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事662020-12-01 12:28:35

1、相识

认识居里是在文革闹得正火热的时候。居里是文革前的老三届高中生,文革中红红火火的造过反,当过红卫兵。而我呢,文革开始时还只是一名小学生,最多只能当个红小兵。在文革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的风云突变时代,我俩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记得那时,初入豆蔻年华的我,遭遇人生大变,我那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几乎是一夜间,家破人亡。家里只剩下我独自一人,从原来机关大院里的小洋楼被赶出来,搬到城市另一头某中专学校的教学楼里。在那里,我们十几户原来省里赫赫有名的家庭,占用了学校空置的教学楼,每间大教室,用篱笆隔成几块空间,一家分一块。我家留城的只剩我一人,分了一块最小的,大约10平方米的“篱笆房”,领着父亲单位发的每月15元生活费,开始了我“早当家”的半流浪生活。正是这时候,居里找到了我。

那时候的居里,18、9岁吧,扎着一对大辫子,黑黑的眼睛又明又亮,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说起话来又急又快像打机关枪。她自我介绍说:我是你二哥的高中同学,现在你哥不在,我受同学们的委托来照看你。那时的我就像一个在丛林里迷路的小女孩,惶惶不知所措,每天只能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将脑子里恐慌孤独深深地藏起来。这时居里伸出的友谊之手,就像最后一根稻草,被我一把抓住。

居里的父亲是省城里一家大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护士。知识分子的父母,为长女取名“居里”(与居里夫人同名),望女成才之心一目了然。居里家一共6个孩子,她是老大也是唯一的女孩。当时我哥所在中学,是全省闻名的第一中学,能考进此校高中,非常不容易。要不是文化大革命,全省能上名牌大学的幸运儿们,第一中学占了一半。这么说来,居里也算是不负父母所望了。

自从居里找到了我,就时常带我去设计院宿舍她家吃饭。居里父母是广东人,妈妈煲的汤非常鲜美,但是妈妈的脾气不好,家里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让我这个在和风细雨中长大的孩子非常不习惯。常常端起碗正要吃饭,震耳欲聋的吵架声就在身边响起,吓得我扔下饭碗一头扎进厨房里,捂着耳朵大气也不敢出。每次吵架,居里都身当士卒,寸步不让,为维护小弟弟跟妈妈吵,为教训大弟弟扯着嗓门儿骂。霎那间,全家参战,口沫横飞,广东话的骂架功夫在居里家发挥到了极致。到后来,大伙儿才想起屋里还有我这个小客人,于是全家停战,将我从厨房门后拉出来,继续喝汤吃肉。

可惜喝汤的日子很短暂,不久居里就被下放到湘西的大山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