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猫猫”
“猫猫”走了,那是一个冬天的深夜,差5分钟,“猫猫”没能活到2015年12月19日,很平静,眼睛没完全闭上,流露着对世间的留恋。我把它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小棺材,送到车库里。
几天前,它似乎对自己不能久留于世已经了然于心,连续三个晚上它都会多次造访我。而在这之前,它只会在我睡前来我房间一次,我坐在电脑桌前,它就趴在我腿上,十几分钟后它会离开我的房间,或在房内到处巡视,或回它自己的“睡房”歇息,它的“睡房”是我用一个硬纸板箱改造的,里面有一个12伏9瓦特的猫用电热毯,“睡房”下面垫了一个十公分高的木制架子,便于通风防潮,虽不奢华却很实用。
太阳再次升起时,我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在它的棺材里放进一听“猫猫”喜欢的猫粮罐头,“猫猫”从此永别凡尘,入土为安。
我和“猫猫”相识于2007年3月4日。那天上午,我去芝加哥市Halsted Street和49th PL相交路口的一处洗车场洗车,“猫猫”躲在一辆车下。洗完车我走到“猫猫”跟前抱起它,它没有躲避,似乎在等着自己的新主人。它的分量很轻,和它的身长极不相称,又瘦又脏,··· ··· ,所有流浪猫的窘态它都具备了,我犹豫片刻,把它放回地面,放弃了收养它的打算。让我没想到的是“猫猫”却不肯放弃我,它一边叫一边跟着我,经过一汪浅浅的积水时,我径直走了过去,猫却是天性怕水的,它跳上洗车场矮矮的围墙,钻过覆盖矮墙的密密树枝,绕开那汪浅浅的积水来到我的车旁。它蹲在地上,仰起头看着我,它的眼睛是淡绿色的,目光温柔,充满期待。虽然已经时隔十多年了,每每回忆起我们的初次见面,脑海里仍能清晰的浮现“猫猫”那充满期待的温柔目光。
“猫猫”的目光让我再也无法拒绝,我拉开车门,“猫猫”先我跳上车和我同车回家。到家之前,我绕到超市买了猫砂,猫粮,开始了和“猫猫”的共同生活。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是给“猫猫”洗个澡,洗过后的“猫猫”更显得纤细瘦弱,除了皮毛和内脏就剩骨头了;用热风吹干湿漉漉的“猫猫”,形象稍有好转。我用一个陶瓷盘充当“猫猫”的餐盘,第一次只放了很少的猫粮,为让“猫猫”的胃肠逐步适应,完成从流浪猫到宠物宅猫的转变。
据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猫猫”很有教养,吃东西干净利索,从不浪费,地板上从没有散落的食物。它每次都是从一侧开始进餐,满满一盘状如月全食的猫粮,在经历了“食甚”、“生光”、“复圆”后,被吃得干干净净,露出白色、犹如满月的圆形盘底。
我的外甥女听说我收养了一个流浪猫,从温哥华打电话问我给这个家庭的新成员取了什么名字,我回答:“就叫‘猫猫’”。
我那时白天出去打工,晚上九、十点钟下班回住处,还没进门就能听见“猫猫”的叫声,它在等我回家,天天如此,从无例外,总能让我进家后第一眼就看到它。我妹妹去美国探望我,也很喜欢“猫猫”,“猫猫”也很“粘人”,小妹坐在桌前它就趴在腿上;小妹躺在床上它就趴在小妹的胸口上,几乎寸步不离;但只要传来我上楼的声音,“猫猫”就会飞快地跑去门口等我。
有一段时间我住在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楼里,我在车库里打造了“猫猫”的睡房,并在车库的窗户上为其开了出入的小“门”,“猫猫”开始了新的生活。晚上下班回家时,只要我的车驶进小区,“猫猫”就会离开伙伴儿快速跑到车库门口,蹲在那里等我。当车库门开启后,它会先我进入车库,随我进家。休息日我打理草坪时,“猫猫”会趴在树阴儿下看我割草;晚饭后我在小区里溜达,“猫猫”会亦步亦趋的跟着我,大模大样的随我散步;猫呢?“狗呢”?实难臆断。
“猫猫”也会和我一起看电视,我看三十六集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时候,每一集片头都会出现主人公姜大牙因杀鬼子满脸血污的特写镜头,“猫猫”被吓得不轻,盯着屏幕看了两秒钟,突然猛跑到我身后躲起来。躲在身后的“猫猫”并不安分,时不时还探头探脑关注屏幕上的情节,那神情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
2009年秋,我驾车去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和拱门国家公园旅行,“猫猫”与我同行。我预定了可携带宠物入住的旅馆;带了猫粮、猫砂和“猫猫”的饮用水。“猫猫”似乎很适应旅途生活,多数时间都会在坐椅下睡觉,偶尔也会端坐在座位上冒充副驾驶,从不在车上的猫砂盆里大小便。白天我停车在各个景点儿,观景、拍照,“猫猫”则留在车上睡觉,我把车窗稍稍降下,留出一指宽的缝隙,为“猫猫”提供新鲜空气;晚上回到旅馆,“猫猫”活跃起来,喝水、进食到处巡视。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很多动物睡眠过程中会做梦,猫和狗都会在睡眠中做梦。这一点在我和“猫猫”旅行中似乎得到了证实。在结束国家公园旅行回家的途中,熟睡的“猫猫”突然从座位下出来边叫边爬到我的腿上,有些惊慌的样子,睡意全无向车窗外张望,我猜想,“猫猫”可能是做梦了。
我从小就喜欢小猫、小狗,厌恶对猫狗不善的举动,当然也因此得罪过一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我所在的哨所有一只深颜色的猫,相貌平庸,地道的山沟农家猫。它只有半条尾巴,据老兵讲,失去的半条尾巴缘于门和门框的结合。那猫捕鼠功能很棒,哨所内两排房子从未见过老鼠,冬天大雪封山还常见它叼着田鼠从院外回来。我很喜欢它,它也喜欢我;有时在院子里遇到“云游回府”的“农家猫”,它很听话的爬到我的肩上,我则驮着它送到窗台上去晒太阳。
哨所有一名黄姓的兵,不喜欢那猫,简直天敌一般,动不动就用脚拨拉那猫,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小黄却浑然不觉、屡犯不止,让我忍无可忍,质问他为什么踢猫。由于心里有气、忍无可忍致使我的态度不够克制,惹得小黄满心不悦,但也没见他再踢猫。“知错改之,仍不失为好同志”,我原谅他了。可后来连部文书告诉我,小黄回连部时曾找连长告状,说因为他踢猫我对他态度不好云云。据文书讲,连长告诉小黄,“他不让你踢你就别踢,那猫是六九年入伍的,比你资格还老呢,你凭啥踢它?”。
2010年我妹妹再次来美国探望我,想把“猫猫”带去温哥华,我同意了。按入境加拿大的要求,付75美元让“猫猫”注射了一针狂犬疫苗,付40美元买了一个盛猫的提笼,我小妹为“猫猫”付了100美元的机票款,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机把“猫猫”带到了温哥华。从那时起,“猫猫”由美国“公民”成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猫猫”的到来,为小妹家增添不少欢乐。
“猫猫”很聪明,它知道“猫猫”是它的称呼。有一次“猫猫”躺在沙发上假寐,外甥女喊了声“猫猫”,它抬起头看着外甥女,见没有反应,躺倒继续;外甥女又喊了声“猫猫”,它二次抬头看着外甥女,然后又躺下;当外甥女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喊“猫猫”时,“猫猫”不再抬头,只是尾巴高高翘起摆动一下;外甥女突然喊了一声:“狗狗”,“猫猫”的尾巴尖儿刚刚翘起便快速放下了。
后来“猫猫”年龄大了,牙齿也出了问题,进食难免受影响,宠物医院钱没少收,问题并未解决。我小妹和我通话时谈及此事,我提议买一个小型粉碎器,把颗粒状的猫粮打成粉末状,小妹采纳了我的这一建议。效果不错,它第一次吃到打成粉末状的猫粮时,吃两口就抬起头看看我小妹,它那淡绿色的眼睛里满是感激。每每回忆往事,小妹都会感慨“猫猫”给她带来的乐趣和慰藉。
岁月如梭,2014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又和“猫猫”生活在一起。它好像还记得我,还是喜欢跟着我在家里转。“猫猫”的咀嚼功能日渐衰退,我把粉碎后的猫粮和罐头猫粮搅拌在一起,让“猫猫”吃的方便一点儿。为搅拌猫食,我用院子里那棵枫树的树枝做了一把木勺,留存至今。
“猫猫”明显老了,两耳失聪听不到声音,医生诊断“年老所致,不可逆”。“猫猫”活在寂静的世界里,它不再单独到车库和院子里去,有人在院子里时,它也会在院子里溜达晒太阳,但它会时时关注人的动向,总是先你一步跑回屋里。
那时,我常在院子里为它梳毛,它的毛比大多数的猫的毛要细,长长软软。我把梳下来的毛用口袋收起来,外甥女问我欲做何用,我戏言要纺线织个毛背心给“猫猫”。
“猫猫”走了,完成了它的生命之旅;走了“猫猫”,让我失去了许多无处寻觅的乐趣。
2019.6.29于温哥华