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原野2021-01-22 07:08:56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有无数历史的人物和事件像深邃夜空里的群星闪烁在珍贵的历史文献中,照亮过去,警示后人。

最近终于如愿以偿读了盼望已久的《张国焘传》(2018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深思、感慨,思绪万千。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建人之一,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他1897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金山乡山明村,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如果这位老人现在还健在,现在应该是124岁了。

《张国焘传》无疑再次证明了这位曾经的热血青年在新中国建立的各个阶段包括新民主主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时期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详实地记录了他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

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1897年出生的张国焘,其少年时代正是中西文化碰撞、新旧思想交织,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的时代。他领略了革命党的风采,接触了新式文化的启蒙,也产生了对封建传统的叛逆心理。

1916年,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恰逢校长蔡元培广纳天下英才,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影响下,他开始了崭新的人生追求。

1918年5月的反日请愿,成为张国焘登上政治舞台的预演;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在组织游行、上街讲演、被捕和营救被捕者的经历中,他迅速成长为学生领袖;1920年,在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相约建党之际,张国焘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张国焘的成就与辉煌在于: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学生领袖之一;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他是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建者之一,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是主持会议的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公开指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他是第一任领导人;在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大会上,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也是中共领导人中唯一获得列宁接见殊荣的人;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他是直接领导者;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他积极参与了领导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前后,他受任于危难之时,接替陈独秀成为中共临时常委负责人;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八一南昌起义中,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后,他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1931年初,张国焘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在反抗蒋介石国民党的斗争中,他带领红军扩大了鄂豫皖根据地,开创了川陕根据地;为了策应中央红军,他率军深入四川腹地开辟了新的战场。可谓指点江山,可歌可泣,他的人生奋斗伴随着“数风流人物,还看国焘”的豪迈。

然而在1924年,他突然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在敌人的刑讯逼供下居然出卖了李大钊等人,这间接导致了李大钊1927年被敌人杀害;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总指挥)因为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在只有15000人的红四方面军队伍中就有六千人被杀, 骇人听闻;在主力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在一系列问题上与中央产生了歧见,最后犯下了“另立中央”的重大错误,导致了在长征途中军事行动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极大被动。

在到达陕北之后,由于他深知自己问题之大之多,但不愿意公开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而艰难的思想斗争,终于在1938年4月4日,趁被派去到黄帝陵祭祖的机会。他离开了陕北,离开了他与之共生死18年的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政治上一落千丈的不归之路。

其实,在中央组织对张国焘的错误开展批评和纠正的过程中,他已表示,“陕甘宁边区如今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在离开并不打算再回延安后给毛泽东和洛甫称兄道弟地发了一封电报:

毛、洛
弟于今晚抵汉,不告而去,歉甚。希望能在汉派些工作。
国焘

中央当即也电给张国焘希望他能回来团结一致抗日救亡:

国焘同志:
我兄去后,甚以为念。当此民族危机,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方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
弟毛泽东、洛甫、康生、陈云、刘少奇

尽管当时周恩来还委派李克农等革命同志紧锣密鼓乘火车前往见到张国焘并代表组织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最后还是没有挽留住“厌倦了政治,曾经想回家种地”的张国焘。

在劝阻无望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8年4月18日作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同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批准了中央的决定。

张国焘最后投奔到蒋介石国民党的怀抱。一个人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

和党组织飞道扬镳后,起初张国焘也想做一番事业以便在国民党内站稳脚跟。蒋介石也对利用他来进行反共活动充满期望并授予其中将军衔。张国焘归军统局的戴笠使唤,事实并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他所有努力筹划的计谋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由此遭到冷落。后来他靠朱家骅推荐当上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一个无所作为的闲差。

屡屡不得志的张国焘,在1946年靠同乡熊式辉推荐当上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本来想在这个差事上大显身手的张国焘,却因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是他当年在鄂豫皖时期的手下败将,处处与他为敌,他不得不辞职回到上海。

1948年6月解放战争时期,张国焘曾拼凑班子办起反共的《创进》刊物,但时运不济,昙花一现,11月中旬,不得不停刊并带领全家随国民党撤退到了台北。

不断被冷落和挤兑的张国焘,1949年冬携全家到香港。

朝鲜战争爆发后,戎马半生的张国焘本想借机炒黄金赚钱,可惜赔得一干二净。他还参加了所谓第三势力“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干了不久却“金盆洗手”了。

20世纪50年代初,张国焘曾有回大陆的打算,但终未成行;1953年国际反华浪凶猛,美国中央情报局找到张国焘,向他了解有关中国党政领导人的情况;1961年前后,张国焘应美国堪萨斯大学邀请开始写回忆录,历时四年写就《我的回忆》共三册,约一百万字;1968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人员与两个美国专家找到张国焘,就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访谈。之后,张国焘同妻子杨子烈很快就离开香港,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和大儿子张海威团聚和孙子孙女们享受天伦之乐。

张国焘和杨子烈一生育有三个儿子。此时,张国焘的大儿子张海威在多伦多研究数学,三儿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二儿子张湘楚则远在纽约当医生。

1976年,张国焘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妻子杨子烈腿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便住进了加拿大政府免费提供的老人病院。

1979年12月3日,病痛中的张国焘在异国他乡—加拿大的凄风冷雨中安详地驾鹤西归,终年82岁。

老人被安葬在多伦多东北方向30公里的士嘉堡区松山园公墓里。

一个不一样的风雨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在四川巴中市南郊的南龛风景区,张国焘的雕塑,竖立着川陕苏区将帅们的碑林。碑林中,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的塑像,均向北而立。唯有张国焘雕塑与他们相向而立,面向南方,印证了其1935年私自率兵南下另立“中央”的历史。在张国焘的塑像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

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辩忠奸留史册
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

这副对联难道不是张国焘先生一生的浓缩写照吗?

时代的潮流总是义无反顾地滚滚向前,而历史的天空所拥抱的星辰大海赋予我们阅之不尽的多彩画面,令人沉思,使人感悟。

《张国焘传》就是大海里泛着星光的一朵细小的浪花。

一位草根奋斗的一生,一个时代前进的缩影。在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在“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拼爹时代渐行渐远的今天,倘若张国焘前辈能再活一次,他会选择做什么呢?

(1/21/2021  Oakvill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