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Jing2020-11-22 10:49:31

                                                         我哥

     我和我哥都出生在四川L市的医学院附属医院,我们两个都是刨腹产生。在60,70年代刨腹产技术远不如现在,是万不得已之下的选择。所以我妈妈的身体至今都留着一条贯穿整个腹部的很深的疤痕。幸好我们出生的医院也是我妈妈当时的工作单位,所以我们都得以平安降临这个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人世间。我哥小时候生得少见的好看,大眼睛,高鼻梁,还遗传了我妈妈即使在四川姑娘里面都难得一见的白皙皮肤。在当时的医学院里我哥简直帅霸一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六年之后,我就在他的光环之下,在我妈妈众闺蜜和同事的热烈期盼中”闪亮”登场。“闪亮”二字显然是我自己的美好想象,因为我妈的一个心直口快的闺蜜在见到我的第一眼后忍不住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唉,比哥哥差远了。。。”但是,对于年仅六岁的我哥而言,我的颜值显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当时的他隔着婴儿房的玻璃窗,忧心忡忡地紧盯着我,绞尽脑汁思考怎样才能确保我不会跟其他同样皱巴巴,撞脸率极高的婴儿们搞混淆。估计对于年幼的他来讲,担心抱错孩子这样的重大的责任猛不丁落在他的小身板儿上,导致他思虑过重,刻骨铭心,以至于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常常听他提到这件事情。

      还有一件他会经常提起的事是我刚被送去全托的时候,他很有前瞻性地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跑去探看。我果然不负众望,正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哭得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当时正是午饭时间,在我哥看来,我这种孤傲地绝食作风,让他很是焦急,于是忍不住亲自上阵,试图喂我。后来我从他对那天食物的详细描述中分析出,让他焦急的原因倒不是担心我不吃东西挨饿,而是觉得这是对美食地辜负和浪费。如果他当时能替我吃掉那顿午餐,我相信他一定会毫不犹豫。所以他的吃货本质在当时已经显山露水,若影若现。

      我哥在L市的那段时光应该过得很是风调雨顺。周遭的主旋律必定是和谐友好充满关心和爱护。直到我四岁也是我哥十岁那年,我妈妈从L市调到Z市的一家工厂医院,从此结束了与我爸爸的两地分居,一家人终于团聚。对我父母来讲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对我哥来讲却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启。我们在Z市的家位于城郊,人员结构主要有两大类:工厂职工和郊区农民。与我们之前在L市医学院以斯文人为主体的氛围相比这里的民风简直称得上彪悍。于是,我哥入学第一天,就被狠狠地震慑了。用他的视角看过去,那叫一个恐怖!整个操场上全是一堆堆野蛮纠缠,翻滚,打斗的孩子。(当然了,换成本土视觉,那不过就是一群嬉戏打闹的孩子而已。)

     校园霸凌是近些年才被渐渐提起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除了少数故意欺负弱小的恶意行为外,大多数校园霸凌来自于孩子们对异类的下意识排斥。我哥,作为一个外来者,作为一个外貌特别打眼的外来者,“异类”这个标签毫无悬念地被贴得稳稳当当。后来听我哥提到那段经历,口气很是轻松诙谐。但是当时的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真的无法想象。欺负他的小孩子们用了极大的热诚和创造力为他精心打造了一首儿歌,一度被广为传唱,甚至传到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我的耳朵里。可以说我对我哥最初的记忆就源于这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儿歌的头两句,第一句是我哥的名字,第二句是对他白皮肤的描述。这些孩子一见我哥就跟按了播放键一样循环吟唱,乐此不疲。有一段时间,一放学我哥就开启疯狂逃窜模式,后面尾随着一群边唱边追的校友。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有一天我哥终于被这群孩子成功拦截。有这样一些人,在被逼到绝境的时候会突然焕发出极强的爆发力,我哥显然属于这种人。他这种爆发力在六四期间也曾大显神威,助他在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神奇的翻过一堵高墙,得以平安保全。他的一个同学就没有如此幸运,被揍成了重伤。他去探望之后,心有余悸的告诉我,当兵的下手那叫一个狠。歪楼了,回到拦截现场,就在一个孩子率先冲他扑过来的紧要时刻,我哥猛地抬起腿对着扑过来的同学踹出了至关重要的一脚。因为这一脚踹出之后,他惊讶的发现,这些之前让他如此惧怕的野蛮孩子原来是这样的不堪一击,轻轻松松就被踹翻在地。其实,现在看来,在那个物质非常贫乏的年代像我哥这种打小不缺吃穿营养有保证的孩子,在体型和力量上是占据相当优势的,所以呢,只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完胜基本上没啥悬念。对于当时的我哥而言,这一脚的决定性在于他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认知,那就是:这个世界,善意不多,唯有强势的姿态才是最好的铠甲。因此导致了他从一个温和,开朗,阳光的少年迅速转型成为霸道,愤怒,敏感的少年。从短期看来,这种转变确实帮我哥度过了眼前的困境,让他彻底摆脱了校园霸凌,不仅如此还吸引了一大帮同学,成功创建了自己的哥们儿圈,很是肆意妄为了一阵子。如果当时有校园风云人物榜,他荣登上榜绝对没问题。

     但是今天当我回顾我哥的整个人生,却清楚的知道这种转变对他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让他很难保持内心安宁和平静的转变。

      我来美国这些年,发现许多与国内学校非常不同的现象,其中一个现象是这里的学校对于如何确保孩子顺利渡过transition period(过渡期)非常重视。无论是从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还是初中升高中,甚至年级之间的转换,学校都会提前给孩子们做足心理准备。在他们看来每一个转变期对孩子都是一种挑战,离开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环境,去跟新的环境重新磨合,稍不顺利,也许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记得我女儿从幼儿园升小学的前半年,幼儿园老师就开始通过图书,视频等方式让他们渐渐了解小学的生活。甚至还特意安排他们去附近的小学参观体验了一天,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们相互交流玩耍。等到闺女升到小学之后,学校还会特别指定一个高年级的学姐或学哥罩着一个新来的学弟学妹。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过渡期都会有我哥这样的遭遇,但是如果学校能有这样的认知,像我哥这样的孩子必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