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2021-04-14 04:03:27

闲读《古文观止》(一)

 

清人有非秦汉文章不读的话。《古文观止》说:我举双手赞成这话。《古文观止》里秦汉以前的文章占了一半。

 

历代有文选。佼佼者,《昭明文选》。东晋和南朝,文人的情商不单是高,而是极高。那时,时兴“清议”。听后,会觉得,在这之前不但不会说人好话,连坏话也不会说;另,会由衷地觉得自己好浊,好俗,好浑球。不信,点开《世说新语》。

 

再说智商。诸子百家是挖空心思。东晋南朝清流则像玩儿似的,所谓饭后茶余,“把栏杆拍遍,把吳钩看了”,把三皇五到如今的事儿,说出当事人想到的和没想到的,也说出了不少至到今天的后来者想到的和没想到的。

 

魏晋香火不续,实在和这香火“曲高和寡”相关。三纲五常,中规中矩就行;勇啊义啊侠什么的,“老子拼了”,不少见。“竹林七贤”之后,见过老八吗?

 

所以《昭明文选》,才高八斗的尊之又尊。七斗半的就让开了。《古文观止》就是自认小知小识,编个文选,骗骗嘴,骗骗日子,在私塾上用用。

 

《古文观止》为什么半本尽选秦汉前的?不是编者口味多高,而是好坏太明显,不能不这样。汉文章是个轮胎,三国一戳,气漏胎瘪。之后的文笔,蔫了。也有点像读红楼梦,黛玉一死,这书还有什么读头?

 

记得的大学时古代汉语课开篇为“郑伯克段于鄢”。引证里有“春王正月”。上了多少节课忘了,总之,很久都在《左传》里转。老师说:学好了这些文章,后来的就容易了。

 

古汉语的课上了近两年。小一年,未出秦汉。接下的一年,那感觉很像卢浮宫中出埃及馆而入希腊馆,顿时哪哪的轻松。

 

这也是自己《古文观止》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读后感。

 

鲁迅说,读文选,往往并不在读其中的文章,而在辨识编者的口味。

 

《古文观止》,民国时随处可得。四九年后,渐隐。文革时,尽逝。七八年后,复出,并流行。感觉上,将其当文集读的多,当文选读的少。网行天下后,好玩好看的不要太多,《古文观止》为什么选这不选那的心,谁会去烦?

 

闲来读古,Kill time。循俗套,当文集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