且还俯视得清楚。美国站得远比中国高,所以,必然比中国看得远,也必然对中国俯视得清楚。不信,自己往高处站站,往下边看看,就会对美国如何看中国有所体会。所以,中国的动作必然尽在其视野之内。这还不包括有熟悉中国政府运作的中国人成为美国政府的智囊,那就不但看到外部,还可以透视内部了。几十年来,国内那些自诩大国强国的秀才们,无论如何表演,都在人家的俯视之下,那点小聪明和花招能耍到哪里去?

好比近年的武术打假,就算有人说打假者打的不是真有武功的,可是,有多少自称某派大师的被打假的打得很难看啊。好比从花拳绣腿的中国功夫演练出来的散打功夫,几十年来,在国内可以名扬天下。可真到了国外的天下,就算技术过关,可有几个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有多少被人家KO?自己又KO了人家几个?

朋友们在一起,说起中国的“天下第一”,数不过来。似乎什么方面都有天下第一的,比如天下第一山,第一泉,第一楼,第一关,第一景,第一茶,第一味,第一鲜,第一书,第一画,自然包括第一武功。愚昧无知。百姓无知,本是自然。古往今来,哪个国家都一样。学者无知就有问题了。先不论有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中国早有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夜郎自大”是常常挂在嘴边,用来嘲笑别人的。可就因为自己常常使用,便也太靠近了。

30几年来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政府及民间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就算中国已经是美国之后的第二经济体了,其中质量的距离远不是可以用数量充填的。假如一切顺利,还有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外部环境前路迷茫,内部条件也难以乐观,“内循环”虽然已被提到台面,但政府又会怎样作为呢?

所谓“远虑”与“近忧”。即便一时遇到困难,也需要远虑。马云在采访中不是说,公司一般要提前做10年、30年的规划吗?That's it. 但需要商战智慧,而不是“会不会对社会有好处”这种几乎没什么意义的思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