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老冯2020-12-14 05:35:49

   

       我前后开过四个便利店,和朋友合开过两个酒吧,从没遇到有政府或是什么组织要钱摊派的事,老子挣的钱就是老子的,一分也不能少。但是上门拉赞助的个人或是社会团体还是经常能遇到,不过大多仨瓜两枣的钱数很小,作为店主们来说也是愿意就表示表示,不愿意就拉倒。

        第一个店太小了,没人搭理,第二个店开店不久,赶上圣诞节,一天,有人打来电话说是什么基金会的,要募捐,并说前店主每年都给他们捐几十块钱。前店主捐了,到我这儿停了不好,捐!上午打的电话,下午来人取钱,看了收据我才知道原来这钱是捐给盲人基金会的。有一就有二,从此年年“表示”。

       万圣节,在西方也算是个重要的节日,许多单位、学校,提前几天开PARTY,作为商家我们也准备了足够的糖果给当晚讨糖的孩子们。有一年,在离节日还有几天的时候,附近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来到店里,说节日前他们要搞活动,问我们可不可以免费给他们70份糖果,因为他们有70个孩子。老师替孩子们张口要糖哪能不给啊。我们买糖、包糖,准备好了,给幼儿园打个电话,70个可爱的,穿着古怪精灵的小孩子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十人一拨儿,分批走进店里,张开专门讨糖用的布袋眼巴巴地望着我们手里的糖果,一声声谢谢,那情景也是挺温馨的。

       日常生活中小规模的募捐活动在加拿大实随处可见。

       在我们生活的小城市,到了夏天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穿着红黄马甲,手捧铁罐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在十字路口“要赞助”,一问大都是为各式各样的活动小组筹措经费,碰到这种情况,如果遇到红灯停车我们就会给些零钱,碰上绿灯也就径直开过去了。周末在各大超市里进行“募捐”的孩子们也不少,但他们不是伸手白要钱,而是站在收款台的过道外面等着,帮客人往袋子里装东西。人家孩子都帮你干活了,你能不往小铁罐里扔点儿钱吗?偶尔我也好奇地问问他们筹钱干什么用,回答是:要去西班牙旅游。有时我心里也会想:我还没去过西班牙呢?但也就是那么一想,孩子们高兴,做大人的就应该跟着高兴,毕竟我也有孩子。圣诞节前是“拉赞助”的高峰期,学校也会让学生们“义卖”些巧克力或是小饰品什么的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买礼物,每当这时孩子们便会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我一般也都会买一些,因为自己的孩子也会去别人家“推销”。

       在加拿大“拉赞助”的理由各式各样,这儿的人也都很习惯,愿意给就给,不想给就不给,从没听到过有人抱怨,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劳动或是“募捐”去完成一个小小的心愿,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孩子们筹些钱或是慈善组织募点捐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堂堂大银行跟小业主“要赞助”的事要不是我亲身经历过,我还真不大敢相信。一天,我去CIBC银行办事,由于经常光顾那里的工作人员几乎都认识我了,办完事后,一位负责人把我叫到柜台里面,跟我说她们要搞一个为癌症病人募捐的公益性的活动,要准备很多东西,大都是各个商家赞助的食物或礼品,说还差几十代薯片,问我能不能赞助一些,并说作为回报他们可以把我的店的电话放在宣传资料上。我的便利店做的都是街坊邻居的生意根本没有宣传的必要,但是熟头熟脸的人家张一回嘴,又是公益性的活动,几十袋薯片,一二百块钱的事儿,我二话没说,回去找个大大的盒子,装个六十多袋就给送去了。我把箱子往地上一放,大方地说:这个给你们,宣传的事儿就不用了!

       能“赞助”银行一把,心里还真有些美滋滋的!

       仔细想想,银行的钱是广大储户的,广大股东的,不是银行领导的,不是某个男行长跟某个女公关睡一觉,就可以大笔一挥赞助个百八十万的。另外,做公益不是简单的拿钱就算完事,要用心,要出力。在加拿大我经常看到一些银行为了某项公益事业举行义卖活动,在我看来,这种身体力行直接投身到公益活动事业中的精神有时更值得称道。

       说来有意思,平时我去超市买个百八十块钱的东西,尤其是去批发商店进货买个千八百块钱的东西,捐个几块钱觉得很正常,可有一次捐钱我却有种“亏了”的感觉。那是一年春天,我准备种花,就去Home Depot买了一袋花土,售货员问我是否可以给什么儿童基金会捐两块钱,我说可以,交完钱出来感觉不对劲的,同样是两块钱,花一千捐两块是九牛一毛的事儿,花两块捐两块就感觉亏了,至少我感觉这袋花土买贵了。

       你说我不是有病吧?

 

 

      ( 文章完成于2012年2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